【若缺失公式、图片现象属于系统读取不成功,文档内容齐全完整,请放心下载。
】一、积累与运用(25分)(1—6题每题3分,7题每空1分)1.(3分)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荫.庇(yīn)诡秘.(mì)相濡.以沫(rú)B.皴.裂(cūn)羼.水(chàn)周道如底.(dĭ)C.荣膺.(yīng)襁.褓(qiǎng)一代天骄.(jiāo)D.捯.气(dǎo)希冀.(jì)吹毛求疵.(cī)2.(3分)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国际反捕鲸团体的坚决反对,使日本在南极海域的捕鲸活动被迫停止。
将“由于”删去。
B.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更要全面继承和发挥中华文化传统美德。
把“发挥”和“继承”调换位置。
C.双休日里,大家去郊游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事故。
删去“不要”。
D.环保事件之所以经常性的频频发生,有专家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单纯地依靠在规模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使得资源消耗惊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删去“经常性的”。
3.(3分)《水浒传》中人物和情节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松——大闹飞云浦B.李逵——大闹江桃花村C.花荣——大闹清风寨D.九纹龙——大闹史家村4.(3分)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句,以新颖巧妙的构思的手法,写出了边塞风光之奇,风狂雪早,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以北风喻春风,以雪花状梨花,不但使边塞风光披上一层绮丽的色彩,而且使送别环境充满了盎然的春意,因而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是过渡性的,将视线又转向“外景”,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的环境,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气氛。
D.“胡琴琵琶与羌笛”纯西域特色的乐器齐鸣,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
5.(3分)下面情境中,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情境】临近中考,小明同学有些烦躁紧张,想在课余时间去踢足球放松一下。
他把想法告诉了好友小刚,小刚担心他踢足球时意外受伤影响中考,小刚对小明说:A.现在到了冲刺的阶段,你上课时间就不要去踢足球了,我们还是把精力都用到学习上吧。
B.我才发现你这么蠢,这时候还踢足球,万一把腿摔折了,不能参加中考,这辈子就完了。
C.你笨手笨脚的,就不要踢足球了,免得被别人笑话,不如去网吧打游戏,那还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测试题(语文)不会受伤。
D.运动确实可以减压,不过万一受伤影响中考可就不值了,你这段时间就不要踢足球了,我陪你一起去读书,也可以缓解压力。
6.(3分)填入下面横线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读“史”宜映雪,以莹玄鉴。
读“子”宜伴月,以寄远神。
读山水小品,宜。
读忠烈传,宜。
读奸佞传,宜。
读“骚”宜空山悲号,可以惊壑。
读“赋”宜。
①纵水狂呼,可以旋风②倚疏花瘦竹,冷石寒苔,以收无垠之游③击剑捉酒以销愤④吹笙鼓瑟以扬芳A.②①③④B.①④③②C.②④③①D.①③④②7.(7分)按教材原文填空(1)此中有真意,。
(《饮酒》其五)(2)闲来垂钓碧溪上,。
(《行路难》其一)(3)安得广厦千万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蒙络摇缀。
(《小石潭记》)(5),吟鞭东指即天涯。
(《己亥杂诗》)(6),郁郁青青。
(《岳阳楼记》)(7)醉翁之意不在酒,。
(《醉翁亭记》)二、阅读(45分)(一)阅读《醉翁亭记》,回答8——10题(9分)醉翁亭记欧阳修①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大守醉也。
③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8.(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秀:(2)酣:9.(4分)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2)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10.(3分)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如何理解太守的“醉”?(二)阅读《春野的馈赠》,回答11~14题。
(11分)春野的馈赠洪烛①中国人食笋的历史久远。
“其蔌维何,维笋及蒲。
”早在《诗经》时代,竹笋就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食品。
比如,晋朝戴凯所著的《竹谱》一书中,曾介绍过70多个竹子品种及不同竹笋的风味。
宋代德清僧人赞宁在所著的《笋谱》中,也记有80多个竹笋品种。
②有人说,竹笋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雅食,很符合文人雅士的心情与口味。
松、竹、梅被称作岁寒三友,竹子自然成为高雅的象征。
③历来文人墨客多有歌咏。
苏东坡有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诗圣杜甫曾写过“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的诗句,道出他对竹笋风味的喜爱。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在江西品尝过“猫头笋”,念念不忘珍品美味,写下了“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狸”的有名诗句。
清代画家郑板桥对家乡的竹笋也是念念不忘:“江南竹笋赶鲋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④有经验的厨师,连煲笋之汤都舍不得倒掉,每做别的菜,就要兑一点进去,相当于味精了:“食者但知他物之鲜,而不知有所以鲜之者在也。
”笋汁之调味,快达到魔法的境地了。
连残汤剩汁都能被画龙点睛,把一道菜全“盘.活.”了。
至于这种奇妙的笋汤(又叫笋油)的提炼办法,袁枚在《随园食单》里详细记载:“笋十斤,蒸一日一夜,穿通其节,铺板上,如做豆腐法,上加一枚压而榨之,使汁水流出,加炒盐一两,便是笋油。
其笋晒干,仍可作脯。
”⑤林洪的《山家清供》,给鲜笋起了个外号,叫“傍林鲜”:“夏初竹笋盛时,扫叶就竹边煨熟,其味甚鲜,名傍林鲜。
”根据他的讲授,鲜笋最好现摘现吃,一分钟都别耽误,就在竹林边,用芳香的竹叶为燃料,当场煨烤,可见环境或氛围也能激活新笋那天然的鲜美。
这绝对是最正宗的“绿色食品”了,不仅就餐环境是一片绿林,烹饪方法也是返璞归真的。
不知竹林七贤之类古老的隐士,是否就地取材,使用过这种“叫化鸡”式的吃法?想来只有超凡脱俗的人,譬如隐于山林者,才能体会到竹笋至真的味道。
而所谓的“真味”,就是于平淡中见神奇,有一颗淡泊的心,才能遭遇这种潜伏的神奇。
⑥春天的雨一下,就是春笋旺盛的生长期了。
“好竹连山觉笋香”,春笋尝鲜的好时节就在眼前了。
11.(2分)文中介绍的竹笋是一种美食,概括这种美食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用一个字概括)12.(4分)将下列语句使用的说明方法写在下面的括号内。
(每个括号只写一种说明方法)⑴比如,晋朝戴凯所著的《竹谱》一书中,曾介绍过70多个竹子品种及不同竹笋的风味。
()()⑵苏东坡有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13.(2分)阅读文章,为什么说竹笋又是一种雅食?14.(3分)说说你对文中第④段中加点词“盘活”的理解。
(二)阅读《花籽》,回答15——19题。
(14分)花籽林清玄①三年前我退役,背着袋子要北上的时候,爸爸取出一罐小瓶子,里面是他亲手培养出来的花籽。
他小心翼翼地交给我说:“你到台北后就把它种了。
”我便带着这个小瓶子和一袋故乡的泥土来到台北。
②可我却一直没有栽种。
③来到台北后,一直过着租赁的日子。
住在小小的公寓中,难得找到一撮土地,更不要说一个花园了。
那罐父亲的花籽便无依地躺在我的袋中,随着我东飘西荡。
每次搬家看见那些花籽,就想起每日清晨在花园中工作的父亲,什么时候才能找到一个花园呢?我总是想。
④后来,我找到一个有花园的房子,又因为工作忙碌,无暇栽种侍弄,就把花籽摆在鞋柜子里,这一放又是三年。
如今终于得空清闲,偶然翻找鞋子时看到那一罐花籽,想想已过数年,这些花籽估计存活无望,准备扔掉。
这时接到爸爸电话,闲谈时聊到那一罐花籽,爸爸说:“只要有土地,花籽就可以活。
”随后又附寄来一包肥料。
我便把那一罐花籽和那一袋泥土撒在家前的花园里。
⑤那时候已经是严冬了,我每天照料着那一片撒了花籽的土地,浇水、施肥,但在凛冽的寒风中,我总是担心着:它埋在这寒土里会不会断丧了生机呢?⑥在冬天来临的第二个月,有一天我开窗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群花籽吐了新芽。
那些芽在浓郁的花园里,嫩绿到叫我吃惊。
是什么力量,让那一罐从南台湾带来的花籽,在北地的寒风中也能吐露亮丽的新芽呢?所以闲暇之余,我总是跑去花园,去看看那些在寒风中摇曳的脆弱的花芽。
它到底是什么花呢?心中疑惑渐生,我问爸爸,他说:“等它开了花,你就知道了。
”⑦那个小小花圃中的芽长得出乎意料的快,我几乎可以体知它成长的速度。
每天清晨,我都发现它长大了,然后我便像每天面对一个谜题,猜想着那是什么花,猜想着父亲送我这些花是什么用意。
我急于知道那个谜题,就更加体贴那些花。
⑧慢慢地,花长大了,我才知道那是一些茼蒿菜。
茼蒿菜是一种贱菜,在乡下,它最容易生长,价钱最便宜,而父亲竟把它像礼物一样送给我,那样珍贵。
⑨我每天还是依时浇水看顾。
茼蒿长大了,我从来没有看过那么好看的茼蒿。
在市场上,茼蒿总是零乱的、萎缩的;在土地上,茼蒿则是那么美丽而充满生机。
⑩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茼蒿就在寒冷的冬天里开了花。
那花,是鲜新的黄色,在绿色的枝梗上显得格外温暖。
我了悟:这平凡的茼蒿花从远地移种而来,几番波折,几番流转,但是它的生命始终深深地蕴藏着,一旦有了土地,它不但从瓶中醒转,还能在冷风中绽放美丽的花朵。
⑪我舍不得吃那一亩茼蒿。
⑫终于,茼蒿花谢了,在花间又结出许多细小的黑色的花籽,它看起来那么小,却又是那么坚韧。
我把种子收藏在父亲当年赠我的瓶中,并挖了一舀泥土——是家乡的泥土和客居地的泥土混成的泥土。
⑬或许有一天,我仍要带这花籽和这泥土到别的地方去流浪;或许有一天,这来自故乡,然后在异乡土地结成的花籽,会长在另外的土地上。
⑭人也是一个平凡的茼蒿的花籽,不管气候如何,不管哪里是落脚的地方,只要有生机沉埋心中,即使在陌生的土地上,它也会吐芽、开花,并且结出新的花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