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的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事物的存在有其特有的形式:或对应,或交错,或并列,或渐变……本课通过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观察与探究,认识并了解客观物体存在形式中的对称与秩序,从生活中的事物中发现人与物在外形特征或组合排列上的规律,从中认识和理解对称美。
知道对称和秩序的实质就是有规律的重复,知道人类在此方面的伟大成果。
还要就对称美的运用进行深入学习并展开艺术创造。
在学生发现感受对称美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表现。
感受均衡和谐、连续流畅的美感。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的美术学习中,曾经对《相同图样排排队》一课进行过深入详细的接触和探究,因为当时他们年龄尚小,处于低年级学习阶段,该课的学习并未进行深入的专业性探讨,而代之以游戏化、故事化的儿童表达方式,对相关现象展开学习和了解。
进入三年级,此时出现的“对称”“秩序”概念对于他们来说已不算陌生,通过观察和引导,学生完全能够发现生活中对称物的特征,同时用艺术的方式直观、形象地表现物象的对称美和秩序美。
教学目标:
1、感受认识生活中的对称美与秩序美,运用自己喜欢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表现事物的对称和秩序,提高设计与创作能力。
2、感受事物的呈现形态,探究事物之间的组成规律,感知体验两两间的关联和谐之美。
3、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观察探究大自然的意识,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发现创造生活和艺术之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欣赏生活中的典例,发现、了解、感受、探究其显现的对称和秩序之美及其规律。
难点:了解学习专业技能,用剪纸、对印、绘画等自己所擅长的艺术手法表现对称与秩序美,呈现出生活中的规律和有序,创作出有独特构思的艺术设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剪刀、彩纸、胶棒、颜料等工具材料、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等。
学生准备:剪刀、彩纸、胶水、彩笔、颜料、文具、各种小实物等。
教学过程:
一、感知与体验
感知对称美
1、观察与探究——自然的杰作(一)
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时常能够看到这样的景致,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自然的杰作”。
(师生观赏一组具有“对称”形式特征的自然景、自然物)通过欣赏与观察,你发现它们呈现出来的共同特点了吗?生活中,你还注意到有哪些类似的现象?
其实,我们人类也同样具有这样的特征。
观察屏幕上出现的人物形象和汉字“人”“美”字型,分析字的结构,诠释字的含义。
生活中,你注意到这些“美”了吗?美在哪里?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这种规律性排列的对称之美、秩序之美!板书课题。
2、发现与了解——祖先的审美
器皿之美。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并且崇尚、应用到这种美。
从出土或是传存的古代器皿中我们得知,对称美早在距今57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在制陶工艺中被广泛应用了。
饰品之美。
在玉石雕刻的饰品中,这种美就更加精致、细腻,先人将其仔细打磨、精工雕刻,制作了许许多多的饰品佩件,为生活增添了美感。
织物之美。
唐代的织锦上,也有对称的动植物图案,左右两边相对而立,相映成趣。
3、思考与尝试——新手的小试
想一想,像这样对称的图形,我们可以如何表现?试一试,用撕纸的方法对折后撕一下,体会“对称”的内涵。
认识秩序美
1、比较与分析——自然的杰作(二)
看一看,除了对称以外,还有一些事物的排列以另一种有规律的方式呈现,同样显得井然有序,你注意到了吗?
比一比,说说这一组图片中,礁石、花叶、蛛网、雀羽、鱼鳞、壳纹等在排列上有什么特点?它们的美体现在哪里?
说一说,教师根据同学的回答概括出结论:对称给人一种端庄、稳定、均衡的美感,秩序给人一种整齐、统一、和谐的美感。
2、观看与欣赏——人类的创造
这种美,更多来自于我们人类的创造!不管是室内的楼梯结构还是室外的建筑外形;不管是玛雅文化的金字塔还是中国的大雁塔;不管是古老的石桥还是现代的钢桥,都显现出独特的对称美。
3、思考与尝试——新手的再试
这样的架构我们也可以试一试!利用现有物品摆一摆,比如书本、文具、彩笔等等,看看谁拼摆得有秩序,谁拼摆得有美感。
体验对称美
1、演示与范作——共同的尝试
上台和老师一起来试一试。
①先蘸取颜料,随意地涂抹在画纸的左半边;
②再将纸对折,让纸的右半边与左半边并合;③然后重新打开。
你能想象展开后画纸上的画面效果是什么样吗?
2、学习与借鉴——大师的创意
还有许多画家在他们作品创作中应用到对称之美,使自己的画作更具感染力。
他们又是如何将对称之美一一呈现的呢?观看以下名作,借鉴大师的表现方法:凡•高的《满天星斗下的罗纳河》:罗纳河沿岸的灯光及河面的倒影等距而有序,与天空中零散错落、忽明忽暗的星星形成对比;拉斐尔的《雅典学院》:以对称的形式表现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阿基米德等一群伟大的古希腊哲人和学者,显现出严谨的学术氛围;霍贝玛的《村道》:画家采用对称之美,使画面有了宁静、深远的效果。
3、设想与构思——我们的想法
同伴交流,我们可以如何表现对称美?欣赏一组同龄人作品,说说自己
喜欢哪一种表现方式?
二、创作与表现
1、提出创作建议。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如剪纸、对印或绘画,以“美丽世界”为主题,表现人、动物或景物的对称美;单色、彩色表现均可;动作快的同学可以进行多种尝试。
2、开始创作练习。
学生根据“创作建议”展开作业练习、创作实践。
教师巡视,鼓励动作快的学生在完成作业后尝试其他表现手段。
三、评价与反思
1、赏析与分享。
师生共同对完成的作业展开评价,看看哪些作品能够较好地呈现对称美,在分析作业的过程中再次感受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美,体会艺术创作中的对称美。
2、拓展与延伸。
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家居生活,对称美已经遍布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建筑外形看,王公贵族宫殿的威严、百姓人家院落的质朴或是办公机构楼宇的庄重,无一不在对称的形式中得以彰显;从建筑内部看,公共场所会场的严肃、家居物件的周正、对联窗花的呼应,也是在对称与秩序的形式中得以凸显,对称美尽在其中!还有服装等生活物件,对称和秩序的排列与组合使其更有格调!
除了实物之外,在当下的读图时代,对称美则更多地应用于现代标识设计当中。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考虑到学习内容与学生认知的实际情况,利用一组取自大自然的精美图片开启教学,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和积极性,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对称美,探究其规律,为后面的各环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纵观整节课,主要实施了以下“三多”设计:多形式的技能尝试;多层面的内容渗透;多样化的策略应用。
“三多”学习,较全面地反映了本课教学设计的构想和要义。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本课学习中,还可以运用比较学的方法展开学习,如可以使用多组图形,表现对称和不对称、秩序和错落,同时呈现这两组图形能够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两两比较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探究,总结出美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