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 国际劳动流动及其经济效应

第十一章 国际劳动流动及其经济效应

第十一章国际劳动流动及其经济效应国际间劳动力的流动是十分复杂的问题。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格瓦蒂(J. N. Bhagwati)认为,在商品、资本和劳动力三者的国际流动中,劳动力的国际流动是最困难的,特别是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如移民。

总的来说,劳动力的国际流动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是主要还是经济因素。

因而,我们这里主要从经济角度分析国际间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和效果。

第一节国际劳动流动的一般分析模型给出如下条件:(1)假定劳动力的跨国移动没有非经济因素的限制,仅仅是由收入所决定的;(2)在封闭条件下,各个国家的劳动力收入由本国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决定;于是,不同的国家内部将存在不同的工资水平;(3)开放以后,为追求较高的收入水平,劳动力将由收入较低的地区流向收入较高的地区;(4)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这种移民的流动将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各个国家的工资水平达到趋同。

(5)从福利角度讲,劳动移入国将获得较廉价的劳动,从而扩大其生产规模;劳动移出国则获得移民的工资汇款;对于移民来说,他们将获得更高的工资水平。

则根据上述这些条件,我们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一是劳动输出国(B 国),一是劳动输入国(A国)。

劳动力从输出国进入输入国会引起两国劳动市场上劳动供求均衡发生变化,从而劳动力的价格或工资也随之发生变化并导致一种新的劳动供求均衡的形成。

我们可用下图对此加以描述。

W WW mW0W102(a)(b)上图给出了两国劳动力供给变动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其中图(a)表示甲国的劳动力供求状况,图(b)表示乙国劳动力的供求变动状况。

在图(a)中,横轴表示甲国劳动力的供求数量,纵轴表示劳动力的价格,S 表示劳动力的供给曲线,D表示对劳动力需求曲线。

在封闭的劳动力市场条件下,供求均衡点为A,此时均衡价格(工资)为OW0,均衡的劳力供求量为OM0。

图(b)表示乙国劳动力市场。

在封闭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的均衡点为D曲线与Sr+Sm曲线的交点A',此时均衡价格为OW'0,表示每小时工资水平,而均衡的供求量为OM'0。

显然两国的工资水平有明显的差异。

如果劳动力可以在各国间自由流动,那么这种工资水平上的差异很自然地成为劳动力流动的推动力。

乙国的劳动力就要流向甲国,我们假设这种情况可以成为现实,那么甲国大量的劳动力流入就会引起其劳力市场上供求的不平衡。

与原有的情况比,劳动力的供应显然大于需求了,这就迫使劳动力的价格下降,假设降至W m点,此时甲国原有劳动力的供应从OM0减少到OM1,在工资水平下降的情况下,需求量增加到OM2,供求之间有M1M2量的差别,这一缺口由移入的劳动力来补充。

在此情况下,甲国本国的工人供应者剩余减少了a部分,而甲国的雇主或劳动力的需求者剩余增加了a+b部分。

在乙国的市场上,劳动力的移出使其国内劳动力的供应量减少了,在图(b)中,表示为劳动力的供应曲线从Sr+Sm移到S,劳力供应量的减少使国内劳力的供求发生了变化,劳力的国内供应量由原来的Om o'减少到OM1',在新的均衡价格OW m'下,乙国国内劳力的供应量由原来的OM o' 增加到OM2',但国内只需要OM1',这样就出一了解M1'M2' 的供求缺口,这一供大于求的量正好移居甲国,这一移出量又恰好等于甲国国内供不应求的数量,即M1M2=M1'M2',结果在劳动力市场开放的情况下,A国和B国的劳动力市场都达到了新的均衡状态。

在B国劳动力市场上留在B 国的工人所得利益(供应者剩余)为c,移出的工人的利益d+e。

第二节国际劳动流动的原因与影响因素要素所有者提供要素目的在于取得要素报酬(或收益)。

根据劳动力追求自身收益最大化原则,国际劳动流动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种国际化流动能够实现更多的劳动所得或劳动报酬,也就是说,劳动者存在某种关于不同国家之间存在工资率差别的预期。

另外,劳动流动过程中的风险、成本以及政策法规制度以及国际经济周期、国际直接投资等因素,也是影响国际劳动流动的重要因素。

一、国际工资率差异劳动是劳动者赖以谋生的手段,劳动者总是期望自己付出的劳动能够得到更多的工资收入。

然而,同样质量的劳动力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工资收入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国家的工资水平要高于经济不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

这是因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基础发达、科学技术发达、因而他们的劳动生产率较高,且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经济发达国家的国内劳动力供给相对短缺;而经济不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则正好相反,这些国家的经济基础脆弱、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因而这些国家的阿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且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国家的国内劳动力供给处于相对剩余。

劳动者的工资预期及其内在的逐利性,决定了在一般情况下,国际劳动流动总是由经济落后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向经济发达国家的流动。

具体表现在:经济落后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数量大,人口密度过高且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因此这些经济落后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长期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导致国内劳动力供给过剩,众多的劳动力竞争着有限的资源,就业机会短缺,这就必然导致长期工资水平低下,因而内在地具有劳动力流出的动机。

二、国际流动风险与国际流动成本国际流动风险与国际流动成本始终是约束国际劳动流动的重要因素。

风险所衡量的是收益前景的不确定性。

当劳动者准备出国试图去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时,首先关心的是他能否在国外找到工作,如果没有很好的确定性预期,那么他将面临在国外的一系列困难。

这种关于就业就会的风险预期越大,则流动性概率越小。

另外,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仍涉及到多种交易成本,例如乘载费用、中介费用、信息费用以及其他的机会成本等。

当这些成本不断增加时,对于将要试图流动的来到这来说,其预期的流动收益减少,一旦成本过高以至于预期收益不足以弥补这些成本时,则流动性概率为零。

更重要的是,流动成本在许多情况下并不以流动者的意志为转移,因此,流动者很难对流动成本给出确定性的预期。

并且由于发达国家越来越实行的严格的移民管制制度与政策,必然造成流动成本增大。

三、影响国际劳动流动的其他因素【1】制度因素。

劳动力流动是国家之间多种要素流动中最为棘手的问题,这是因为劳动流动涉及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也涉及到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

因此,无论是劳动输出国还是劳动输入国,都对劳动流动制定了一系列规范的制度,包括法律、政策等。

通过这些制度对国际间的劳动流动作出合理而又有利于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安排。

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国家作为劳动输入国的制度安排倾向于实行较为严格的移民管制制度,通常情况下采取限制或有计划的输入管制,以达到对流入劳动力的合理合法安排;而经济落后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则倾向于实行鼓励劳动流动的制度,他们倾向于将劳动输出作为解决国内失业问题和收入增长的一种政策。

【2】国际经济的周期波动性。

每个国家都会遭遇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当经济发达在一定时期内处于周期波动的繁荣阶段时,则出现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这种情况下,对来自经济落后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劳动输出,往往表现出一定的吸纳,反之,则表现出需求萎缩。

对于劳动输出国而言,情况也如此。

当这些国家一旦进入经济的繁荣加锻时,其国内的劳动需求表现出迅速的增长,那么劳动输出数量必然有限,因为部分劳动者显然能够在国内寻求到意愿的工作机会或就业岗位。

【3】对外直接投资发展。

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直接导致资本的国际流动,而伴随资本国际流动必然是劳动的国际流动,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造成跨国公司的员工流动,二是这种资本流动为劳动流动创造了条件。

当一国企业在国外直接新建工厂时,除了雇用当地员工之外,总是要安排一部分母公司或其他公司的员工、技术、管理或销售骨干,从事当地劳工尚不能完全承担的工作,并对他们进行培训,这就直接促进了劳动的国际流动。

【4】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5】高技术人才的竞争促进了国际流动。

高技术人才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因此高技术人才的竞争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政府的关注。

特别是发达国家利用优厚的待遇、良好的创业环境力图攫取更多的高技术人才,这就导致了一种特殊的劳动力流动――高技术人才的国际流动。

第三节国际劳动流动的福利模型(一)工资率差别完全消失时的情形如图所示。

图中纵轴表示劳动的边际产品,是指在其他生产要素保持不便的情况下,增加单位劳动所能够增加的产量。

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可知,随着劳动力的不断增加,劳动的边际产品会减少。

图中的曲线走势说明了这一点。

劳动的边际产品收入是指在其他生产要素保持不便的情况下,增加单位劳动所能够增加的收入。

图中横轴表示劳动的数量。

曲线DB表示劳动的边际生产率。

MPO A Q当支付给给劳动力的实际工资(成本)低于劳动的边际产品收入时,雇主得到利益,雇主将增加劳动数量。

然而,随着劳动力的增加,劳动的边际产品却会下降,直到工资和劳动的边际产品收入相等时,雇主利益消失,此时雇主停止增加劳动数量。

假如工资高于劳动的边际产品收入,雇主利益受损,劳动利益(实际工资)增加,则雇主削减劳动数量直到两者相等。

因此,劳动的边际产品曲线也是工资曲线。

劳动边际产品曲线下方的DOAB面积等于总产品收入,图中长方形OABC面积为总劳动收入,图中三角形CBD面积等于雇主收入。

进一步如下图所示,劳动力的国际流动最终会使各国的工资率差别完全消失。

图中:纵轴表示劳动的边际产品(MP L),横轴表示劳动力数量,其中本国雇用数量为OF,外国雇用数量为O’F。

曲线CHG为本国的劳动边际产品曲线,曲线MKH为外国的劳动边际产品曲线。

同时这两条曲线也是各自的工资曲线。

在F点本国工资水平为OA,外国工资水平为O’L,本国工资低于外国工资水平。

根据劳动力国际流动的定义可知:本国劳动流向外国。

’在本国劳动力流向外国之前,在OA工资水平、OF劳动力数量情况下,COFG(图中浅色阴影部分)面积为本国总产量。

在O’L的工资水平和O’F劳动力情况下,MO’FK(图中深色阴影部分)面积为外国总产量。

现在,本国有数量为DF的劳动力流动到国外,使得本国劳动力数量减少为OD,外国劳动力增加为O’D。

由于本国劳动力流出,工资水平上升,外国劳动力流入,工资水平下降,两国劳动力工资在H点达到均衡状态,即OB=0’L’。

这时本国的总产量等于CODH的面积,减少了HDFG的面积(a+b),外国总产量为MO’DH的面积,增加了KFDH的面积(a+b +c+d),两国增减相抵,净增总产量KHG的面积(c+d)。

这是劳动力国际流动所产生的世界资源配置效率。

从收入方面分析。

两国净增的总产量收入KHG的分解是:本国总收入减少了HDFG的面积(a+b),但留在本国的劳动收入增加了,由原来的OAED增加到OBHD,实际增加了ABHE的面积(e+f),本国雇主收入则由CAG减少到CBH,实际减少了BAGH的面积(b+e+f),劳动收入增长与雇主收入减少相抵,本国仍净损失HEG 的面积(b)。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