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基本概念1.土地概念*2.土地功能特性养育功能承载功能仓储功能生态功能面积的有限性;沃度的差异性;利用的可更新性;位置的固定性;资源的稀缺性;报酬递增递减性。
3.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指人类依土地之特性及公经济之利益等考量,加以选择及规划土地,以期从土地取得充分且适当的经济资源满足欲望所需,而加以运用者.故其具有长期性、目标性、规划性、永续性及纲领性的土地运用。
土地利用规划(Land Use Planning)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经济技术措施。
4.土地利用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协调与空间规划的协调,主要指城市规划、国土/区域规划;与结构规划的协调,包括发改委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水利部的水资源规划、环保局的环境纲要,林业局的治沙规划等等。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与其它规划协调的研究较少。
5.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把中长期土地利用计划的目标和指标具体地落实到土地的空间上,为土地利用计划确定的各项措施建立良好的条件。
6.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程序、内容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不同种类、类型、级别和时序的各类土地利用规划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系统.按行政区划单位分为全国-省-市-县-乡五级(控制与反馈)。
按等级层次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按区域性质分为行政区、自然区和经济区,甚至跨区域的土地利用规划。
按规划深度分为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设计、土地利用施工。
任务:明确任务——组织班子——收集资料——明确问题——总体构想——系统分析——系统综合——系统优化——系统评价——系统运行——系统更新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土地利用供给与需求预测,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布局,土地利用规划效益分析,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等。
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内容包括:居民点用地规划,交通运输用地规划,水利工程用地规划,耕地规划,园地规划,林地规划,牧草地规划,水域规划,旅游地规划,生态环境建设用地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内容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土地整理,土地复垦规划,土地开发规划,风沙地整治规划.7.我国土地规划的历史沿革8.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的不同第二章基础理论和原则1.地租理论和区位理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对规划的指导意义地租理论核心思想:地租的原意有报酬或收入的意思。
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随着有组织的土地利用和土地所有权的出现而产生的。
1.西方经济学家的地租和地价理论威廉.配弟:地租是土地上生产的农作物所得的剩余收入。
土地价格是购买一定年限的地租总额。
《赋税论》亚当.斯密:地租是“作为使用土地的代价”,“是使用土地而支付的价格”。
《国富论》大卫.李嘉图:地租仅只是为了使用土地而付给地主的金额。
《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杜能:地租不是劳动和投资的产物,而是田庄所处的位置和土地性质的偶然优势带来的。
地租不是价格的原因,而是价格的结果。
2.马克思地租和地价理论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地租的实体是剩余劳动的产物,地租有不同的类型,即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
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地价理论,土地价格是虚幻形式的价格,是没有价值的价格。
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
地租理论对规划的指导意义:对于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制定土地利用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规划是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规划即地价”,应根据地价(级差地租)的空间分布规律合理规划(配置)各业用地。
2.根据土地用途与地租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土地用途和通过规划来影响土地价格。
区位理论核心思想: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等。
解释了区位对土地利用方式的作用规律。
1.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取决于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杜能圈。
2.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工厂区位的选择取决于原料地、劳力和集聚三个因素。
其最佳位置总是趋向于最低成本效果。
3.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论:城镇的空间布局规律。
区位理论对规划的指导意义:1.依据区位理论,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方向和结构,确定各项用地的合理配置点。
2.通过制定合理的级差地价政策,调控城市区域土地利用及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
2.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综合效益原则、逐级控制原则、动态平衡原则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概述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特点\目标\任务特点:整体性:区域整体性、不同用地资源整体性、不同利益群体整体性长期性:5年近期、10年远期、15年远景战略性:发展方向、用地配置重点控制性:指标控制、布局控制目标: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土地资源的供给状况、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和土地利用战略的研究成果而提出的土地资源配置方案。
任务: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宏观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土地利用宏观控制的主要依据。
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
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监督各部门土地利用的重要依据。
3.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第四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础研究1.资料收集*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目的与内容*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
土地利用现状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则是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现时土地资源的特点、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3.土地开发利用程度指标含义土地垦殖率、土地利用率、土地农业利用率、土地建设利用率、耕地复种指数、草原载畜量、水面利用率、人口密度、林地覆盖率、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4.土地质量\土地质量评价土地质量是土地相对于某种特定用途表现(或可能表现)出效果的优良程度。
土地质量评价是指在特定目的前提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社会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和划分等级的过程。
5.土地质量评价的目的与内容*6.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A.土地用途的确定:评价工作的前提,所有评价都是针对指定的土地用途而进行的。
B.评价单元的划定C.土地用途对土地质量的要求D.土地评价因子赋分E.土地用途与土地质量比配7.土地人口承载力评价步骤A.基础资料调查分析:土地自然属性、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状况等。
B.土地适宜性评价C.选择投入水平D.评价土地生产潜力E.确定生活水准F.评价人口承载力G.制定土地使用政策和人口政策8.土地需求分析的内容与方法(包括基础数据的预测) 公式不要求记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生态用地需求量预测基础数据预测:人口与土地利用(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城市化水平(人口城市化水平)消费(消费模式/消费水平)作物产量(农产品单产)经济发展(投资结构/总量,经济结构/总量)人口规模预测流动人口的发展与用地影响#:a)人口自然增长法(复利公式法)b)部门预测法c)劳动平衡法d)职工带眷系数法e)综合增长分析法9.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内涵城市化或都市化或城镇化——是指人类社会逐渐向城市方式的生存状态不断推进的过程。
城市经济学角度——经济领域的城市化现象社会文化过程中的城市化现象(城市生活方式的深化和扩大)城市地理学角度——人口城市化、产业高度化、用地城市化(区域城市密集、城市规模扩张)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城镇人口和城镇数目逐渐增加,城镇人口比重逐步提高;居民的生活方式、就业方式等逐步城市化;非城市地域逐渐转化为城市性地域状态。
集中和高密度是城市地域经济和景观的主要特征。
10.土地供需平衡分析目的在于了解土地供需方面存在的问题,寻求协调土地供需的途径和方法。
土地供需分析是在土地供给量和土地需求量预测和估算的基础上加以比较,依据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量两者之间的数量比较借以评价供不应求、供过于求和供需平衡状况。
11.土地利用规划后评价12.土地利用宏观研究13.中国土地资源的食物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潜力分析14.城市流动人口与土地利用15.城市化类型1.从城市化空间分布格局和人口集中方式来划分的:集中型城市化和分散型2.从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水平的关系来划分的:同步城市化、过度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3.从城市化的发展层次划分的:农村城市化(城镇化)、都市化、大都市区、大都市连绵带4.反城市化:逆城市化(郊区化)5.按城市化推动力不同而划分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和自上而下的城市化第五章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布局1.土地利用结构概念\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法土地利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的集合。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法:常规方法土宜法数学方法生态规划法2.土地利用分区的概念\分区依据土地利用分区是依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
分区的依据是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可分为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区和用地分区。
在地域分区的基础上进行用地分区。
土地利用地域分区和用地分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规程规定,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仅作土地利用用地分区。
3.土地利用规划成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主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附件:专题研究(研究报告+专题图件);部门用地规划;规划工作总结(工作报告+技术报告);资料整理4.土地利用分区方法综合分析法——又称经验法,是一种定性分区法,主要适用于土地利用方式区域差异显著,分区界限明显易定的情况。
要求操作人员非常熟悉当地实际情况。
主导因素法——是在基层乡镇土地利用方式划分的基础上,适当加以归并,逐步扩大土地类型区,再将地域相连的类型区合并成为土地利用用地区域,以主导土地用途作为用地区域名称。
叠置法——又称套图法,适用于规划图和区划图件齐全的情况。
聚类法——是一种定量的分区方法,其思路是应用相似性尺度来衡量事物之间的亲疏程度,据以确分类关系,在选定分类指标后,模糊聚类可按数据标准化、标定和聚类三步实现。
5.了解:中国大陆和台湾土地利用分区类型第六章土地利用规划实施1.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利用计划\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基本概念\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关系土地用途管制是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规定土地用途,明确土地使用条件,并要求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用途和条件使用土地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