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土地利用规划的程序:(1)明确任务(2)组织班子(3)收集资料(4)明确问题(5)总体构想(6)系统分析(7)系统综合(8)系统优化(9)系统评价(10)系统运行(11)系统更新2、区位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3、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是以大型的复杂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并有目的地对其进行规划、研究、设计和管理,以期达到总体最优的效果。
一般可分为开发、研制、运用三大阶段。
4、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1)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2)因地制宜原则(3)综合效益原则(4)逐级控制原则(5)动态平衡原则(6)集约利用原则(7)公众参与原则。
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控制性。
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1)是政府调节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2)能够有效地解决土地利用中的重大问题(3)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依据。
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总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综合利用效益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1)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2)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3)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1)摸清家底,规划基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2)明确土地利用的潜力(土地供给量预测)(3)土地利用调整的依据(土地需求量预测)(4)规划的方向(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5)规划的核心内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6)土地用途的管制依据(土地利用分区)(7)规划实施的保障(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主要经过准备、编制和审批三个阶段。
12、土地供给量预测的方法:定性预测、定量预测、综合预测。
13、城市化水平预测的方法:(1)商品粮供应率预测法(2)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3)基本建投资规模预测法(4)农业人口转化预测法(5)多指标综合预测法14、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现时土地资源的特点、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通过分析应掌握以下情况:(1)区域土地利用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2)土地利用的历史演变及其变化趋势(3)土地利用现状结构与布局特点(4)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5)土地利用的效果(6)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15、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包括土地资源数量分析、土地资源质量分析、土地利用开发程度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和土地利用效益分析等。
16、土地质量是土地相对于某种特定用途(或可能表现)出效果的优良程度。
土地质量评价则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类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的大小。
土地质量评价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等。
17、建设用地的利用潜力:(1)现有城市人均占地尚有很大潜力(2)调整城市用地布局(3)提高城市用地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4)重视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5)生态建筑的推广使用(6)村庄土地整理。
18、耕地需求量包括大田作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绿肥和特种作物)用地、人工饲料地、蔬菜地需求量。
19、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包括:居民点用地需求量、水利工程用地需求量、公路工程用地需求量。
20、土地需求量定量预测的方法:趋势预测法和回归预测法(1、从预测模式:探索性预测和规范性预测;2、预测方法:定性预测、定量预测、综合预测;3、类型:专家评估法、趋势外推法、模拟法;4、常用数学模型:直线模型、指数模型、二次抛物线模型)21、土地利用结构系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可以解决以下两个问题: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
(土地利用效率可用平均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的大小或平均单位产出的占地大小来表示;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就是要尽可能地降低平均每单位产出的占地量或提高平均每单位土地的产出量)。
22、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规划原则:(1)切实保护耕地原则(2)统筹兼顾原则(3)因地制宜原则(4)三效益统一原则(即坚持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效益)(5)公众参与原则(是指同将来执行规划或与规划有关的部门代表广泛交换意见,共同参与规划决策的过程)23、土地利用结构供选方案编制方法有:土宜法(前提条件:已经完成土地质量评价工作)、综合法(原理:在单项用地计算的基础上采取逐项逼近,借以达到土地面积综合平衡,即达到面积数量平衡和空间布局平衡;依据:土地利用现状统计资料和土地需求量预测数据;做法:借助于土地利用现状图,在土地利用综合平衡上作业,从而达到土地面积数量平衡和空间布局平衡)和模型法。
24、多目标规划的方法:(1)综合效用值法(2)主目标优化法(3)目标规划法(4)层次分析法(AHP法)25、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布局形式常称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常见的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有土地利用分区模式(唯一性)和土地利用类型模式(重复性)26、土地利用上的差异性表现为土地质量、土地利用方式、利用潜力、利用特点和利用方向上的区域差异性。
土地利用分区一般可分为土地利用地域分区(依据土地利用和保护的主导方向,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和用地分区(遵循土地利用现状与土地适宜用途一致性原则、土地利用主导用途原则、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性和相似性原则、尽可能保持行政区界完整性原则等)。
27、分区方法:(1)综合分析法(2)主导因素法(3)叠置法又称套图法(4)聚类法(5)特尔菲法(6)指标法28、公路选线的原则:(1)应贯彻工程经济与运营经济相结合的原则(2)充分利用现有道路及其各种附属建筑物(3)道路与林带结合布置(4)主干道最大纵坡不应大于8%(大约7°)(5)主干道路应远离人口密集的居民点和大型畜牧场,以保证居民区大安静、卫生条件和牧畜的兽医防疫条件。
29、居民点是城市、城镇和乡村总称,是人们聚居和建筑物、构筑物、生产资料集中配置的场所。
我国居民点体系由城市——城镇——乡村三层次组成,每个层次面未统分。
城市分特大城市(>100万人)、大城市(50~100万人)、中等城市(20~50万人)和小城市(<20万人)。
城镇分县城和集镇(建制镇和乡(场)镇)。
乡村分中心村、基层村和村落。
30、居民点体系是指构成一定区域内相互依存且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居民点群体。
目前国外比较适用的城镇布局理论有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门槛理论、带形城市理论等。
31、城镇体系规划系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妥善处理各城镇之间,单个或数个城镇与城镇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地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佳的发展总目标而进行的规划。
城镇体系具有所有“系统”的共同特征: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
32、居民点用地规模相应地划分为城市建成区用地规模、城市规划区用地规模和城市行政辖区用地规模。
33、居民点用地规模的预测方法:(1)历史推断法(2)规划指标法(3)分区预算法(4)模型预测法(城市用地规模常用预测方法有趋势预测、回归预测和线性规划模型预测等)34、居民点布局的形式:卫星式、带状式、多边形式、自由式。
35、居民点布局的原则:(1)服务半径合理,区域布局完整(2)有利生产,方便生活(3)合理利用土地,尽量少占耕地36、交通运输方式有:铁路运输(载运量大、行驶速度快、不受气候条件影响、连续性强)、水路运输(载运量大、耗能少、成本低)、公路运输(适应性强、机动灵活、空间活动范围大)、航空运输(速度快,适宜于远距离、急需、贵重、时间性较强的运输)、管道运输(连续性强、损耗少、运输成本低、安全可靠、管理和使用简便、无污染)。
37、公路是经过专门勘察、设计、建造,供人和各种机动车、非机动车同行的人工构筑物,它主要由路基(分为路堤(高于天然地面的填方路基)、路塹()低于天然地面的挖方路基)和半填半挖路基)、路面(高级、次高级、中级和低级四个等级;有沥青、水泥混合土、碎石路面等)、桥梁、涵洞、排水系统、安全防护措施,以及绿化、监理系统组成。
根据交通量及其使用任务和性质分为两类5个等级。
38、汽车专用公路:(1)高速公路: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5000辆以上,计算行驶速度为200km/小时;(2)一级公路: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10000~25000辆,计算行驶速度为120km/小时;(3)二级公路: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5000~10000辆,计算行驶速度为100km/小时;39、一般公路:(1)二级公路:一般能适应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车汽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000~5000辆,为连接政治和经济中心或在工矿区、港口、机场等地的公路,计算行驶速度为80km/小时;(2)三级公路:一般能适应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车汽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000辆以下,为沟通县以上城市的公路,计算行驶速度为60km/小时;(3)四级公路:三级公路:一般能适应各种车辆折合成中型载重车汽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00辆以下,为沟通县、乡(镇、村)等的公路,计算行驶速度为40km/小时;40、公路选线是根据路线基本走向和技术标准,结合地形、地质条件、考虑安全、环保、土地利用和施工条件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通过全面比较,选择路线方案的全过程。
41、选线原则:(1)适应远景交通流向和运输量的需求(2)因地制宜(3)根据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状况,做到路线顺直短捷,节约用地(4)与其他交通路线布局协调统一,形成一个较为完善合理的交通网(5)经济合理。
42、选线方案择优评价时可采用下列三项指标:(1)道路的工程造价(2)年度运输费用(3)占地面积损失。
43、铁路的等级:(1)一级铁路:保证全国运输联系,具有重要政治、经济、国防意义和铁路网中起骨干作用的铁路,远期计划年运输能力大于800万t,行车最高速度为120km/小时。
(2)二级铁路:具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国防意义,在铁路运输网中起联络、辅助的铁路,远景计划的年运输能力为等于或大于500万t,行车最高速度为100km/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