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西省七年级上联考语文试卷

山西省七年级上联考语文试卷

山西省七年级上联考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默写 (共1题;共2分)1. (2分)人有德,花也有德。

古诗文中赞颂花的品体的句子有:________ , ________(写出连续的两句)。

二、其他 (共1题;共5分)2. (5分) (2017八上·启东月考)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我和儿子沐浴着晚霞站在12层阳台的高处。

10年前,我们搬进这座高层建筑时,还依稀可辨往日的狼藉;如今,A(鳞次栉比/参差披拂)的高楼和姹紫yān hóng的美丽已经把萋萋的荒草幽幽的土路永远留给了昨天的记忆,让人chà yì,都市原来也如人一样在不断地发育,想要仔细duān xiáng,往昔的一切却已如渗入泥土中的老酒……(1)根据拼音在方框内写上词语。

yān hóng chà yìduān xiáng姹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成语填在A处横线上。

A处的成语是________(3)横线处应填入的标点符号为________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3. (7分)(2020·大庆模拟) 诗词阅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词人热爱的军旅生活。

B .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充分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C . 从炼字的角度来看,“沙场秋点兵”中的“秋”既点明了季节,又渲染了战争的悲凉气氛。

D . 全词虚实结合,首尾写实,“梦回吹角连营”一句即写梦境,激情迸发,打破了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常规写法,凸显艺术上的独创。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所展现的画面。

四、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22分)4. (22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患:②蹴尔而与之蹴:(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B .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C . 莫春者,春服既成D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本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5)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

五、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55分)5. (35分)阅读文章选段,完成后面的小题。

第一要敬业。

“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单、直接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

惟有朱子解得最好。

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

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是敬。

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

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

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

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

只因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做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

这叫做职业的神圣。

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

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

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

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

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

《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

”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做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

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

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

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

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

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

”我从前看见一位法国学者著的书,比较英法的两国国民性质,他说:“到英国人公事房里头,只看见他们埋头执笔做他们的事;到法国人公事房里头,只看见他们衔着烟卷像在那里出神。

英国人走路,眼注地下,像用全副精神注在走路上;法国人走路,总是东张西望,像不把走路当一回事。

”这些话比较得是否确切,姑且不论;但很可以为“敬业”两个字下注脚。

若果如他所说,英国人便是敬,法国人便是不敬。

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是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

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1)以上文段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号________,又号________。

他是中国近代________派代表人物,学者。

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

其著作编为_____________。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或根据词义找到文中对应的语句。

①亵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做事不分心,精神就能集中。

__________ __(3)选文中作者阐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选文第②段中划线句属于什么论据?其具体作用是什么?(5)作者引用了庄子和孔子的名言,二者去掉一个好不好?为什么?(6)列举选文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

(至少两种)(7)作为一个学生,你觉得自己应当如何“敬业”呢?请举一个事例说说它带来的益处。

6. (20分)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后面的题。

留在脑海深处的记忆①母亲年龄大了,记忆力严重减退,而且越来越严重。

常常手里拿着钥匙,她还在翻箱倒柜地到处找;拎着篮子出去买菜,碰上熟人,说上几句话,她会又拎着空篮子回来,把买菜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炉子上烧着开水,她怕忘,不敢出门,一边看电视一边守着,结果水烧干了,她还坐在电视机旁……②奇怪的是,母亲记得我的生日。

每年的4月15日,母亲都会打电话叫我回家,还不忘准备一大桌好吃的,每道菜都是我喜欢的。

我喜欢吃的点心和水果,她也一样不落地全买了回来。

母亲还记得我出生时几斤几两,记得我小时候生过几次病、打过几次针,记得我得过几次奖状,记得我每晚做作业到几点……可是,她却记不清,那时候她自己在做些什么。

③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母亲的记忆如此奇怪?只要是关于儿女的事情,她都记得;而关于她自己的,她都记不得。

④一次,我跟一位朋友晓林聊起这些事,晓林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

⑤晓林的母亲70岁了,患有老年痴呆症,家人她一个都不认识了。

晓林站在她面前,她居然会问:“你叫什么名字?你是谁家的孩子?”疾病抹去了她脑海中所有的记忆……可是,有一件事,晓林的母亲却记得十分清楚。

20年前,晓林独自到外地打拼,母亲细细地为他收拾行囊,连牙刷、牙膏都塞进包里,恨不得把整个家都让儿子带上。

如今,20年过去了,母亲已经不认识儿子了,却始终记得儿子出发的时间,记得儿子行囊里装的每一样东西。

每逢家人搀扶她出去散步,不一会儿,老人家就急匆匆地要回家,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我儿坐下午两点的火车,我得送他到车站。

我得告诉他,背包夹层里有一小包土,水土不服时,用水冲了喝。

还有他喜欢吃的饼,我烙了几张放在包里,饿了就拿出来吃。

还有一双我亲手做的布鞋,累了就换上,穿着脚会舒服些……”似乎20年前有关送儿子所有的记忆,瞬间在她脑海里复苏。

此时的老年痴呆患者,好像又变成了当初那位对儿子千般不舍、万般挂念的慈爱母亲。

⑥每次听到母亲念叨这些旧事,晓林都眼眶泛红,心里像被一团棉花堵着,软软的,却又堵得他快要窒息一样。

⑦那天看新闻,看到马英九谈起自己的母亲。

马英九说:“母亲已经90多岁了,记性越来越不好,可是她老人家背古文很棒,《桃花源记》能一字不漏地背下来,《左传》也记得清清楚楚。

”原来,当初,母亲放弃工作,在家专心教子,这些文章都是那时她要求马英九背的。

如今,儿子已经记得不全了,90多岁的母亲却还能完整背诵。

⑧原来,天下所有的母亲都一样。

当岁月的磨砺和疾病的折磨损坏了她们的记忆功能时,她们会忘记自己的模样、忘记自己的年龄,可是,永远不会忘记儿女的琐事。

当年龄越来越大、记忆力越来越差时,母亲会本能地把“不需要”的东西从记忆里删除,只留下“宝贵”的东西存在脑海深处。

这些被留在记忆里的、被母亲认为宝贵的东西,往往都是关于儿女的。

⑨母亲这种选择性记忆,是一种本能,更是一种爱。

她们是世界上最爱儿女的人。

(1)文章记叙了三位母亲有关“记忆”的故事。

下面已经概括了一个故事,请你再概括另外两个故事。

①“我”的母亲记忆力严重减退,却记得有关“我”的生日等信息。

② ③(2)请用一句话概括第①段划线语句所写的主要内容,并说说这样写的目的。

(3)仔细阅读第⑥段并结合上下文语境,具体说说晓林的眼眶为什么会泛红?(4)读了上文后,林梅同学写了一首赞美母亲的小诗,请你仿照划线句再续写两句,构成排比句,帮助她完成该诗的创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