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运输服务及运输供求的基本特征
§2-1 运输服务的基本特征
运输就是利用运输工具为实现人和物的移动提供服务。
运输生产是指向运输需求者(用户)提供运输服务的过程,而运输生产的成果则称为运输产品。
运输服务的基本特征:
一、运输服务的公共性
运输服务的公共性是指运输服务在广泛的社会范围内与广大群众均有利害关系的特性。
表现在两个方面:
(1)它为保证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出行”需要提供服务,因而利用者非常广泛。
(2)它为保证社会物质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物”的运输需要提供运输服务,因而利用者也十分广泛。
二、运输产品的特殊性
1、运输产品是无形产品
在广义的生产概念中,就生产结果而言,主要有以下三种生产形式:
(1)劳动对象发生质的或形态的变化,如工业产品及建筑业产品等。
(2)劳动对象发生空间位置的变化,如运输生产。
(3)劳动对象发生时间位置的变化,如物品的储存。
第一种生产形式的产品是有形产品,也称有形产品生产。
第二种和第三种生产形式的产品是无形产品,也称服务性生产。
2、运输产品是即时产品
即时产品是指它只能在其生产与消费过程中即时存在的产品。
运输生产必须在用户需要时即时进行生产,又必须在生产的同时有用户即时消费,因此,运输产品的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相重合。
运输产品只能在生产与消费过程中即时存在,不能脱离生产过程而独立存在。
这就是运输服务的即时性。
3、运输产品以复合指标为主要计算单位
运输产品的产生,同时体现了两种数量:运输对象的数量和其移动距离的数量。
所以,一般运输产品是以两者的乘积来计量,即以复合指标“人.Km”或”t.km”来表示,这也是运输产品在计价形式上的特点,不同于工农业产品。
优点:便于对运输工具所完成的运输产品的产量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用以计算企业的或单个车辆的产量,并可作为计算运费的依据,因而被国内外广泛采用。
缺点:不能准确地表示运输对象的全部移动内容。
因此,运输企业又常以运输对象的数量,即乘客人数或货物吨位数来辅助计量运输产品。
三、运输服务的准公费服务性
准公费服务是介于纯私费服务和纯公费服务之间的服务。
纯私费服务,系指由社会成员通过市场用私人费用按等价交换原则购买所需服务,而由服务供给者提供的服务。
纯公费服务,系指由社会公共事业部门支付费用,免费向各社会成员提供的服务,如社会治安保障、广播电视、免费教育等。
提问:为什么说运输服务是介于纯私费和纯公费之间?
§2-2 运输供求的基本特征
运输供求的特征,是指运输供给者与需求者所具有的特征,主要包括:运输需要的异质性、运输供求的波动性、运输供求的价格弹性等。
一、运输需要的异质性
运输需要的异质性,是指不同类型的运输需求者均对运输服务具有多种要求的特性。
无论是旅客或货物的运输需求者,都不仅仅只要求由出发至目的地的单纯的空间场所的移动,还对所提供的运输服务质量提出各种要求,如安全,迅速,准确,方便,经济,舒适等。
而且不同类型的运输要求者对各项质量要求也各有侧重,从而表现出各种运输对象对运输服务质量的不同要求。
以上分析,表明不同类型的运输需求者,都对运输质量有其基于本身需要的不同要求,并有一定程度的针对性,从而表现出运输需要的异质性特征。
二、运输供求的波动性
运输供求的波动性,包括运输供给的波动性和运输需要(或称运输需求)的波动性。
运输需要的波动性,是指按运输时间及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以旅客运输表现的比较明显。
也就是客流分布的波动性。
运输需要按运输时间分布的波动性,主要表现为:
(1)一年之内季节性波动,如收获季节的农副产品运输、学校放寒假学生的运送、春秋旅游旺季游客的运输等,均表现出一年之内的季节性波动。
(2)日间波动,如节假日期间,周五晚,周一早,城间和城市客运所表现的客流波动,月初与月末的货物运输表现出的日间波动等。
(3)日内沿不同小时分布的波动,如一日之内早晚上下班时出现的客运高峰及平时的低峰运输,以及夜间客、货运输表现日内沿不同小时分布的波动等。
运输需要按运输空间分布的波动性,主要表现为。
(1).运输区域分布的不均匀性,如市区内客流多于郊区,市区内繁华街道线路的客流多于一般线路,城市运输需要多于农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及平原地区的运输需要多于山区和边远地区等。
2.运输方向分布的不均匀性,如每日早晨乘客多向工作地点流动,而傍晚则向家庭所在方向流动。
货物运输中的农副产品主要运输方向为大中城市,而工业产品则主要流向农村及小城镇等。
充分研究运输需要沿运输时间,方向及区域分布的波动性,其目的是为了适时提供相应的运输服务,以提高运输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
所谓运输供给的波动性,是指运输企业所提供的运输能力必须根据运输需要的波动性而适时加以调整,因此出现运输供给的不均匀性。
在一般情况下,运输需要量是正常的较有规律的波动,可以通过运输工具的数量及运行次数的增减来进行平衡,但是,要做到运输需要与运输供给完全一致,在技术上则是很困难的。
有时为了满足波动性的运输需要,常常在短时间内提供最大
的运输能力,由于是按运输高峰需要而组织的运输能力,在非高峰运输的情况下,就会有相当一部分运力而不能被利用而剩余,这就是通常所称的剩余运力。
为了尽量减少这种运力的浪费,运输企业可以采取各项措施。
1.利用运输平峰期间对车辆进行维修。
2.实行分散运输,如在城市中错开一些单位的上下班时间,组
织时差通勤与通学运输,尽量减少高峰时期的压力。
3.开辟平峰期间的运输市场,如利用剩余车辆组织临时客,货
运输,开辟平峰期间的客运路线。
4.实行不同运输时间的差别运价,如将高峰期间扩大运输能力
的费用由高峰时的用户负担,而对平峰及低峰期间的用户,特别是夜间的用户,在价格上给予某种优惠,以增加平峰和低峰期间的运量,尽量减少剩余运力所造成的浪费。
三.运输供求的价格弹性
运输供求的价格弹性,包括运输需要的价格弹性和运输供给
的价格弹性。
运输需要的价格弹性,简称需要弹性,指运输需要量变化率(△Q′∕Q′)与运价变化率(△P′/P′)之比,用以表示运输需要随运价变化而变化的程度大小。
在通常情况下,价格与消费的关系是:对价格提高的商品消费减小,而对价格降低的商品消费增多。
影响运输需要价格弹性的主要因素有:有无可代替运输需要的其他方式;运输费用在产品总成本中或家庭生活费用中所占比例大小;以及运输需要的必要性大小等。
运输供给的价格弹性,简称供给弹性,以运输供给的变化率与运价的变化率之比(Es)来表示。
影响运输供给弹性大小的主要因素有:运输设施的投资额、剩余运力、运输市场情况及运输服务的即时性等。
原始投资越小,运输供给弹性就越好。
运输服务即时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即时产品不能储存,不能调拨,因而与有形产品生产相比,运输供给弹性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