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师:张掖市甘州区甘浚镇中心学校王金兰
【导学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导学重点】:
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以三层阅读法体会文章中的语言美、意境美。
【导学过程】
一、引入;
1.欣赏歌曲《小白杨》
2.复习填空:天时不如地利,。
人心齐,。
三个臭皮匠,。
一个篱笆三个桩,。
生于忧患而。
众人拾柴。
滴水不成海,。
独脚难行,。
4.读准字音:
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恹恹
..欲睡()()虬.枝()
婆娑
..()大毡.子()..()()秀颀.()倔强
5. 常识积累:
“妙手偶得”一词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的得到的。
语出陆游的诗“,妙手偶得之。
”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并能运用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几次直接赞美白杨树?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并找出文章线索。
2.理清课文脉络层次,说说课文从哪几方面赞美了白杨树?找出相关的自然段。
填写下面的课文框架:
白杨礼赞{
四.粗读课文二、三部分:
1.说说白杨树生长在哪里?这里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写黄土高原的景象?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白杨树的外形?外形突出了什么特点?
3.说说最让你感动的是白杨树的什么?
五.小组合作研读课文第四部分:
1.在作者的心目中,白杨是什么而不是什么?为什么?说说这些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些句子.
2.白杨与抗日军民有什么相似点?
3.作者为什么要礼赞白杨?找出文章的主旨句.
4.在揭示白杨的内在精神时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
背景链接:《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军队物资匮乏,弹药不足,装备落后,在装备精良,待遇优厚的敌人面前,部分军民丧失了革命信心,意志不坚定,情绪低落。
这期间,茅盾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
此刻,他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这篇散文,来鼓舞士气。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六、提升主旨,学习课文第五部分
1.提问:课文是怎样结尾的?
2.介绍楠木:寿命长,可活300年,是优质木材。
分布在气候湿润、冬暖夏热的地区,不耐寒冷,要求年平均温17℃左右才可以成活生长。
在干燥瘠薄或排水不良之处,则生长不良。
3.演示白杨与楠木、抗日军民与敌人的口头较量。
七.本课小结:
本文运用,抓住白杨树的,借白杨树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歌颂他们、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
的感情。
八、作业:背诵课文7、8自然段
【板书设计】
白环境之美:黄土高原
杨不平凡外形之美:干、枝、叶、皮→力争上游
赞
【教学反思】:
《白杨礼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的思想内涵及表达技巧通过电子白板的声、光、影强烈的吸引了学生,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享受了一次精神大餐,使难以直说的抗战激情荡涤了现代青年的心灵,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同时把象征的手法深入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白杨礼赞》说课稿
张掖市甘州区甘浚镇中心学校王金兰
今天我说的课是《白杨礼赞》,它是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一.新课程标程标准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课文特点及其在教材中的地位
《白杨礼赞》是茅盾散文的代表作,写于1941年3 月,当时抗日战争正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北方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强不屈,团结抗战,建立了强大的抗日根据地,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茅盾以这篇散文歌颂了北方军民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在散文中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在表达方式上还运用了抒情和议论。
第三单元的学习目标就是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是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散文阅读,在了解
散文中记叙和描写的基础上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提高阅读散文的能力和写作记叙文的能力。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班级中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上。
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较差。
初一的一年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初二在此基础上增加阅读量,并注重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从初一开始教师已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增广学生的阅读面。
《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有巨大帮助的。
语感是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领悟力,是实际运用语言的文字的一种基本能功。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教学将采取以读为主的三层次阅读教学。
四.教法设计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但语文教材又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它与数理化的例子不同。
首先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例子,从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用途;其次这个例子本身也很重要。
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将这一个例子用足,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们还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鱼”而忘“荃”,“言”和“荃”对我们也非常重要。
“浏览”、“粗读”、“精读品读”是我上这一节课的指导思想。
“浏览”主要是用眼睛快速扫描课文,把我课文的主要内容、文章线索和层次结构;“粗读”是对课文次要内容二三部分白杨的生长环境、外形的把握;“精读品读”的是散文的重点部分白杨的内在精神,既要准确把握内容,又要品味语言文字的美,是对用词、语句、修辞等的品味和鉴赏。
在
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也要体现这一思想。
通过整体上感知,用课文中的词句说说作者赞美了什么样的白杨树,然后师生来整理板书白杨树从内到外、由表及里的“三美”,即环境之美、外形之美、内在之美。
再接下来则让学生找表现“三美”的句段加以三层次练读、悟读、品读,感悟句式美、用词美、语段层次美、情感美和意境美,训练语言、培养情感都落到了实处。
“浏览”、“粗读”、“精读品读”实则就是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要求在“读”法上产生了一些变化,由浅入深地训练学生的阅读和感悟能力。
《白杨礼赞》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法指导要注重以下几点:
1.用普通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方法;
2.诵读时注意课文的用词,修辞方法的运用,语言的锤练;
3.要指导学生切实感受白杨树的美。
五.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并能运用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程序的设计本课教学时数为二个课时。
有歌曲、基础复习导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接着粗读第二、三部分内容,再研读课文第四部分,最后总结全文,提升主题,训练语言文字的运用,将象征手法运用于写作中,以我手写我心,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学,最终达到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创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