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厥阴讲义病脉证并治
(3)阳明病误下可使下焦脾胃阳虚,经热之火
气不下行,反而上逆成实成为上热下寒之厥阴
病。
或误下后伤脾阳——脾寒 胃热
或误下后伤肾阴,水不涵木,
木火犯胃
脾寒
2、直中:处病即见厥阴病证候,临床较少见。
三、证型及病机(两种分型意见) 1、上热下寒证:以蚘厥为代表
病机:水不涵木,肝气横逆,乘脾犯胃 治则:土木两调,清上温下 方药:乌梅丸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精品
概说
一、生理: 手——心包:代心用
1、厥阴 足——肝:主藏血,主疏泻,喜条达 合筋脉,开窍于目
心包经脉: 起于胸中,下行依次络上中下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脏,循臂内侧中 线至中指端(中冲),为心之外卫代心
用了。
心包与肾肝的关系: 正常情况下,心包火以经络为通路,可达
下焦,使肾水不寒,蒸化肾阴以涵养肝木,防止肝 阳上亢同时上济心火,防心火亢盛。这样则上焦清 和。下焦温暖,以促进脏腑功能的正常活动,保持 人体健康(所谓?统一)。
另一种分型认为厥阴病即厥证,分寒厥、热 厥、蚘厥三种
1、寒厥证:厥、利、恶寒、脉微欲绝 病机:阳复不得必肾阳虚,阴寒内盛 治疗:回阳救逆——四逆汤
2、蛔厥证 证候:脉微而厥,静而时烦,得食而呕 又烦,常自吐蚘,“提纲证:消 渴、心中疼热、气上撞心,饥而不 欲食,食则吐蚘”。 病机:胃热肠寒,蚘虫窜扰 治疗:清上温下,安蚘止痛 方药:乌梅丸
下之利不出——误下脾伤气陷,滑脱不止
肝木 乘土 胃热 脾(肠) 寒
二、上热下寒证
1、乌梅丸证
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
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
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
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
脏厥——肤冷(厥甚),其人躁无暂安时——真阳 ( 少阳提纲证) 大虚,脏气将绝,心神浮越,肝木乘土
蛔厥 (有 提纲 证)
静而复时烦——肠寒蛔上入膈 上扰——烦 须臾复上 不上扰——不烦
得食而呕又烦——蛔闻食嗅出 (胃热气逆) 常自吐蛔——又吐蛔史 手足冷—— 上热下寒,蛔虫常扰,气机逆乱,
阴阳一时不能接续或阳气被郁
A、“入则厥阴,出则少阳。”少阳失 治误治,病邪内陷,成厥阴病(由表传 里)。
B、“素体阴虚病入少阴,热伤肾阴 不能滋水涵木”病传厥阴。
(2)从少阴寒化证传来,“阳复液亏水不涵
木,肝气横逆,病入厥阴”。
另一说:少阴寒极变为厥阴——少阴寒极
可成为阴阳各趋其极的厥阴病。“阳并于上则
热,阴并于下则寒,或上热下寒之厥阴病”。
3、热厥证 脉滑而厥、口干舌燥、烦渴引饮、
小便短赤、或见阳明俯实证、无汗。 病机:阳气太过、津分热郁(阳不
外达) 治疗:清泄里热。 方药:白虎汤、承气汤。
两种类型的对比、比较: 厥阴病病性:寒热错杂证。 厥阴病常见证状:厥、利、呕哕。
四、对厥阴病的不同看法 1. 一言否定: 厥阴病名存实亡,无多大的临 床价值,实际上是五经病。 2. 一言肯定: 认为包括了肝和心包的病变, 有较完整的体系。 本篇内容复杂。首先,是厥阴病
久利。
提示:辨脏厥(寒厥)与蚘厥的区别及蚘厥的证治。
脏厥 脉微——阳虚 厥(肤冷)——阳虚不达
回阳救逆
脉微 但欲 寐
(厥甚) 下利、恶寒蜷卧——阳虚不达 其人躁无暂安时——虚阳浮越
四逆汤或通脉回逆
(躁动不安)
心神失养
脉弦紧——主痛气机上逆
手足冷(轻)—上热下寒蛔虫 阳气被郁
蛔厥
窜扰气机逆乱 阴阳之气一时不能接续
2、厥阴与少阳(手——三焦,足——胆)互为 表里,以其脏腑相连,经脉相通,脏属阴主里, 腑 属阳主表,互为表里,彼此在生理上关系密 切,再病理上相互转化(表里传)。
3、肾与厥阴(心包、肝)关系密切,肾阴虚水 不济火,可致心火亢盛,水不寒木则肝气横逆, 肝阳偏亢(头痛、头目眩晕等)。因此,少阴寒 化征阳复之后,伤阴精血不足,水不涵木,传入 厥阴。
2、(其他上热下寒证) 厥热胜复证: 三阴是属正邪搏争的 (阴阳胜复证): 最后阶段,阴尽阳生 (阴阳交替证): 寒极生热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病势不定”——正邪 搏争互有胜负,而为厥热胜复证。
3、厥证 (寒厥和热厥) 病机:阴阳逆乱,不相顺接 寒厥:阳盛极,不外达,阳气不与
阴相顺接 热厥:热盛津枯,阳郁不达, 阴不能与阳顺接
胃热 肠寒 蛔虫 常扰
脏厥——回阳救逆 回逆汤加减 来自法蛔厥——寒温并用清上温下,扶正安蛔
方药:乌梅丸
连、柏—— 酸苦除热(清上) 乌梅(苦酒渍) 末粉白蜜——酸甘化阴 辛甘化阳
一、厥阴病纲要 (326条)
(只适上热下寒证提纲)——蚘厥证有
消渴—水不涵木、木火燔炽、胃津耗损
少阴寒 化证阳 复后肾 阴不足 不涵 (一说) 肝木病 入厥阴
气上撞心——肝气上逆犯胃
上
心中疼热——肝火上逆犯胃
热
饥而——胃热熏灼犯胃
不欲食——肝气束脾、脾寒不运 下
食则吐蛔——胃中空虚、中寒蚘动 寒
蚘闻食臭出、随食上串
的性质所缺乏,阴阳各趋其极,寒热错杂 变化 迅速;其次,为六经之尾,故其他 阴经不称名者皆入本篇。
本篇常见证为厥利,呕哕。在论述时 罗列了许多类似证,就更显得零乱不规范。 而且,难以区别范畴,故本篇还应鉴别用。
3. 然而临床上常见的邪入心包和肝风 内动等均未提及,不够全面。本篇有一定 价值,但体系零乱,临床虽有参考价值, 实用无多大意义。
消渴 无下利 而有腹痛——肠寒蛔上扰气机阻滞
气上 恶寒蜷卧 接心 其他静而复时烦
心中
肠寒蛔上入其膈
胀痛、绞痛
上扰——烦 须舆复止
(失养)
不上扰——不烦
痛热
饥而
不欲 食
得食而呕——胃热气逆——胃热气逆 又烦——蛔闻食臭出(上扰)
常自吐蛔——又吐蛔虫史
病机:上热下寒,蛔虫窜扰,气机逆乱致厥。 治则:清上温下扶正安蛔(寒温并用) 方药:乌梅丸
4、厥阴肝与脾胃关系密切。 肝气条达,疏泻正常脾气升发,肾 气下降,正常运化受纳完成水谷的 运化消化吸收,化生气血,肝气不 舒则肝不升、胃不降,则出现运化 失常胃气上逆之下利呕哕等证(即 呕哕、下利均归于厥阴病下)。
二、厥阴病病因 1、传经:
(1) 从少阴传来:互为表里,病变可 相互转化。若病人素体阳虚,病入少阳热 伤肾阴,水不涵木、水不络火而病入厥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