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原文
第三四〇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校勘:玉函经:“食则”上有“甚者”两字,“利不止”作“不肯止”,“饥”字下无“而”字。
脉经,千金翼方并同,
“则吐蚘”上无“食”字。
词解:“消渴”指饮水多而渴仍不解。
(见第72条解)。
“蚘”
音蚰,即蛐虫。
(见第93条解)
语释:厥阴的病状,为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热疼,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以厥阴属肝木,主风气,因邪气容于经,
木火炽甚,津液被灼则消渴,肝气横逆则气上撞心,肝
火上逆于心则心中灼热而疼痛,肝木侮土,脾胃受病,
则饥而不欲食,胃中空虚,蚘闻食臭,窜扰于上,故食
则吐蚘,若误用苦寒攻下,损伤中阳,以致下焦虚寒
更甚,则发生下利不止的变证。
体会:具有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的症状,叫做厥阴病,本条又为厥阴病的提纲。
其文
中的消渴,与消渴病有所不同,彼则饮一溲一,,此则
饮水多而渴不解,特此申述。
其症候寒热错杂,可以用
鸟枚丸治疗。
本条虽为厥阴病的提纲,只能说明寒热错
杂的症状。
并不能概括全篇的寒厥热厥。
因此必须分清
寒热而施治。
且厥阴病为六经传变得最后隋段,也就是
生死存亡的关头,如身体强壮,治疗得法,则病机转愈,
如身体衰弱,治疗不当,则病机转危,当须识此。
原文
第三四一条: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校勘:玉函经,千金翼方“脉”字上有“其”字。
语释:患厥阴中风病,脉象微浮,为阳气未复,阴渐消退,为病欲愈。
若脉象不现微浮,为阴邪尚盛。
阳气未复,为
病未愈。
体会:本条从脉象诊断疾病愈否,是以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来推断的。
在实践工作中,还有一定价值。
但从脉象来分析,不够全面,必须脉正参合,方为完善。
原文
第三四二条:厥阴病,欲解肘,从寅至卯上。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