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哲学史第四讲_673103220
中国哲学史第四讲_673103220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爲仁。一日克己復禮 、天下歸仁焉。顏淵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顏淵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顏淵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 之夷狄、不可棄也。子路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 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爲之難、言之得無 訒乎。顏淵 子曰、剛毅木訥、近仁。子路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憲問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 必偃。顔淵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顔淵 子路問君子。子曰:「脩己以敬。」曰 :「如斯而已乎?」曰:「脩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脩己以安百姓 。脩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憲 問
子曰、人而不仁、 如禮何。人而不仁、 如樂何。 八佾
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 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堯曰 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 宰。51 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 而不肆,光而不燿。 58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 。爲而不爭。 81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 講信脩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 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 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 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 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 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 忍也,孰不可忍也?」 伯魚之母死、期而猶哭。夫子聞之 曰、「誰與哭者。」門人曰、「鯉 也。」夫子曰、「嘻。其甚也。」 伯魚聞之、遂除之。(『禮記』檀 弓上第三)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 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 禮,有恥且格。爲政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適衛,冉有僕。子曰: 「庶矣哉!」 冉有曰:「既 庶矣,又何加焉?」曰: 「富之。」曰:「既富矣, 又何加焉?」曰:「教 之。」 子路
北大版《中国哲学史》 第一節 正名思想 其實内容和胡適已有很大不同 是 其政治思想 第二節 仁學思想 第三節 認識論思想 生而知之 第四節 中庸之道 第五節 天命論
郭齊勇《中国哲学史》 第一節 天命論 強調其哲学思想的根本依據 第二節 仁學 第三節 方法論
葛瑞漢《論道者》 天命秩序的崩潰 保守的回應:孔子 激進的回應:墨子 返歸隠居生活:楊朱學派 小社会的理想化:神農烏託邦 理論論辯的加劇:詭辯論者 主体性的發現:宋钘
與胡、馮相反,鐘泰倡導中國 化研究模式。該模式的基本特 點是不以西方哲學爲參照系統。 而是根據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身 特點確定研究方法,採用中國 特有的話語方式和問題領域整 理中國哲學的内容。
狩野直喜《中国哲学史》 第二章 孔子 第一節 孔子傳 第二節 作為教育家的孔子 第三節 孔子的仁 第四節 孔子的政治思想 第四節 孔子的宗教思想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 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 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 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 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 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 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 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 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 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20世紀20年代,胡適以半部《中国 哲学史》暴得大名,起而批評者有 陸懋德與鐘泰。陸著《周秦哲学 史》,反對胡以西式知識論與邏輯 法肢解先秦哲学,鐘則著《中国哲 学史》,反對胡以西方哲学術術語 “強爲比附”中国哲学。
第四章 孔子 一 仁 二 忠恕 三 孝弟 四 五倫 五 成己成物 六 富教 七 小康大同 八 知命之學
馮友蘭《中国哲学簡史》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 孔子和六經 孔子作爲教育家 正名 仁義 忠恕 知命 孔子的精神修養發展過程 孔子在中国歷史上的地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任繼愈《中国哲学史》第一冊 第五章 孔子的唯心主義哲学思想 第一節 孔子的生平和階級立場 第二節 禮和正名思想 第三節 「克己復禮」的仁的学説 第四節 唯心主義的天命觀 第五節 教育方法和思想方法 第六節 孔子的歷史地位
復旦版《中国古代哲学史》
第一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孔子與其創立的儒家學派 原始之儒與孔子創立的儒家 「吾爲東周」的禮的思想 「克己復禮爲仁」的仁的思想 「以禮制中」的中庸思想
馬驌《繹史》巻八十六《孔子類記 一》中有《哀公問》一節,從中可 知,其材料分布於《論語》、《墨 子》、《莊子》、《荀子》、《韓 非子》、《呂氏春秋》、《禮記》、 《大戴禮記》、《韓詩外傳》、 《史記》、《孔叢子》、《孔子家 語》、《説苑》、《新序》等多種 書籍中、這其中雖有眞實的成分, 但不乏編造的故事。
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 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 我未之見也。里仁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 斯仁至矣。 述而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论语·八佾》)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 ,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 “天生德于予”(《论 语·述而》),
《中國哲學史》第四講 孔子及其儒家
第一章 孔子略傳 第二章 孔子的時代 第三章 易 「孔子學説的根本,依我看来,都在一部易經。」 説孔子找出了易、象、辞三種觀念。 第四章 正名主義 「我們簡直可以說孔子的正名主義,實是中国名学的始祖,正 如希蠟蘇格拉底的「概念説」,是希蠟名學的始祖。」 這有比附之嫌 但影響極大,後来大部分哲学史都專設一節,講孔子的正名。 第五章 一以貫之 「孔子的哲学方法」 其實是知識論,説孔子重視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