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书理论的发展演变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其特点就是字形与字 义之间存在联系。 最早构建出的完整系统的汉字构形理论是 东汉许慎的六书说。他研究了九千多个小篆和古文籀文字 体, 把汉字的构形归纳为六类: 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转注和 假借, 并对每一类给予了理论上的阐述, 形成理论体系。 六书 这个术语最早见于 《周礼》 。 《周礼・地官保氏》 “保氏掌谏 载: 王恶, 而养国子以道, 乃教之以六艺: 一曰五礼, 二曰六乐, 三 曰五射, 四日五驭, 五曰六书, 六曰九数。到西汉末年, ” 汉代的 学者首次将六书解释为六种造字的方法, 并列出了六书的具 体名称。有三家说: 一、 《汉书・艺文志》 “古者, 班固 说: 八岁入小学, 故周官 保氏掌养国子, 教之六书, 谓象形、 象事、 象意、 象声、 转注、 假 借, 造字之本也。 ” 二、 郑众注 《周礼・地官・保氏》 “六书, 说: 象形、 会意、 转 注、 处事、 假借、 谐声也。 ”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北京: 中华书局, 1963 年. [2]唐兰.中国文字学.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年. 一些指事、 会意和形声也非指事、 会意和形声了, 并且出现了 [3]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 [4]林沄. 古文字研究简论. 吉林: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86 年. 许多既不表音也不表意的符号, 现在的学者称之为记号。如 [5]陈梦家. 殷墟卜辞综述. 北京: 中华书局, 1988 年. “鸡” 字中的 “又” 就是一个记号, 它既不表音也不表意。现代 [6]裘锡圭. 文字学概要.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8 年. [7]詹鄞鑫. 汉字说略. 辽宁: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1 年. 学者苏培成认为:现代汉字从内部结构说, “ 是由意符、 音符和 [8]苏培成. 现代汉字学纲要.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年. [9]王宁. 记号构成的。这三类字符搭配使用, 构成了现代汉字六种结 汉字构形学讲座.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10]桂春芳. 汉字新旧构形理论辨析. 天津师范大学, 2005 年 5 月. 构。为了和传统六书相联系, 我们叫做现代汉字的新六书。 ” [11]张玉金. 汉字造字法新探. 古汉语研究, 1999 年第 4 期. [12]林志强.20 世纪汉字结构类型理论的新发展.福建师范大学学 他的新六书是: 会意字、 形声字、 半意符半记号字、 半音符半记 报:哲社版, 2001 年第 3 期. [13]张恩普. 号字、 独体记号字和合体记号字。 对于现代汉字的构成, 王宁 “六书” 新解.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 2002 第 1 期. [14] 李杰群. 六书和新六书.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2 年第 1 先生在她的 《汉字构形学讲座》 一书中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期. [15]曹国安. “六书” 论 的本义. 惠州学院学报 2002 年第 1 期. 她首先肯定了 《说文解字》 “六书” 中 理论的科学价值, “六 认为 [16] 韩伟. “六书”研究的历史演变. 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书” 中的前四书是传统分析和描绘字形的条例, “前四书用以 2004 年第 1 期. [17] 曹国安. 论表意方式、 造字方式和结构方式--兼评 “六书” 湖 . 分析 《说文》 小篆的形体, 绝大部分是适合的” 。她认为 “汉字 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4 年第 4 期. [18]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年 6 月第 1 版. 本体的研究必须以形为中心, 而且必须在个体考证的基础上
然存在一定的缺陷, 但所起的作用却不能忽视。在新起构形 理论中, 三书说首先从逻辑上来说比传统六书清楚、 严密。 三 书说从表意和表音的角度来区分汉字, 分为三大类: 音、 意、 意 音; 而传统六书的前四书与后两书不处于同一层面。 其次, 正 因为三书说的划分标准, 表意和表音比较的简单, 划分出来的 每一类的范围比较大, 所以三书说可以包括许多传统六书所 不能包括的汉字。同样, 也正因为三书说中每一书的范围比 较大, 从而就显得整个汉字构形理论太笼统, 这是三书说的一 个缺陷所在, 所以有些学者就在每一类之下再细分好几类, 比 如上文己谈到的裘锡圭先生在表意字下细分了六类。 相对来 说, 新六书说既继承了传统六书的合理部分, 又有自己的创 新, 其中, 象形、 指事、 会意和形声的理论内涵和传统六书的理 论内涵基本上是相同的, 而记号这一书体现了现代汉字的特 点, 从这点来说是比较进步的。
常大的变化, 象形字已不再象形, 失去象形这一根本的基础,
2008 年第
11 期
安徽文学
303
版的 《中国文字学》 中都谈到 “三书说” 他的 , “三书” 包括象形、 综合合成字、 标音合成字、 形音合成字、 义音合成字和有音综 象意、 形声。他说: 象形、 “ 象意、 形声, 叫做三书, 足以范围一 切中国文字。 不归于形, 必归于意, 不归于意, 必归于声。 形、 意、 声是文字的三方面, 我们用三书来分类, 就不容许再有混 合合成字。 许慎六书理论中的 “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 “ 、 “ 、 “ 对人 们分析汉字构形、 探索字形与字义的关系, 了解汉字字形的来
的基本事实, 实际上古人开始造字时并不知道有所谓 “六书” , 更不可能根据 “六书” 理论指导汉字。 “六书” 是后人根据字形 结构总结出的理论。所以说 “六书” 不是创造汉字之本, 而汉 字却是 “六书” 之本。许慎的六书理论产生以后, 在文字学界 产生了重大影响, 六书理论的前四书对当时的汉字主体-小篆 来说基本上是适合的, 而且也可以运用到小篆以前的甲骨文 和以后的隶楷书中的大部分汉字, 并且经受住了一千多年的 考验, 这充分说明了此四书的合理性, 但也并非十全十美, 有 其自身的局限。 第一、 六书” “ 中的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前四 书与转注、 假借后二书的性质不同, 并不在同一个平面上, 许 慎把不同的层次结构当成一个层次来讲, 把造字方法、 结构类 型、 用字方法都摆到了一个平面上。 在实际分析造字方法时, 只用了 “四种” 并没有 , “转注” “假借” 和 。这样把两类不同性 质的东西并列在一起, 在分类方法上就缺乏科学性。 因此, 后 人进一步把 “六书” “四体” 二用” 分为 、 “ 两大类; 第二、 六书” “
淆不清的地方。陈梦家先生在他的 ” 《殷墟卜辞综述》 “文字” 龙去脉, 的 同时对人们的识字和教学, 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虽 章中提出自己的新 “三书说” 。他认为, 假借字应列为汉字的 基本类型之一, 同时他又把象形与象意合并称为 “象形” 。因 此, 陈梦家先生的 “三书” 包括象形、 假借、 形声。 在唐、 陈两家 三书说的基础上, 裘锡圭也提出了自己新的三书说。 裘锡圭 , 先生认为陈氏的三书说是基本合理的, 只是应把 “象形” 改为 “表意” 。他把汉字分成表意字、 假借字、 形声字, 表意字分为 抽象字、 象物字、 指示字、 象物字式的象事字、 会意字和变体字 六类。 林沄在 《古文字研究简论》 一书中也提出了自己的构形 理论, 他认为 “文字是有形的符号, 语词则以一定的音表示一 定的意义, 文字记录语词, 以一定的形来代表和区别一定的音 和义” 从这个观点来看, 。 文字符号和所词的关系可分为三大 ( ( 类, “(一)以形表义 即 (表义字)二)以形记音 (记音字)三)兼及 音义 (形声字) 。詹鄞鑫先生在他的 ” 《汉字说略》 中提出的新 六书说是 “象形、 指示、 象事、 会意、 形声和变体” 汉字从古至 。 今经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多次演变, 已经发生了非
之字。班固在 ” 《汉书・艺文志》 “象形、 中谓 象事、 象意、 象声、 现传统六书理论不能更好地解释目前所见到的全部汉字材 转注、 假借, 造字之本也。 这些观点, ” 不符合汉字起源和发展 料, 随着古文字研究的深入和汉字构形研究的广泛展开, 新的
302
2008 年第
11 期
安徽文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文 解 字
说 文 解 字
六书理论的发展演变
◎安丽娟
(河北大学人文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2)
人们很早注意到这一点, 所以出现了反映汉字构形的理论, 最早的关于汉 摘 要 汉字的字形和字义之间有很大的联系, 字构形的理论是东汉许慎的六书说, 此后出现了唐兰、 陈梦家、 裘锡圭、 林沄的三书说; 詹鄞鑫、 苏培成的新六书说; 以及王 宁的十一种汉字构形模式等。本文就具体阐述这几种汉字构形理论。 关键词 六书理论 三书说 新六书说
汉字构形理论如雨后春笋般诞生着。 这期间最具代表性的是 唐兰、 陈梦家、 裘锡圭、 林沄的三书说, 詹鄞鑫、 苏培成的新六 书说, 以及王宁的十一种汉字构形模式等。 唐兰在他在 1934 年写成的 《古文字学导论》 1949 年出 和 探讨其总体规律” 。 “汉字构件的结构功能有四类: 表形功能、 表义功能、 示音功能和标示功能” 。根据构件的这四种功能, 她将汉字的构形模式分为十一种: 全功能零合成字、 标形合成 字、 标义合成字、 会形合成字、 形义合成字、 会义合成字、 无音
主要是因为许慎给六书下的定 三、 《说文・叙》 “周礼八岁入小学, 许慎 说: 保氏教国子, 中每一书的界定都不够明确, 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二曰象形, 三曰形声, 四曰会意, 五曰转 注, 六曰假借。许慎不仅提出六书的名称, ” 而且对这六种理论 做了具体阐释。指事: “视而可识, 察而见意, 上下是也。 象 ” 形: 画成其物, “ 随体洁汕, 日月是也。 形声:以事为名, ” “ 取譬 相成, 江河是也。 会意: ” “比类合谊, 以见指?, 武信是也。 转 ” 注: 建类一首, “ 同意相受, 考老是也。 假借:假借者, ” “ 本无其 字, 依声托事, 令长是也。过去的文字学家多认为汉字是仓颉 ” 所造, 而且是根据 “六书条例” 创造的。如许慎 《说文解字叙》 云:仓颉之初作书, “ 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 义文字过于简略, 意义不够明确。六书的某些解说有含混不 清、 混淆、 谬误等许多不足, “齐” 如, “飞” 许慎认为是象形字, , 而王筠认为是指事字, 高” “ “夹” 许慎认为是会意字, , 而王筠 认为是指事字等等; 第三、六书” “ 理论主要是依据篆文建立起 来的, 而小篆的形体与汉字造字之初的形体相差很远, 小篆已 经开始符号化, 图画性大大减弱, 象形、 指事、 会意已经有许多 看不出本来面目, 因此并不具有普遍的实用性。 许慎的构形理论是以小篆为分析对象的, 随着小篆以前 的古文字材料的不断出现, 以及小篆以后字体的演变, 人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