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实施方案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实施方案(2012-2015年)前言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尤其是北方粮食主产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
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国粮食稳定发展的主要瓶颈,干旱频繁,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威胁,必须把节水灌溉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根本性措施来抓。
2011年中央1号文件、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和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都明确要求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广普及农业高效节水技术。
多年来,各地围绕发展节水灌溉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东北三省和某区(以下简称四省区),近年来根据当地实际,大力推广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取得了节水增产的显著成效,为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激发了当地政府和群众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积极性。
四省区党委、政府相继做出大规模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决定,组织编制了发展规划,提出了建设计划。
黑龙江、吉林省委、省政府专门致函国务院领导,表达大规模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促进粮食稳定增产,为国家粮食安全再做贡献的信心和决心,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
为支持四省区规模化发展高效节水灌溉,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组织进行了专门研究,认为四省区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丰富,不仅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也是我国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
四省区三分之二以上的耕地以雨养农业为主,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尤其是春旱严重,制约了当地粮食生产,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未能有效发挥。
为此,通过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大幅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用有限的水资源发展更大规模的灌溉面积,是充分发挥该地区土地资源优势,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现代农业大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支撑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财政部经商水利部、农业部,向国务院递交了《关于支持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辽宁四省区实施“节水增粮行动”的意见》,建议结合四省区的规划目标和实际,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政策措施,集中力量支持东北四省区实施“节水增粮行动”,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批准。
为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指示精神,更好地指导四省区实施“节水增粮行动”,我们组织编制了《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作为“节水增粮行动”工程建设、管理考评和验收的依据。
目录前言 (1)第一章概况 (1)第一节项目区范围及基本情况 (1)一、项目区范围 (1)二、项目区基本情况 (2)第二节项目区灌溉现状 (3)第三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4)第二章建设目标、任务和布局 (6)第一节指导思想与建设原则 (6)一、指导思想 (6)二、建设原则 (6)三、编制依据 (7)第二节建设目标 (8)第三节任务和布局 (9)第三章水资源供需分析 (12)第一节项目区水资源状况 (12)一、水资源概况 (12)二.水资源特点 (13)第二节项目区供用水现状 (14)第三节项目区灌溉用水供需分析 (15)第四章工程建设 (20)第一节工程建设技术标准 (20)第二节主要建设内容 (21)第三节典型设计 (21)第四节主要建设工程量 (27)第五节分年度实施方案 (29)第五章建设与管理 (32)第一节项目管理 (32)一、前期工作 (32)二、资金监管 (33)三、建设管理 (33)四、项目验收 (34)第二节工程建后管护 (34)一、明确管理主体 (35)二、落实管理经费 (35)三、建立管理机制 (35)第三节服务体系建设 (36)第六章投资估算 (37)第一节估算依据与方法 (37)一、主要依据 (37)二、编制方法 (37)第二节估算总投资 (39)一、工程投资估算 (39)二、管理投资估算 (43)三、实施方案总投资 (43)四、资金筹措 (44)第一节效益分析 (45)一、经济效益 (45)二、社会效益 (45)三、生态环境效益 (46)第二节国民经济评价 (46)一、效益与费用 (46)二、国民经济分析与评价 (47)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 (49)一、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49)二、自然环境影响评价 (50)三、评价结论 (51)四、对策措施 (51)第八章保障措施 (52)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作机制 (52)二、加强水资源管理,强化高效用水 (52)三、加大统筹力度,落实建设投入 (53)四、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考评奖惩 (54)五、严格产品管理,规范市场准入 (54)六、加强培训宣传,做好技术支撑 (55)七、落实管护机制,保障长效运行 (56)第一章概况第一节项目区范围及基本情况一、项目区范围四省区位于东经97°12′~135°06′,北纬37°24′~53°24′,是世界三大黄金玉米生产带之一,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大豆生产基地。
四省区土地面积197.3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0.6%;耕地面积4.3亿亩,占全国23.5%;有效灌溉面积1.53亿亩,占全国16.85%。
2010年粮食总产量11779万t,占全国21.5%,其中玉米产量6944.6万t,占全国39.2%,豆类917.8万t,占全国48.4%。
四省区地跨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三个气候带。
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260~1100mm,自东向西递减。
降水年内分配不均,7~9月占全年的60%以上,4~5月仅占全年的10%~15%。
多年平均蒸发量500~2500 mm,由东北向西南呈递增。
春旱严重,且持续时间长,伏秋旱时有发生,干旱是影响粮食高产稳产的主要制约因素。
四省区土地资源丰富,农村劳动力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6.7亩,为全国人均的2.6倍,有利于规模化种植和集约化经营,是全国最具粮食增产潜力的地区。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约为31.2%。
具有适度发展灌溉农业,特别是具有规模化发展喷灌、微灌和管道输水灌溉等高效节水灌溉的潜力。
据东北四省区“十二五”初步规划,四省区适宜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面积约为7500万亩。
根据“节水增粮行动”要求,综合考虑适宜粮食作物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水资源条件,以及资金投入规模与可能、当地政府和群众积极性等因素,在四省区编制的实施方案基础上,确定了四省区188个县作为项目区,2012-2015年共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800万亩。
二、项目区基本情况项目区188个县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和辽河地区两大区域,其它地区有少量分布,占四省区389个县的48.3%,其中黑龙江省92个县,吉林省15个县,辽宁省41个县,某区40个县。
项目区总土地面积98.18万km2,占四省区49.6%;总耕地面积3.29亿亩,占四省区76.7%。
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水稻、马铃薯等,2010年粮食总产量9280.9万t,占四省区粮食总产量的78.8%。
项目区多年平均降水量313~600mm,多年平均蒸发量1000~2400mm,多年平均积温(大于10℃以上)2200~2400℃,无霜期100~160天。
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440.19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175.39亿m3,地下水可开采量为298.41亿m3。
项目区地貌多为平原,地势比较平坦,部分属中低山区和浅山丘陵区。
土壤为黑土、黑钙土、褐土、栗钙土、风沙土、草甸土、盐碱土、沼泽土和泛滥土等。
第二节项目区灌溉现状项目区现状年总供水量为456.48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237.43亿m3,地下水供水量216.02亿m3,其它水源供水量3.03亿m3。
在总用水量中,农田灌溉用水量为320.61亿m3,占总用水量的70.2%(项目区水利工程现状见表1-1)。
表1-1 项目区水利工程现状2010年农田灌溉面积为9870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8963万亩(水田灌溉面积2875万亩,旱田灌溉面积6088万亩),现状有效灌溉率27.2%。
现状水田灌溉平均毛定额为614m3/亩;旱田灌溉平均毛定额为193 m3/亩。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
近年来,四省区各地结合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节水灌溉增效示范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特别是膜下滴灌、大型喷灌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等高效节水灌溉发展迅速。
截至2011年,项目区节水灌溉工程面积约4375万亩,其中,渠道防渗面积764.5万亩,管道输水灌溉面积1088.3万亩,喷灌工程面积2017.4万亩,微灌工程面积686万亩。
第三节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旱灾频发,严重影响粮食作物稳产高产。
项目区“十年九春旱”,伏秋连旱时有发生,约2/3的耕地没有灌溉设施,约1/6的农用井无配套机电设备,有土无水,抗旱能力弱,制约了粮食生产潜力的发挥。
二是高效节水灌溉推广力度不够,水土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
项目区气候条件适宜、土地资源丰富、水土资源耦合好、地形平坦、农业机械化程度高,适宜大规模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但目前高效节水灌溉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规模都与农业生产的需求有较大差距。
三是管理服务体系和制度不健全,技术支撑能力不足。
据调查,项目区各乡镇普遍仅有1-2名负责水利工作的专(兼)职人员,管理及维护等服务能力严重不足,有人用无人管的现象普遍存在。
综上所述,项目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水土资源尚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尽快实施“节水增粮行动”计划,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大幅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才能充分发挥该地区的土地资源优势,推进现代农业的大发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支撑。
第二章建设目标、任务和布局第一节指导思想与建设原则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提高四省区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主要目的,通过合理开发水土资源,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建立健全节水灌溉工程长效运行机制,强化管理和服务,综合采取水利、农艺、农机和管理等措施,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建设原则1、因地制宜,科学布局。
根据各地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条件、水土资源状况、农业生产布局和土地经营方式等,科学确定发展规模,合理选择技术路线、工程模式和管理方式。
优先改造已有工程设施,新增水源工程要严格进行水资源论证。
2、突出重点,连片推进。
重点推广大型喷灌、膜下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集中连片建设,规模化发展,注重形成稳定的、具有一定标准的基础设施,发挥工程整体效益,提高运行管理水平。
3、政府主导,多方参与。
发挥各级政府在组织领导、资金投入、规划实施、项目管理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强化部门合作,建立协调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及社会力量参与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
4、建管并重,强化服务。
按照建得成、用得起、管得好、长受益的要求,加强工程建设和管理,完善服务体系和技术支撑,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