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节水灌溉工程实施方案1、综述项目背景本项目为**********地村节水工程实施方案。
******地村位于****************。
总土地面积14000亩,种植面积7000亩。
人均纯收入5000元/人。
本次设计节水灌溉面积1000亩,工程建设形式为低压管道输水灌溉。
由于该区处于半干旱地带,降雨量少,干旱成为当地农牧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农业灌溉用水主要靠开采地下水。
东地村基础设施薄弱,井的出水量不足,配套设施不健全,灌水方式粗放,灌水定额大,成本费用高,水资源浪费严重,对当地本来就短缺的水资源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所以改善灌溉条件,建设适宜当地生产的高标准节水灌溉工程是当务之急。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将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东地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创造有利条件。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由于近几年连续干旱,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地村现有井因建设年限较长,井深不足,不同程度的存在出水量严重不足。
机泵露天放置无任何防护措施,风吹雨淋致使机泵老化严重,使用寿命大大降低;灌水方式粗放,灌水定额大,成本费用高,据调查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只有,水资源浪费严重。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种植结构的调整,生产生活用水也将加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也将进一步尖锐突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现实。
合理开发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高效连片节水工程,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才能保证粮食安全和环境友好,才能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项目区农业生产现状及水资源现状,建设节水灌溉工程可以改善当地灌溉条件,减少地下水开采,还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降低农产品成本,是促进“两高一优”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多年来,项目区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生产条件没有得到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落后的灌溉技术与当今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方式极不相称。
发展节水灌溉,使先进科学的灌水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业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转变。
就项目区农田灌溉现状而言,即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又浪费有限的水资源,发展节水灌溉,可以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节省劳动力转向其他行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总之,发展节水灌溉是党和政府倡导的共建和谐社会和节水型社会的需要,是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是党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因此,高效连片节水灌溉工程的兴建是非常必要的。
项目概述建设内容及规模********村节水工程实施方案,设计在东地村新建节水灌溉面积1000亩,工程措施为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单井平均控制面积143亩。
铺设输水管道8385米;利用现有机电井3眼,更新机电井4眼;配套200QJ63-36/3型功率11kw潜水泵7套;新建下卧式井房7座;开挖土方12074立方米,回填土方12074立方米。
工程总投资万元。
施工工期为2个月。
技术措施鉴于项目区实际情况,我们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节水灌溉项目区进行了实地勘测,总结当地以往节水灌溉工程经验,及今后农业的发展方向,选择了较优的设计方案:即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形式。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是当地大田种植较适宜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可以大大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使水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可以减少输水渠道占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且管理方便克服了传统的大水漫灌造成的水肥流失、土地板结、地力下降、水源浪费等弊端。
工程量新建节水灌溉面积1000亩,工程措施为低压管道输水灌溉。
铺设Ф140mm输水管道8385米,更新机电井4眼;配套200QJ63-36/3型功率11kw潜水泵7套;新建下卧式井房7座;开挖土方12074立方米,回填土方12074立方米。
投资估算和工程效益指标节水工程实施方案,设计新建节水灌溉面积1000亩,工程措施为低压管道输水灌溉。
工程总投资万元,其投资构成为:第一部分建筑工程投资万元,第二部分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投资万元,第三部分金属结构设备及安装工程投资万元,第五部分独立费用万元。
项目建成后年可节水约8万m3,节水效益万元;新增粮食生产能力6万公斤;增产效益万元;工程建成后,总增产效益为万元,受益农户460户,受益人口1710人,人均增收元/人。
改善灌溉面积1000亩。
经济评价结果表明,经济效益费用比为>1,经济净现值万元>0,经济内部收益率20%>8%,投资回收年限为7年,回收期较短,故该项目在经济上是合理可行的。
综上所述,该项目实施后,使现有的水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和开发利用,并可获得显着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该工程由科尔沁区水务局组建工程管理机构,此机构为项目专管机构,立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
管理机构负责工程立项、建设、验收,资金管理等项工作。
并负责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的有关事宜,同时负责制定落实项目区的各项管理措施。
工程建成后,移交给村委会,由村委会对水源工程、灌溉工程进行管理,并开展常规观测,对土壤墒情、灌水量、管道运行状况、运行成本及主要气象参数进行观测,建立技术档案。
确定收费标准。
并按种植作物的需水量及灌溉制度进行科学灌水、计量灌水,实行定额灌水、计价收费,超出定额部分要加价收费。
增强群众的节水意识,响应党和政府倡导的共建节约型社会的号召,以达到节约用水、科学用水,增产增收的目的。
2、项目区基本情况项目区自然、地理情况地理位置及范围项目区位于******。
总土地面积14000亩,种植面积7000亩。
项目区内交通便利,通讯快捷。
水文气象项目区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为干旱、半干旱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少雨,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冬季干燥寒冷。
年平均气温为℃,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为℃,境内光能资源充足,年日照总时数为2967小时,大于等于10℃的积温为℃,湿润指数为,最大冻土层深度米(1984年实测),无霜期为150天左右。
根据气象站降雨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雨量为,降雨量年内分配很不均匀,春季4~5月份降雨量占全年的13%,夏季降雨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的69%。
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617mm(20型蒸发皿),多年平均风速为s,春季风大,最大瞬时风速达29m/s。
主要集中在春季3—5月份,并间有沙尘暴天气现象出现。
地形、地貌、土壤及水文地质1)地形、地貌、土壤项目区位于西辽河冲积平原中部,地势较平坦,地面平均比降~‰之间。
土壤类型以灰色草甸土和风沙土为主,土质以沙壤土和中壤土为主,土壤容重~cm3,田间持水量21~34%,有机质含量%。
2)水文地质区属西辽河供水区,地下水主要贮存于第四系松散沉积层砂类介质中,松散层厚度60~200余米,补给来源充沛,贮存了丰富的地下水,含水量水层累计厚度136m。
整个第四系含水层,主要由砂砾石、中细砂及粉细砂组成,期间常夹有数层亚砂土、亚粘土、粘土的透镜体。
因此,第四系地下水是具有统一连续水位的潜水。
由于含水层岩性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可将第四系含水体分为三个主要含水体,下部砂砾石含水量水层,厚达20~60米;中部中细砂含水层最达90~120米;上部粉细砂含水层,中部细中砂含水层在0~90米的范围内渗透系数为7米/昼夜,单井涌水量30~130m3/小时。
地下水化学类型CI Na和CI Ca,矿化度~L,pH值~,硬度大于,辽河自西向东横贯科尔沁区全境,多年平均径流量亿m3,地下水补给量亿m3。
项目区社会经济状况东地村现有农户460户,总人口1710人,劳动力1050人。
村总土地面积14000亩,种植面积7000亩,其余为村屯占地、坨沼地等。
农业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农业生产水平一般。
2009年度科区地方财政收入近20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
项目区农田水利工程现状项目区种植面积1000亩,共有机井7眼。
由于机电井建设年限较长,单井出水量及井深不能满足设计要求,井群布局不合理;机泵露天放置无任何防护措施,风吹雨淋致使机泵老化严重,使用寿命大大降低,部分机泵损坏严重,不能正常运行,重新配套潜水泵;并且需要新建井房以保护机电井和水泵。
大部分地块由于未实行系统科学的节水灌溉措施,基本采用畦灌和垅灌,水资源浪费较大,亩灌溉定额为220 m3/亩。
项目区土地大都承包个人,以分散经营管理为主。
经调查项目区共有机电井7眼,可利用机电井3眼,4眼井因井深及出水量不足需要更新,水泵出水量不足,不能满足设计要求,需要更换7台潜水泵。
封闭机电井4眼。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村距通辽市区30公里。
总土地面积14000亩,种植面积7000亩,总人口1710人。
1、农田灌溉用水量2009年村灌溉面积为7000亩(均为地下水灌溉),全部为畦灌和垅灌,灌溉定额为220 m3/亩,灌溉用水量为154万m3。
1000亩节水工程实施后,灌溉定额为140 m3/亩,灌溉用水量为146万m3。
2、人畜用水量2009年东地村共有人口1710人,居民生活用水定额为55升/人·天,经计算人饮水量为万m3。
经计算,东地村现状总用水量为万m3,工程实施后总用水量为万m3。
根据该区地下水综合补给模数万立米/km2,可开采模数为万m3/km2,项目区东地村总土地面积为,则地下水可开采量为万m3。
由以上计算结果可知,东地村现状用水量为156万m3,地下水可开采量为万m3,缺水万m3,属超采。
节水工程实施后总用水量为146万m3,地下水可开采量万m3,余万m3,地下水属超采。
3、技术方案编制依据1.《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建设管理办法》(2007年新修订);2.《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T50363-2006;3.《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4.《机井技术规范》SL256-2000;5.《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井灌区部分)》GB/T20203-2006;6.《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90-98;7.《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8、1978年吉林省水文地质局《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报告》;9.《西辽河平原主要农作物灌溉模式研究成果汇编》;方案选择、建设内容方案选择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村是优质玉米生产区,土地较平整,集中连片。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是当地大田种植较适宜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可以大大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使水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可以减少输水渠道占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且管理方便克服了传统的大水漫灌造成的水肥流失、土地板结、地力下降、水源浪费等弊端。
这种灌溉形式经当地生产实践证明非常成功,即增产增收,又节能节地。
为更好地推广发展高效节水事业,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次设计在东地村建设实施的节水形式为低压管道输水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