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格心理学之个体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之个体心理学

个体心理学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的人格理论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并非指完全个人的或个别差异的心理学。

他所指的个体是一个与社会、与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一个有自己独特的目的、寻求人生意义、追求未来理想的和谐整体。

(一)人格动力学理论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把性本能视为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

相反,他的理论是以社会文化为取向的他把社会的价值观念、人的社会性视为行为的动力,并用“自卑感及其补偿” 、“侵犯驱力和男性反抗” 、“追求优越”等概念来表述人类行为的动力特征。

1907 年阿德勒发表《器官的自卑感及其生理补偿》一文,指出有生理缺陷的人往往有一种生理上的自卑感,他必须通过发展有缺陷的器官或全力发展其他功能而使这种缺陷得到补偿。

从1910 年开始他对自卑感的看法发生了改变。

他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儿童生存必须依赖成人。

与成人相比,儿童感到了自己的孱弱,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支配着人的心理活动,一个人作为人存在着,就意味着具有自卑感,它不断地驱使你去克服它,而只有在你感到向上斗争的过程中达到一种满意阶段时,你才有轻松感、价值感和幸福感。

这种自卑感和向优越的努力是正常的、内在的,是人的行为的动力因素。

有了自卑感,人也就有了补偿的需要(有意和无意),不断地补偿而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越努力,如此持续不断,这便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

为了克服自卑感,儿童用先天的“侵犯驱力” 来寻求补偿,使自己的人格在文化与顺应中得到发展。

后来阿德勒将“侵犯驱力”改为“男性反抗” 。

他认为如果儿童顺应或很少反抗,这种自卑感就带有女性品质或使他成为生活的弱者。

反之,儿童若奋起反抗,这种自卑感便带有男性的品质。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推动每个人去获取成就的主要推动力。

一个人正是感到自卑,才会千方百计地去寻求补偿,否则他就会得心理疾病,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气。

阿德勒相信心理治疗和儿童教育的目的是给人提出目标定向,这种目标就是追求优越。

因此,羡慕别人、胜过别人或超过别人、征服别人等都是这种追求优越的人格体现。

人生的主导动机就是追求优越。

后来,阿德勒把追求个人优越改为追求一种优越而完美的社会。

不过,追求优越的结果却有两重性。

它既可以激励人去追求更大的成就,使人的心理得到积极的成长,也会由于追求个人优越而忽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从而产生“自尊情结” ,使人变得缺乏社会兴趣,妄自尊大。

儿童从不断的自卑感和它的补偿中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呢?也就是说人的全部生活要“何去何从” 呢?阿德勒认为,人的全部心理表现都是由目标定向的,每个人都要奋力达到他的目标,把全部心理表现都结合到一起,哪怕是结合到一个“想象的目标”上。

目标不是别的,就是一种优越感,它包含着完满的发展、成就、满足和自我实现。

阿德勒早在1921 年《神经症的构成》中作了初步的图示说明。

将阿德勒的动力等级图与马斯洛的需要等级图相比较,可以看出他们的相似之处。

不同的是阿德勒的动力等级图是参照病态人格作出的,马斯洛则是以积极的健康的人格为参照,并且更加强调了人的发展需要和自我实现的意义。

(二)生活风格理论在阿德勒看来,每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是不同的,个体所处的环境条件也千差万别,从而导致每个人试图获得优越的方法也迥然不同。

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life style )。

这是一种标识个体存在的独特方式,是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自我在社会生活中寻求表现的独特方式。

首先,我们来看看生活风格的形成过程。

阿德勒认为,儿童在四五岁时就已形成了他的生活风格。

它是以“原型”的方式无意识地表现出来的,儿童自己还意识不到。

原型的内容包括人生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策略等。

至于儿童形成的是什么样的生活风格,则要取决于他的生活条件和家庭及社会环境。

如果儿童体验到某种自卑感,那么他对这种自卑感的补偿就是他的生活风格如果他把某人作为自己的榜样,或把某种现象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那么他的生活风格就会在这种追求中得到发展因此,尽管人们生存的世界是相同的,但由于每个人生存的具体环境各异,便形成了每个人各自不同的生活风格、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

其次,理解个体的生活风格,就是理解独特的自我。

阿德勒认为,个体心理学的任务就是分析人的生活风格,理解独特的个体,以便更好地把握个体的未来,为儿童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他概括了理解生活风格的三种途径:1、出生顺序阿德勒认为,即使是生在同一个家庭中的儿童,由于出生先后不同,他在家庭中的地位亦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生活风格。

例如,长子经常遭受失败的命运,害怕竞争;次子则喜欢竞争,具有强烈的反抗性。

最后出生的儿童常受到娇惯,长大后可能会出现问题,但也可能发展起异乎寻常的性格。

2、早期记忆阿德勒认为,既然“生活风格是在一个人追求优越的奋斗过程中建立起来的”,那么,通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可以发现过去的记忆和现在行为之间的关系。

由于人的记忆带有主观选择性、创造和想象的成分,因此通过早期记忆,可以发现个体所感兴趣的东西,“使我们找到通往他个性的一条线索” 。

3、潜意识梦境阿德勒的心理学思想是一种整体观,他认为意识和潜意识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因此,潜意识梦境也是个体生活风格的表现。

通过梦的分析,也能发现人的生活风格,揭示个体心灵深处为之奋斗的目标。

总之,在阿德勒看来,认识和理解了某个人的生活风格,就意味着把握了个体的本质,实现了理解人性的目的。

(三)个体发展理论和许多精神分析家一样,阿德勒也重视个体的心理发展过程,但他的观点既不同于弗洛伊德,也不同于荣格。

他认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社会,但这种社会性又带有一定的先天潜意识因素。

因此,阿德勒的心理发展理论是一种意识和潜意识相互作用的理论。

阿德勒承认个体的身体发展水平是影响精神发展的一种因素。

这是因为身体的缺陷会使人形成自卑情绪。

另外,每个人出生时都带有不同的遗传潜能,它对人的心理发展是有影响的。

显然,阿德勒也承认遗传因素的作用,只不过这种遗传因素只有在后天的社会环境的压力下才会发挥作用。

阿德勒认为,遗传与环境只能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和客观条件,因为即使具有相同的遗传和环境因素,也很难保证每一个个体都能发展成相同的性格。

每个人都会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心理发展的活动方式。

为此,阿德勒提出了“创造性自我”的概念。

他认为创造性自我使人按照自己选定的方式建立起独特的生活风格。

在这一方面阿德勒的自我选择观与存在哲学形成了共识。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与别人和谐相处的先天需要,而个体的心理发展的品质和这种需要是密切相关的,这种需要就是“社会兴趣” 。

在阿德勒看来,每个人都有发展社会兴趣的潜能。

但是,如果一个人认识不到这种潜能,他就会成为精神病患者或者更糟的人,因此,有没有社会兴趣是一个人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准。

因此,每个人在一生中必须树立牢固的社会兴趣,才能解决人生面临的三个重大问题,即职业活动、社会任务和爱情婚姻。

它们能否得到正常发展则取决于儿童时代母子相互作用的程度,它深深地影响着儿童长大后对待他人的态度。

阿德勒指出,“活动程度”影响着个体心理发展的形式和水平。

所谓活动程度,是指每个人活动的范围和形式。

在个体的奋斗过程中都包含着各种不同水平的活动,个体正是以其活动的过程来回答他所遇到的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表现出不同的力量、勇气、气质、自我约束力和冲动性。

阿德勒认为,个体的活动程度是儿童在生活早期经过任意创造而形成的,它一旦形成又会影响个体一生的发展。

(四)社会兴趣理论阿德勒在后期研究中把个体和社会连结起来。

在他看来,人类生活在“意义”场之中,一个人对现实的感受,是经过意义解释之后的产物。

虽然人们对现实的解释总是带有主观的色彩和个体性,但那些较好的意义都具有共同的特质,就是说,“它们是别人能够分享的意义,也是别人认为有效的意义”。

因此,生活的意义不是为个人优越而奋斗,而是在于如何满足人类和谐友好的生活,渴望建立美好社会的需要,在于“对人类全体发生兴趣”。

阿德勒正是用这种“社会兴趣”的观点来平息人们对他早期理论的批评。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生活中必然会遇到职业选择、参与社会活动和爱情婚姻这三个重大问题。

个体能否正确完满地解决这些问题,反映了他的社会兴趣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也表现了他对生活意义是否有最深切的感受。

一个人如果有美满的爱情生活,他非常热爱自己的职业,有可观的成就,在社会生活中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可以说这个人有丰富的社会兴趣和各种正确的“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

反之,如果一个人的爱情婚姻很不美满,工作又不尽心尽力,无所作为,在社会上又没有朋友,难以和别人交流,那么,这个人就一定缺乏社会兴趣,他的生活意义就是错误的。

显然,“所有失败者一一神经症、精神病、罪犯、酗酒者、堕落者、娼妓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缺乏从属感和社会兴趣。

缺乏社会兴趣的人会产生两种错误的生活风格。

一种是优越情结,即完全追求个人优越而不顾及他人和社会的需要。

另一种是自卑情结,一个人由于过分自卑而感到灰心丧气,甚至陷入神经症之中。

后来阿德勒根据人们所具有的社会兴趣的程度,划分出四种类型的人:统治一支配型:这种人喜欢支配和统治别人索取一依赖型:这种人喜欢依赖别人的劳动,向别人索取自己所需要的一切;回避型:这种人总是回避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企图以碌碌无为而避免失败;社会利益型:这种人能正视问题,试图以某种有益于社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阿德勒认为,前三种类型都是错误的生活风格,只有第四种人才具有正确的社会兴趣,有希望过上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产生错误的生活风格的原因何在呢?阿德勒认为是由童年期的三种状态引起的。

①器官缺陷。

它会引起儿童的生理自卑,有可能导致不健康的自卑情结。

②溺爱或娇纵。

儿童成为家庭的中心,他的每一需要都必须得到满足,长大后则容易成为缺乏社会兴趣、自私自利的人。

③受忽视或遗弃。

这种儿童感到自己毫无价值,变得对社会和他人极端冷漠、仇视,对所有的人都不相信。

因此,阿德勒大声疾呼,为了避免儿童产生错误的生活风格,应加强儿童的早期教育,从增加儿童的社会兴趣入手来进行教育,使他们获得正确的生活意义。

三、个体心理学简评首先,阿德勒创立的个体心理学已成为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理论学派,当代许多心理学思想来源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如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新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以及自我心理学派等。

例如,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认为人格的形成与人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关,这种思想深刻地影响了霍妮、沙利文、弗洛姆等社会文化派的成员;阿德勒重视个体的主观选择和创造性,注重人对目标理想的追求,并对人持乐观的态度,这一点对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有重大影响;阿德勒虽然承认潜意识的作用,但更看重意识自我对个性的影响,从而推动了自我心理学的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