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句辨析——不合逻辑总结
4、、我国的江河湖泽出产鱼、虾、盐、碱等 水产品。
(概念混乱,“鱼”、“虾”是水产品,
“盐”、“碱”是非水产品,不是同一范畴 的概念,而句中却说“盐”、“碱”都是水 产品) 5、这位战士受伤后被抬到后方,陷入昏迷中。 医生断定他可能会牺牲,便通知后勤部门做 一副棺材,准备收殓。 (“断定”与“可能”自相矛盾)
6、日前,天津市两学生玩“蹦极”摔裂颅
骨,事故发生的原因和设备质量问题正在 调查之中。 (概念混乱,“设备质量”属于“事故发 现的原因”,不能并列。)
7、教育部实施的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即将推
行,这将会给假文凭致命一击,使假文凭 无藏身之地,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时态矛盾,“实施”与“即将推行”矛 盾。)
不合逻辑主要类型
(一)不合事理
不 合 逻 辑 (二)并列不当 (三)自相矛盾 (四)否定不当 (五)复句关系混乱
(一)不合事理
句子表达的内容与客观事实 不符、与事理情理相悖或过于绝 对等,因有违真实性原则而不能 使人信服。
内容不符合客观真实
不合事实
1、 八百多人,几千条胳膊,同暴雨洪水搏 斗了一天一夜。 (“八百多人”怎么有几千条胳膊呢?,应 改为“千多条”。) 2、 他发愤苦读,用三年时间就学完了大学 所有课程。
六、不合逻辑
高考典例
不合逻辑
选出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 D ) A、这家商店商品齐全,肥皂、牙膏、文具和洗涤 用品应有尽有。 B、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 安全教育和管理。 C、他们精神饱满,谁能相信他们都是已年逾古稀 甚至年过花甲的老人呢? D、我们在本月中旬有个重要会议,时间紧迫,所 以现在就要好好准备。 “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 过去,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间的逻辑关系。表 现为概念不明确,判断不恰当,推理不合规律。
2 、洪水可以冲走我们的房屋、庄稼和各种财产, 但它冲不走我们的意志和决心。 “房屋”、“庄稼”属于“各种财产”,不能 并列。
并列不当
交叉关系并列不当
【例1】出席团代会的代表有干部和青年,还有 不少女同志。
【解析】“干部、青年、女同志”三个概念有交 叉关系,不能并列。 【例2】他是个文学爱好者,阅读了大量的小说、 诗歌、散文以及外国名著。
【解析】“球衣、球鞋”不属乒乓器材,与“球 台、球拍”不属同一范畴的概念,并列不当。
(三)自相矛盾
指前面的说法与后面的说 法自相矛盾,彼此冲突
自相矛盾
前后矛盾
1、各级负责人基本上全都接受了训练。 (范围上自相矛盾:“基本上”是大多数, 而“全都”则是一个不漏。) 2、这些都是糟粕,并无多大价值。 (程度上自相矛盾:既为“糟粕”,当全无 价值。)
例1:谁也不会否认长江不是向东流的。 (“不否认”即“承认”,“承认”的是“长江不 是向东流的”,明显不符合客观事实,应去掉 “不”字。) 例2:难道你能否认你不应该刻苦学习吗? (反问语气相当一次否定,语意恰好相反。) 例3:几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 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无时无刻不忘”即“任何时候”都“忘”,句 子表述刚好相反,把“忘”改为“在”。)
“防止”“杜绝”“忌”等否定 词的误用造成否定失误 【例1】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 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解析】“忌” 与 “不可”构成双重否定。 例2: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 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防止”“不再”构成双重否定,双重否定等于 肯定。这等于说,为了让交通事故再次发生。把 “不再”改为“再次”。)
13、宋代以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石 钟山记》、刘基的《卖柑者言》等作品,都具有积极 的思想倾向,因而文笔清晰,耐人咀嚼。 (强加因果,“具有积极的思想倾向”属思想性, “文笔清晰,耐人咀嚼”属艺术性,前因并不能产生 后果。) 14、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 般沉淀下来,改变着人生轨迹,压迫着人们的心灵。 (“改变着人生轨迹”和“压迫着人们的心灵”两句 应对调。一句是心灵的感受,而另一句则是通过理性 的认识后产生的结果。) 15、洪水可以冲走我们的房屋、庄稼和各种财产, 但它冲不走我们的意志和决心。 (概念混乱,把“和”改为“等”。)
17、绿如屏风的青山,潺潺的流水以及油画
般的景致,把游人带入迷人的天地。 (“绿如屏风的青山,潺潺的流水”应包容 在“油画般的景致”之中,应把“以及”改 为“等”。)
小结
不合事实
不合事理
过于绝对
内容不符合客观真实
从属关系并列不当 交叉关系并列不当 非同一范畴的概念不能并用 前后矛盾 概念分类不合逻辑
照应不周
主客颠倒 否定不当 强加因果
表述前后不一致 (自相矛盾)
复句关系不当
巩固训练
1、广东惠州市公安局长吴华立上任仅九个月,
利用正当或不正当手段收取巨额贿赂,七十二次 出入澳门,仅赌博就输掉一千万元以上人民币, 受到了法律的严厉制裁。 (不合事理,“收取贿赂”不能用“正当”修 饰。) 2、股市投资有三忌:一忌盲目跟进。二忌选择 不当,三忌抛出及时。 (否定不当,应当说“三忌抛出不及时”。) 3、当交响乐团奏出了圆满的休止符时,全场观 众起立,掌声雷动。 (既然是“休止符”又怎能演奏呢?前后矛 盾。)
【例2】我两次看见他从这个工厂走出来,我才知 道这个热心帮助病人的老人原来是个工人。 【解析】凭两次看见老人从工厂里走出来就断定 他是工人,理由不充分。
【例3】这位老先生是研究历史的,因此,他
的女儿也是位历史教师。
【解析】二者无因果关系,应是并列关系。
复句关系不当
例1:对于这个人,我既不了解他,更没见过他。 (递进关系不当,应为“我既没见过他,更不了解 他”。) 例2:古老的中国气功已经运用于竞技体育,它不 但可以有效地治疗运动员的新旧伤病,而且还可 以调节赛前运动员经常出现的紧张情绪,迅速消 除他们的疲劳。 (句子没有递进关系,“不但,而且”应用不当, 可去掉。)
“防止”“杜绝”“忌”等否定 词的误用造成否定失误 例3:国务院台办新闻发言人指出:台湾当局对邪 教组织利用设置在台湾的发射装置攻击鑫诺卫星 事件应立即采取措施予以查处,并杜绝类似事件 不再发生。 (“杜绝”和“不再”都是否定词,宜将“不再” 改为“再次”。)
(五)分句间关系不当 (复句关系混乱)
就是在使用复句和句群(几个句 子)方面,由于没有弄清句子与 句子之间的关系,而把没有这种 关系说成具有这种关系,从而造 成逻辑错误。
强加因果
【例1】我曾看见他和一个不三不四的人说话,他 肯定是加入了流氓团伙。 【解析】根据“他和一个不三不四的人说话”, 就推断“他肯定是加入了流氓团伙”,理由不充 足,不能让人信服。
内容不符合客观真实
过于绝对
【例1】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 在艰苦环境中磨练成才的。 “凡是”改为“不少”
(二)并列不当
互相并列的概念,应该是 按同一标准划分的。如果标 准混乱,就会造成并列不当 的错误。
并列不当
从属关系并列不当
1、我上街买了牙膏、牙刷和日用品。 “日用品”包含了“牙膏”和“牙刷”,不能并 列。
两船遇难人员被救起二女六男。 (前后矛盾,既然已经“遇难”,怎么又“被救 起二女六男”呢?)
11、凡是在科学和学问研究上有成就的人,不少
是在客观物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经过顽强 刻苦的努力获得成功的。 (“凡是”指所有的人,属全称判断;“不少” 指部分,属特称判断,这里是判断混杂,可删除 “凡是”。) 12、因为他对学科有所侧重,所以对数理化他 不感兴趣。 (强加因果,“对数理化不感兴趣”是“对学科 有所侧重”的具体体现,不是结果。)
8、我们要重视对火箭的研究,导弹、人造
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这些航天器都是 用火箭发射升空的。 (概念混乱,“导弹”不属于“航天器”, 不能并列使用。) 9、一个学生喜欢死记硬背的话,那么这个 学生肯定不太聪明。 (强加因果,推断无道理。)
10、3月17日,两艘货轮在明水河上相撞沉没,
16、人的思想总是要变的,认真改造思想会
变,不认真改造思想也会变,不变是不可能 的。 (句中用了四个“变”,但其内涵不尽相同: 第一、第四个“变”指“变好或变坏”,第 二个“变”指“变好”,第三“变”指“变 坏”。内涵不同的四个“变”用在一个句子 中,造成了表达的混乱。可改为“……认真 改造思想就会往好处变,不认真改造思想就 会往坏处变……”)
【解析】“小说、诗歌、散文”与“外国名著” 是交叉关系,不能并列使用。
并列不当
非同一范畴的概念不能并用
【例1】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主谓句的特点一定 要搞清楚。 【解析】分类标准不统一。前三者按句子的语气和用途 分类,后者主谓句是按句子的结构特点分。 【例2】这家乒乓球馆设施齐全,可为乒乓球爱好者提 供不同档次的球台、球拍、球衣、球鞋等乒乓器材。 (2006年江西卷)
(“大学所有课程”浩瀚之极,仅用三年时间 学完是不客观的,应去掉“所有”。)
内容不符合客观真实
不合事理
1、该市有人不择手段地仿造伪劣产品,对这种 坑害顾客骗取钱财的不法行为,应给予严厉打击 (不合事理,试想谁会“不择手段”地“仿造伪 劣产品”呢?应将“仿造”改为“制造”,或将 “伪劣”改为“优质”。) 2、我每次向他借书,他都不顾年老体弱,亲自 冒着酷暑和严寒到小书房去找。 (“酷暑”与“严寒”分别是在夏天、冬天,不可 能同时到来,“他”怎么能每次都“冒着酷暑和 严寒”呢?)
自相矛盾
前;“以 上”,超过了。) 4、(1993上海)该店青年服务员正努力保 持和发扬了传统特色。 (时态矛盾,“正”作为表时态的副词,表 示行为动作正在进行;“了”表示行为动作 的完成,前后矛盾。)
(四)否定不当
否定词的重复出现或 多次出现造成否定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