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的泥板法制作
教学时间:2课时连上
教学地点:张家港市博物馆东山遗址展厅
教学目标:通过与博物馆的合作,把课堂设到博物馆的东山遗址展厅,让学生直接面对8000年前的张家港文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道德情感,同时由石器时代的陶器直接激发学生对陶艺的兴趣、对劳动的兴趣,养成在思考中劳动,在劳动中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东山遗址概况、石器时代的陶艺制作、泥板法制作动物
教学难点:和博物馆联系,取得博物馆的支持,课堂和博物馆的设施设备的衔接,一个班的学生组织、借用场地及路上安全、用陶土塑造动物形象。
教学准备:
学校:陶艺工具、转台、泥浆、毛笔、粉煤灰、稻草、麦杆、黄沙、废报纸、木屑、电脑
博物馆:投影仪、移动黑板、领导、相关考古技术人员、讲解员
主要教学方法:参观、听解说、讨论、比赛、讲述、演示、欣赏、实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20分钟)
(一)上课之前,学生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东山村遗址。
注意两个问题。
(博物馆讲解员讲解)
①东山遗址属什么时代的什么文化遗址?
②东山遗址的主要出土文物有哪些?
(二)教师上课
①你吃过饺子吗?
②你会包饺子吗?会包饺子的同学举手
(二)下面我们来进行一次包泥饺子比赛,看哪一组派出的选手包的又快又好。
(上台)
(三)学生评分,教师讲评,导入新课
包泥饺子难度不大,只要用泥片,包住泥馅成半月形即可,那么用这种方法包其它的造型可不可以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种陶艺制作技法——泥板法(动物)
教学方法和手段:
①各种教具预先准备好
②提问
③泥料、工具预先准备1-18、19-36、37-最后,分三组
④板书课题(电脑打出)
二、讲述新课(20分钟)
(一)概念:顾名思义就是用手或者压泥机把泥先压成泥板,然后将其塑造成形体的手法。
(二)有了包水饺的基本功,我相信来学习今天的泥板法造型会显得比较自如,加上上一节课学习了手捏法造型,而且比较了手捏法造型中有一种技法与泥板法很相似,我们再来学习时一定会游刃有余的。
思考:
东山遗址的出土陶器上为何有许多肌理?这些肌理是如何形成的?
讲解员公布答案。
为了不使我们单一颜色的泥在制作动物时显得过于单调,一般我们先把泥进行肌理处理,(亦可后来补上)以便更能够表达一些主题的特征。
例如:(老师讲解示范)
①先铺上制作肌理的物体,如粉煤灰、黄沙、麦杆等。
②打出一小块一小块泥片慢慢铺在上面,然后用木锤或手掌拍打,使其合并成一大块。
③掀出泥板,肌理就印上去了。
(三)做完泥板还仅仅开了一个头,关键的是我们要如何利用这块泥料来完成一件动物造型。
我们以骆驼造型为例。
①首先制作一块肌理泥板,用粉煤灰铺底,然后瓷泥铺上去,用手拍打成泥片。
注意,粉煤灰不应平铺,要有厚薄变化,这样整个泥板肌理有亮暗变化。
②报纸衬在里面,用泥包裹成一个不规则椭圆作骆驼身体。
③用①②的方法再做个颈部,注意,体量较小的可以不用报纸衬,形体狭长些。
④用手捏法制作一个头,撒上粉煤灰(不必具像)
⑤配上驼峰,四肢及颈部的驼毛,撒上粉煤灰调整一下,一只卧着的骆驼就完成了。
(四)基本技法是这样,但各人有各人的一套制作方法,需要我们不断地摸
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几位著名陶艺家进行泥板法造型的创作(罗小平、孟庆祝、周国桢)
教学方法和手段:
⑤概念
⑥摄像机采集图片,电脑打出
⑦示范
⑧示范
⑨播放录像
三、学生实践,教师巡迥辅导(25分钟)
①作业:学习制作泥板法动物造型,自己选择肌理,动物造型
②注意造型不一定很具像、完整,但粘上结时要在接缝处涂一遍泥浆,以免脱落
③通过老师、考古技术人员及讲解员的分别指导和示范取得专业技术的提升。
④拍摄学生作业情况,供小结时与博物馆出土文物进行比对、讨论。
教学方法和手段:
⑩打出参考图片
⑾播放背景音乐,拍摄学生作业情况
四、小结(5分钟)
①与出土文物进行比对,老师与博物馆领导、讲解员共同评讲一些优秀作业
②学生提出一些制作中的问题向博物馆相关考古技术人员请教。
③小结,布置下一堂课学生自己需要准备的一些工具
教学方法和手段:
⑿讨论
五、结束(10分钟)
①整理泥料、工具
②按博物馆的要求全体学生参与打扫卫生、恢复课前原样
③下课
教学方法和手段:
⒀博物馆领导和讲解员、老师考评最后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