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下水资源管理与保护

地下水资源管理与保护

地下水资源管理与保护
摘要:水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关乎人们生产生活。

但是,当今世界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水资源短缺不仅仅威胁人类的生存,而且制约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本文将对我国地下水资源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地下水资源管理;问题;对策
引言: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分布广、水量稳定,水质好而被广泛利用,是保障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以促进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一.地下水的特性
地下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具有流动性、系统性、随机性、稀缺性、不可替代性,具体体现如下。

1.地下水的流动性
水是流体,在外力作用下是可以流动的。

地下水的流动主要是在重力的作用下,在各自的水层间,自高而低,自上而下的流动,最后汇入到大江大河中。

2.地下水的系统性
地下水和地表水一样,也是按系统形成和分布的。

不同的是地下水是由一定地质结构构成,是有密切水力联系的统一体,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它的分布主要受地层、层岩和地质构造条件控制。

而地表水的分布主要由地形控制。

一般在闭合流域,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汇流范围有时相同,而在非闭合流域,二者的汇流却相差较大。

3.地下水的随机性
地下水的变化很大程度受水文现象的影响,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

如年际间变化有丰水年、平水年和枯水年之分,也有丰水期和枯水期之分,而这些变化均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

4.地下水的稀缺性
对于人类社会的生存需求来说,地下水是稀缺的。

尽管它在某种情况下有再生的可能,但对人类来讲,可利用的地下水资源还是十分有限的。

特别是近十几年。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了地下水在供给与人类开发利用上出现矛盾。

而相对一定区域而言地下水资源量总是有限的。

这就使地下水
资源具有了稀缺性。

5.地下水的不可替代性
说地下水不可替代是因为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没有哪种物质可以替代。

在地球上,没有地下水是非常可怕的,人类将会失去生存和延续的基础。

二.地下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1.地下水污染问题
工业、生活废污水的不合理排放以及农业化肥、农药的施用等,造成了地下水污染,日益影响着城乡供水安全。

地下水环境污染呈现出由点向面、由城市向农村扩展的趋势。

全国城市地下水监测资料显示,绝大多数城市市区地下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在北方城市,地下水污染更加严重,不仅污染元素多,且超标率高。

2.地下水超采
自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我国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地下水开采量几乎以每10年翻一番的速度剧增。

华北平原地区地下水超采尤为严重。

地下水超采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地下水位持续下降,进一步会带来如地下水降落漏斗、地面沉降与地裂缝、地面塌陷、土地荒漠化及沙化、海水倒灌入侵等各种问题。

(1)地下水位下降,出现地下水降落漏斗。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急剧上升,用水需求也日益增加,对地下水的依赖也越来越强。

(2)引发地面沉降和塌陷。

长期大量超采地下水,造成了可压缩层侧压水头大幅下降,导致地面沉降发生。

地面沉降作为一种城市地质灾害,具有缓变性和累进性特点,已对平原城市产生威胁。

因为不合理开采地下水,全国有50多个城市发生了地面沉降,其中沉降中心累计最大沉降量超过了2m的有上海、天津和太原。

三.地下水资源管理的措施
1.科学制定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科学制定并实施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是实现地下水资源有效管理的前提条件。

委托具有地质、地下水资源勘察能力的科研、设计、观测等单位做出可行性高、内容详细、科学准确的地下水开采利用规划,用来指导各区域相关水事活动,才能逐步实现区域地下水开发利用的采补平衡。

2.加强地下水管理立法工作,完善管理体制
在《水法》等综合性法律法规中,虽然有地下水的相关规定,但是我国专门针对地下水管理的法律法规还处于空白阶段。

因此,在地下水方面的立法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使其能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解决具体问题。

地下水的管理体制尚需完善。

要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就必须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逐步实现水质与水量、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综合管理,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提高地下水节水防污的措施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水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全国正在大力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

针对北方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地采用多种有效途径,科学配置水资源,实行节水和防污并举,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地下水资源的严峻形势。

(1)加大节水投入和中水工程建设力度
搞好企业污水处理、中水利用等设施建设;加强农业节水工作,改革耕作方式,调整种植结构,推广喷灌和滴灌等先进的灌溉方式。

(2)防治地下水污染。

要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清除污染源,大力开展预防污染物的治理工程建设;设立专控监测点,定期不定期对污染物观测,坚持长期对地下水污染的监控与管理,使地下水环境质量不断向良性循环发展。

(3)建立合理的地下水资源价格体系,利用经济杠杆控制深层地下水开采量,促进节约用水。

(4)积极开源,减少地下淡水开采量。

海水淡化可以增加淡水总量,有利于沿海地区减少地下水的开采。

此外,开展微咸水利用的研究与实践,可以减少地下淡水开采量。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大大改善受水区水资源配置格局。

依据地下水压采方案进行科学调度和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修复因超采地下水引起的生态与环境问题。

(5)加强宣传。

利用新闻媒体、展览、网络资源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教育,提高各级政府、各行业部门和公众对地下水现状、问题的认识,唤起公众的水危机意识,进一步树立惜水、节水、爱水、护水的意识。

此外,对于地下水管理的一些先进的措施和方法,要注意借鉴吸收和科学引用,推广新技术、新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探求地下水管理的新途径。

四.结束语
水资源日益短缺的情况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针对水资源开采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我们要积极的采取行动,节约用水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真正的行动起来。

最重要的还是利用科技手段,保障水资源的循环可持续利用。

为了人类
的明天能够有充足的水源,进一步努力。

参考文献:
[1]曹建峰.专门水文地质手册[S].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闫忠.苏尼特右旗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水利.2009(04)
[3]齐邦锋.曲阜地下水资源分布状况及开发利用探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03)
[4]韩永荣.论青海高原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2012(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