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强化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保障社会

强化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保障社会

强化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保障社会
经济可持续发展
建水县水务局莫继勇汪东锋
云南建水县总面积3759Km2,境内河流分属珠江、红河二大水系,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9.6亿m2,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850 m2。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建水县水资源短缺、水灾害、水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统筹考虑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优化配置,强化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已成为全县上下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的问题。

1、水资源管理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统一管理体制没有到位。

虽然成立了县水务局,对水资源实行了统一管理,但就全县角度而言,水资源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分割。

主要表现在:城市供水与农村供水分别由建设与水利部门负责,而农村供水方面又同时由水利、卫生部门负责,江河水量分配由水利部门负责,而江河水质则由环境保护和水利部门负责。

2002年修订的《水法》虽然明确了由水利部门统一督管地下水,负责对涉水排污口建设管理却没有到位。

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一是全县水资源人均拥有量偏少,是资源性缺水县;二是水资源地区分布很不均匀;三是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匀性造成了大量弃水,可利用水少;四是水资源污染、地下水超采和用水效率低下。

水污染日趋严重。

据监测统计,全县废污排放总量2005年为86万m2,其中达标排放的只占45%,2006年为96万m2,其中达标排放占47.8%。

水污染速度之快令人吃惊。

存在浪费水现象。

一是城乡居民节水意识较低,农村居民习惯于吃大锅水、喝福利水,管水没责任,浪费水不心疼,城市居民因低廉的水价唤不起节水自觉性;二是各水库设施及排灌工程严重老化且多不配套,“跑、冒、渗、漏”现象普遍;三是灌溉方式落后,大部分灌区仍是采用大水漫灌,耗水定额较高,节水灌溉所占的比重较少;四是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万元产值耗水量比先进地区高出数倍;五是县城居民有优质的自来水不用,大量使用地下水。

水源违法占用行为突出。

因经济发展和各项工程建设造成违法占用水源现象异常突出,全县水源逐年减少,水生态环境遭到较严重破坏。

据调查统计,近5年来,全县违法占用水域达255处,占用水源达15000万多m2。

2、强化水资源管理与保护的对策措施,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优化配置水淘汰供给体系。

体制创新,“一龙管水”。

全县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认识,立足于建水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支持水务统一管理,实现“一龙管水”。

全县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改革可以按行政管理与市场动作两个层面进行。

从行政层面上讲,就是涉水行政事务的统一管理,由水务综合管理机构统一管理水资源,如水资源开发建设、供排水、用水污水处理及水资源保护等,并对涉水活动进行全面监督。

在经营管理层面上,根据市场动作的机制,鼓励、扶持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建设集水源建设、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于一体的水务企业,根据政府及水务和管理机构制定的水务市场准入与运行规则进行动作。

注重科学前瞻。

要合理开发的优化配置水资源,必须规划先行。

一是算清建水县“水账”摸清家底。

各乡镇要组织人员,对本地的水资源总量、水资源要求、水量平衡、城市节水、农业节水及水资源保护等进行逐项调查,开展一系列前期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分析研究,为全面开展建水县水问题研究、水系统规划和水科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在调查研究的
基础上,抓紧完成城镇供水水源规划、水质监测规划和水资源综合规划等规划工作。

通过科学规划,统筹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力争在水资源配置上的创新和突破。

通过科学规划,整合原有水资源管理中城乡分割、部门分割、行业分割的状况,充分履行水行政主管部门职能,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

分质供水,优化配置。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加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供水面临着量的增加和质的提高两方面的需求:城市居民:城市居民希望能像世界上的的国家那样打开水龙头就直接饮用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农村居民希望告别井水、塘水、河水,能像城里人那样喝上安全放心的自来水,而目前全县的工业用水、大农业灌溉用水及其他杂用水均用的是同一管网、同一渠道来的库水,不仅造成以水库为水源的Ⅰ、Ⅱ类水源的严重短缺和浪费,而且也很难实现打开水龙头直接饮水的意愿。

因此,要有长远规划和打算,从现在起,必须着手城市分质供水的研究、规划,有计划地分步实施城市供水区生活用水与工业用水及杂用水管网分离的分类供水方案,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达到狠抓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工作建立有效控制的水环境生态保护体系的目的。

加强协调,协同保护。

在强调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础上,要通过主动协调来实现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的目标。

水利、计划、财政、环保、规划、建设、林业、卫生等部门要共同参与,研究包括水源保护、河网整治、污水处理、管网改造、垃圾处理、退耕还林等内容的水环境治理与水资源保护的目标、政策与措施,统一组织、协调、指导和实施水资源保护与水环境治理的重大项目。

科学布局,强化监测。

一是抓紧编制完成全县水功能区划,核定各水域纳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总量标准,建立水功能区域制度和排污总量管理制度,运用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提高水域的纳污和自净能力,加强入河排污口和纳污总量的控制与监督管理。

二是完善全县水质监测规划,在原有16个水质监测断面基础上按需增加,以完善水质监测站网布局,并加大投入配置仪器主设备,建设实验室和遥测统统,提高监测的信息化程度和监测能力,对功能区的水质实施有效监测,使之全面掌握各区域流域的不同时期水质情况,及时编制水资源公报,为水资源的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控制源头,实施保洁。

一是从源头抓起,切实加强库区的森林保护和水资源保护,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保护植被,退耕还林,涵养水源,净化水体,改善、恢复与建设洁净的水域生态环境。

二是在实施河道整治的同时,全面推行城乡河道保洁制度,坚持整治与管理并重,治标与治本结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保洁、管理和监督机制,从而有力地遏制和缩小河道水污染现象。

调整结构,促进节水。

一是在城镇鼓励发展水资源节约型的高新技术,最大限度地禁止耗水型、污染大的项目;二是加强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严格把关,进一步加大取水许可管理力度,对于直接从江河、水库取水并需申请取水许可证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全面推行水资源论证;三是围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坚持把农业节水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实施“水库保安”、渠系配套工程建设,积极推行管灌、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新技术,切实落实节水措施,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调整水价,促进节水价格杠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调控供需手段,无论是开源还是节流都与水价密切相关。

目前,全县的水价普遍低于全国同类地区的水价,所以要通过合理调整水价强化人们的节水意识,达到节水目的。

在水价调整过程中,要鼓励节约用水,实行“分类定价、定量供水、超额加价、阶梯水价”的管理办法,对生活用水执行成本水价,微利运行,对生产用水和其他用水则完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

推进依法治水,建立水法制保障体系;着力普法,营造氛围。

要做好《水法》宣传,着力普法教育。

水法宣传要坚持“有新意、讲效益”的宣传宗旨,做到突击性宣传和经常性宣传相结合,流动宣传和固定宣传相结合,向干部宣传和向群众宣
传相结合,从而达到进一步强化全社会的不忧患意识和水法制意识,营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

严格执法,加大力度。

一是围绕水利工程初始值运行和完好,加大巡查力度,打击各种违法行为;二是围绕强化水资源管理和实施取水许可,加大对擅自取水、凿井、污染水资源、拖欠拒交水资源费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有效地保障水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三是围绕生态环境建设,加大水土保持的监督管理力度;四是围绕违法占用水域现象,加大专项整治力度,有效地遏制各种违法占用水域势头。

提高素质,规范队伍。

一是按照执法机构设置的要求,在全县建立起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与水政监察检查任务相适应的水政监察机构;二是不断改善执法装备,使之基本适应自身开展工作的需要,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建立水政监察员各项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水政监察员的素质和执法水平,更好地规范队伍的执法形象,保障依法治水的有效实施。

责任编辑:张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