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 文学概论考试重点

高二 文学概论考试重点

1、艺术产生: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

具有生产的一般性质。

但决定艺术生产的本质的,并不是其物质生产性质,而是他的精神生产性质。

马克思对艺术生产有两方面含义的阐述:是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

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生产方式。

2、寓教于乐:即诗应带给人乐趣和益处,也应对读者有所劝谕、有所帮助。

3、文学语言:文学语言是经过作家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

4、文学风格:是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作家创作个性,创作个性是作家的气质、人格、人生观、审美趣味、艺术才华、语言敏感等个体素质在艺术表现中形成的独特性。

5、诗可以观:诗歌可以反映社会的的盛衰、民风的好坏。

6、创作冲动:指一种迫使作家进入具体创作过程的愿望和心理。

7、二度创作:是指阅读者在阅读作品过程中在心里层面展开的再创造活动。

8、文学消费:是指购买并阅读文学作品以满足精神需求的社会过程。

9、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10、文学批评:也叫文学评论,是指对具体文学现象的分析、阐释、评价。

换而言之,文学批评就是在鉴赏的基础上产生的带有评论性质的活动。

11、文学经典:是指在文学史上具有独创性,蕴含社会与历史意义,凝聚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典范作品。

12、潜在的文学作品:未经阅读者的文学作品作为“物”客观存在,仅具有潜在的审美意义,未被阅读之前,它的价值还处在睡眠状态,只有经过阅读、欣赏,潜在的文学作品的意义才被唤醒,成为活的文学作品。

13、文学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状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14、艺术直觉:是指创作主体在瞬间直接把握客体审美意蕴的思维方式或能力。

15、艺术变形:是作家有意将描写对象用于不同于生活常态的变异形式表现出来,以达到某种艺术效果的过程。

1、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什么特点?答:间接性:又称为非直观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阅读符号而间接的在内心唤起形象画面的特性:精神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语言符号而传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特性。

韵律性:是指作家艺术性的运用语言使之具有韵律美和节奏美的特性。

2、艺术直觉和科学直觉有哪些差异?答:第一,科学直觉主要把握事物内在的特质或规律,艺术直觉则把握事物蕴含的审美价值;第二,科学直觉排斥个人偏见,艺术直觉则带有明显的个人主观性;第三,科学直觉较少带有感情色彩,艺术直觉则带有强烈的情感性;3、简述文学经典的特性?答:在文学史上具有独创性,蕴含社会和历史的意义,凝聚着很高的审美价值,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典范作品,是文学创作的借鉴对象,也是文学批评的重要参考标准,具有独创性甚至里程碑的意义,4、简述文学思潮的特点?答案:首先,文学思潮具有弥漫性,一种新的文学思潮的产生就会向其他国家或地区扩散。

其次,文学思潮还具有兼容性,越到当代,各种思潮越呈现出多样化同时交叉化的趋向。

5、为什么说审美功能是文学最基本的功能?答:文学的审美功能是指具有沟通文学活动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美感和情感需求,使人获得精神对现实的超脱、实现审美理想,推动促进个性和才能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功能。

文学的审美功能是由文学的审美本性决定的,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文学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的审美需求而存在和发展的,因此,从根本意义上讲,审美功能是文学最基本的功能。

6、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有什么不同?答:(一)表达目的不同,日常语言主要用于个体与外在世界的交往,文学语言的直接目的是构筑虚拟艺术世界;(二)服从的真是标准不同,日常语言一般要服从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的的真实性,有正误之分,文学语言则服从于艺术世界的虚拟性,所以作家在进行创作过程中可以根据内心真是感受和体验进行虚构;(三)语言意义生成的方式不同,日常语言往往以意义的表达和接受的流畅为基础,基本要求是准确鲜明它遵循语义逻辑生成,文学语言的意义的生成方式多是间接的,需要读者从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中领悟。

7、简述文学批判的步骤。

答:反复阅读文本,获得艺术发现选取批评切如点,提炼核心观点条理化布局及文字表达8、简述电子媒介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影响?答:一是广播文学、电视文学特别是网络文学的兴起和发展,改变着传统上以纸质印刷媒介为主要载体的文学存在形式,使文学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变得丰富多样。

二是文学与其他艺术载体的互动进一步增强,使之以新的文学形态或文艺样式传播,产生了新的接受效果。

三是文学社会功能逐渐向休闲娱乐方面偏移,四是伴随广播电影电视日渐成为当代主导媒体,以这些媒体为依托的艺术样式也在当代艺术生产与消费的总体格局中越来越占据主导性位置,而文学在艺术活动以及社会文化总体结构中的位置相对边缘化了。

9、同日常语言相比,文学语言有哪些特点?答:(一)塑造生动的生命形式文学语言也是一种生命形式,存在于文学艺术中,文学语言是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每一字句都如天造地设般自然贴切。

(二)表意的含蓄性和丰富性文学语言的表达追求含蓄性,10、文学形象有哪些特征?答:第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第二,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第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第四,个别与一般的统一,11、什么是二度创作,它在文学活动中有何种意义?答:二度创作是指阅读者在阅读作品过程中在心里层面展开的再创造活动。

作用:开放性与持续性的文学接受活动二度创造的历史继承与发展12、文学批评的主题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答:第一,审美感受能力第二,理性分析能力第三,文学史眼光第四,社会关怀意识1、“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符合众望”这是贺拉斯的名言。

2、文学作品的意蕴层有三个主要层次:审美情韵层;历史内容层;哲学韵味层。

3、根据想想内容,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再现性想象,创造想想象。

4、“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5、从根本意义上讲,审美功能是文学最基本的功能。

6、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有:艺术综合,艺术简化,艺术变形,等三种方式。

7、在欧洲,“世界文学”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歌德。

8、上个世纪初,中国兴起了“小说革命”,其首倡者是梁启超。

9、按照“三分法”,文学可以分为叙事文学,抒情文学,戏剧文学。

10、人类历史上的文学传播媒介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口语媒介阶段,文字书写阶段,印刷媒介阶段,电子媒介阶段。

11、游戏说认为艺术发生于人类游戏活动,最早从理论上阐述游戏说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

12、从批评方法上来说,英美的“新批评学派”所采用的是语言批评的方法。

13、“想象,这是一种素质,没有它,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思想的人,有理性的生物,甚至不能算一个人。

”这是法国哲学家狄德罗对想象的看法。

14、马克思主义文学为文学批评提供的基本原则:一是美学的,二是历史的原则。

15、文学作品的价值是由作者与读者共同赋予的。

16、“隔”与“不隔”之论的提出者是王国维。

17、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18、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具有:认识性,倾向性,实践性。

19、创作动因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内驱力,包括创作动机与创作冲动。

20、文学的功能很多,基本的有:认识,教育,审美,娱乐。

21、在美学史上,首先提出“美的规律”问题的是被称为德国“新文学之父”的莱辛。

22、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践性。

23、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诗歌具有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24、近代提出小说“熏,浸,刺,提”论的文论家是梁启超。

25、文学作品的三个层次是文学语言层、文学形象层、文学意蕴层。

26、最早提出“意境”概念的是《诗格》的作者王昌龄。

27、泰纳提出的决定文学创作和发展的“三因素”是指种族、环境、时代。

28、黑格尔把根据理念在其感性的辩证运动过程中把文学分为象征性、想象性、浪漫型。

29、消费者为炫耀身份和地位而进行的文学消费被匈牙利学者豪泽尔称为夸张性消费。

30、首次将“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概念并提的是德国文论家康德。

31、恩格斯提出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是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相统一的原则。

32、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33、认为文学与抽象的书本知识和理性观念无关,需要一种“别材”和“别趣”的理论家是严羽。

34、文学象征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暗示性、哲理性、多义性和荒诞性。

35、小说的基本特征有叙事性、故事性、虚构中的现实和问题的杂糅性。

36、提出文学艺术是调和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游戏冲动的是席勒。

37、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具有平面化、断裂感、零散态和复制性等突出特征。

38、媒体和出资人为了某种经济上的策划用审美因素打扮现实,而并不关心真正的文化精神和审美价值,这一审美状况被德国美学家韦尔施称为浅表审美化。

39、文学活动的四要素是指作者、读者、作品、生活。

1、谈谈文学的性质?文学的性质是指文学本身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科的内在特性。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的艺术创作,具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践性。

(一)文学的认识性,是指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

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

(二)文学的倾向性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

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体现,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

(三)文学的实践性就是指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能动作于社会实践的特性。

文学的实践性经常体现为对政治实践的直接影响,文学对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深刻影响,文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人的精神和观念间接实现的。

2、实述文学消费的两重性及当代文学消费的新特点?文学消费的两重性:当代文学消费具有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的两重性。

一方面,文学产品作为精神产品,能够使消费者受到精神感染的教育。

另一方面,文学作品具有一般物质产品的特点,需要通过购买或其他方式拥有才能实现消费。

这里的其他方式包括政府免费发放或社会赠予等。

当代文学消费的新特点:(1)文学消费对文学生产的反作用越来越大(2)文学消费的快餐化趋向明显(3)文学消费出现“夸示性消费。

”对当代文学消费的这些新特点,要加强研究,既要想方设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又要积极引导文学消费趋向,提倡健康的文学消费。

3、举例说明意境的特征?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

情景交融(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虚实相生(叶绍翁《游园不值》)韵味无穷(《》)总之,意境具有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和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