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植物生化制药 第五章 核酸类药物 课件幻灯片课件

最新植物生化制药 第五章 核酸类药物 课件幻灯片课件


(1)核酸样品用硫酸消化,将有机磷转化成无机磷; (2)制定定磷标准曲线; (3)测定回收率和样品总磷量。
(NH4)MoO4+H2SO4
H2MoO4+(NH4) 2SO4
H3PO4+12H2MoO4
H3P(Mo3O10) 4
2. 定糖法
Vit • C
H3P(Mo3O10) 4+12H2O Mo2O3 • MoO3(钼蓝)
实例
醇脱氢酶 己糖激酶 胰蛋白酶 丙酮脱羧酶 顺丁烯二酸异构酶 丙酮羧化酶
三、酶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1. 消化酶类 2. 抗炎、黏痰溶解酶 3. 与纤维蛋白溶解作用有关的酶类 4. 抗肿瘤的酶类 5. 其它生理活性酶 6. 复合酶
表6-2 酶类药物一览表
第二节 酶类药物的一般制备方法
酶制备过程的特点: 一是某种酶在生物体内含量甚少,且有分布部位特异性。 二是酶可以通过测定其活力加以跟踪。 酶制备一般包括四个步骤:酶的原材料的选择与处理;酶的 提取;酶的纯化;酶活力的测定和纯度检测。
一、酶的原材料选择与预处理
(一)原材料的选择
(1)了解目的酶在生物材料中的分布特点,选择适宜的 生物材料。
(2)考虑生物在不同发育阶段及营养状况时,酶含量的 差别及杂质干扰的情况。
(3)原料来源是否丰富,原料易得,原料产地较近。 (4)提取步骤是否简便易行。 用植物组织作原料,要择时采集并就地去除不用部分, 将有用部分保鲜处理。
RNA中的戊核糖可在盐酸的水解作用下游离出来,进一步形成糠醛,然 后与地衣酚反应,反应物程鲜绿色,在670nm有最大吸收峰。
二、DNA的制备
1. 材料的选择与处理 2. 2. 提取与纯化 3. 3. 含量测定 4. (1)定磷法 同RNA 5. (2)定糖法 6. 又称二苯胺法,在酸性溶液中,将DNA与二苯胺共
NaOH,717树脂 流出液
pH6.5-7
[ 去阳离子 ] 732树脂
pH6→1→2
滤液
[ 去杂质 ] 蒸馏水、硅藻土
洗脱液(含ATP) [ 除热源、沉淀 ]
硅藻土、乙醇
ATP沉淀
[ 干燥 ] 乙醇,乙醚
减压
ATP成品
ATP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在生物体内,ATP广泛参与各种生化过程,除参与核 酸形成外,主要起着供应能量和磷酸基团的作用。
ATP除了作为危重病人抢救的辅助药物外,还可对慢 性肝炎、肝硬化、肾炎、心肌炎、冠状动脉硬化、进行性 肌肉萎缩、再生障碍性贫血、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中心性 血管痉挛性视网膜脉络膜炎、风性关节炎、耳聋、耳鸣 等有一定疗效。
第五章 酶类药物
第一节 概述
一、酶类药物发展简史
酶类药物是直接用各种剂型的酶以改变体内酶活力,或 改变体内某性质生物活性物质和代谢产物的数量等,从而达 到治疗某些疾病的目的。
1926年,Sumner将尿素酶结晶是药用酶工业化的起点。
1952年,Innerfield首次将结晶的胰蛋白酶用于治疗血栓性 静脉炎,真正揭开了酶在医疗应用的序幕。
20世纪60年代后期,逐渐发展到从微生物发酵液中获得大量 的酶。
70年代后,开始利用人的某些组织细胞培养技术和基因工程 手段来获取有关的酶,使酶类药物的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
3. 表面活性剂法
三、酶的纯化
不同的酶,因性质不同,其纯化工艺可能有很大不同。 评价一个纯化工艺好坏,主要看两个指标:酶比活和总活
力回收率。
(一)杂质的除去
1. 调pH和加热沉淀法(核糖核酸酶,溶菌酶的提取) 2. 蛋白质表面变性法(CAT用氯仿提取) 3. 选择性变性法(细胞色素C可用三氯醋酸提取) 4. 降解或沉淀核苷酸法 5. 利用结合底物保护法除去杂蛋白(D-甲基苯甲酸为D-氨
光合磷酸化法制备ATP的工艺流程
5′-AMP
[ 溶解,混合 ]
Na2HPO4,Tris,PMS 混合液
肌激酶,ATP(引子)
[ 光合 ] 叶绿体 pH3,1-1.5h
[ 沉淀 ]
三氯乙酸
反应液
上清液
10℃以下
[ 提取 ] 乙醇
ATP粗制品
10℃ 4-5h
[ 洗脱 ] NaCl溶液
pH3.8
吸附物
[ 吸附 ]
单纯蛋白质(单体酶)
酶 复合蛋白质
酶蛋白
辅酶或辅基(非蛋白部分)
金属 金属有机物 有机物分子
2. 酶的分类
表6-1 酶的国际分类
分类
名称
1 氧化还原酶 2 转移酶 3 水解酶 4 裂合酶 5 异构酶 6 连接酶或合成酶
催化反应的类型
电子转移 转移功能基团 水解反应 键的断裂 分子内基团的转移 键形成与水解偶联
(二)原材料的预处理
1. 机械法 2.反复冻融法 3. 超声波法 4. 酶解法 5. 丙酮粉法
二、酶的提取
1. 水溶液法 常用稀盐溶液或缓冲液提取,经过预处
理的原料,包括组织糜,匀浆,细胞颗粒,丙酮粉都 可用水溶液抽提。
水溶液的pH选择对抽提具有影响,应考虑的因素有: ① 酶的稳定性
② 酶的溶解性
对酶类药物的要求
1. 药用酶应在生理环境(pH中性)下具有最高活力和稳定性。 2. 对其作用的底物具有较高的亲和力。 3. 在血清中半衰期较长。 4. 要求纯度高,特别是对注射用的酶类药物纯度要求更高。 5. 酶应免疫源性较低或无免疫源性。
二、酶的分子组成及分类
1. 酶分子的组成
①单体酶 ②寡聚酶 ③多酶复合体
植物生化制药 第五章 核酸类 药物 课件
第一节 概述
核酸是以核苷酸为基本组成单位的生物大 分子,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
(二)提取与纯化
1. 提取 (1)乙醇沉淀法 (2)去污剂处理法 (3)酚法
2. 纯化 (1)密度梯度离心法 (2)柱色谱法 (3)凝胶电泳法
(三)含量测定
1. 定磷法
③ 酶与其他物质结合的性质
选择pH的总原则是,在酶稳定的pH范围内,选择偏离 等电点的适当的pH。
2. 有机溶剂法 某些结合酶,由于和脂质结合牢固,
需用有机溶剂除去脂质,且不能使酶变性。常用有机 溶剂是丁醇。
丁醇性质:亲脂性强、兼具亲水性、在脂与水分子间 能起表面活性剂的桥梁作用。
丁醇提取方法:均相法和两相法
热,形成蓝色化合物,该化合物在595nm有最大吸收。 当DNA浓度在20-200ug/mL时,光吸收度与DNA浓度 呈正比。
三、核苷酸、核苷及碱基的制备
(一)制备方法 1. 直接提取法 2. 水解法 (1)酶水解法 (2)碱水解法 (3)酸水解法 3. 化学合成法 4. 酶合成法 5. 微生物发酵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