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中共十九大)于2017年10月18日上午9:00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至10月24日上午闭幕。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 中共十九大会议开幕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最接近图中的A. 甲处B. 乙处C. 丙处D. 丁处2. 会议期间,北京A. 正午太阳高度渐增B. 白昼时间变长C. 自转速度渐快D. 日落时间提前【答案】1. B 2. D【解析】...............2. 据题干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10月18日举行,太阳直射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因此北京正午太阳高度渐减,A错误;白昼时间变短,日出推迟日落时间提前,B错误,D正确;地球公转速度渐快,C错误。
故选D。
2017年9月27日,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附近的波波卡特佩特火山剧烈喷发。
火山喷发产生了大量的火山灰与岩浆。
读“墨西哥波波卡特佩特火山喷发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3. 火山喷发的岩浆来白地球内部的A. 地壳B. 岩石圈C. 地幔D. 地核4. 大量火山灰漂浮在大气中,可能导致A. 周边大部分地区温度升高B.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强C.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D.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弱【答案】3. C 4. C【解析】3. 一般认为软流层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软流层位于地幔。
故选C。
4. 大量火山灰漂浮在大气中,削弱太阳辐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周边大部分地区温带降低,ABD错误;大气逆辐射会增强,即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C正确。
故选C。
2017年2月20-22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
下图是我国四个城市此次寒潮过程中降温、降水的统计数据。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5. 此次寒潮A. 发源于西北太平洋B. 南方地区降水量大于西北C. 由东南向西北移动D. 可缓解北方地区土壤墒情6. 寒潮过境后A. 新疆地区季节性积雪融水增加B. 呼和浩特气温下降,气压升高C. 重庆受山地阻挡,农业受灾面积小D. 广州市路面冰封,清理积雪【答案】5. D 6. 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要求学生熟悉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和自然灾害的危害。
5. 此次寒潮发源于亚欧大陆内部,A错;图中显示南方地区降水量小于西北,B错;由西北向东南移动,C错;降水可缓解北方地区土壤墒情,D对。
6. 寒潮过境后,气温降低,新疆地区季节性积雪融水减少,A错;呼和浩特气温下降,气压上升,B对;重庆降温幅度比较大,农业受灾大,C错;广州市气温高,路面没有冰封,,D错。
全球气候变化给世界各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它要求人类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应对这种变化。
读“丹麦位置示意图(图甲)”和“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乙)”,完成下列各题。
7. 近百年来,丹麦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是①气温升高②气温降低③降水变少④降水变多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8. 对照图乙,丹麦气温的变化与下列因素有关的是A. ①增强B. ②增强C. ③减弱D. ④减弱【答案】7. B 8. B【解析】7. 随着全球变暖,气温升高,全球降水量发生显著变化,其中热带、寒带增加,亚热带减少,因此丹麦降水增多,①④正确。
故选B。
8. 据图乙箭头特点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大气逆辐射③为大气削弱作用④为地面辐射。
全球变暖大气逆辐射增强。
故选B。
下图中的桃花河位于我国鄱阳湖平原地区桌村,村民为了灌溉之便,开挖了两条水渠,并在河中修筑两条低矮的水坝(低于河水水面)。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 上图中水渠利用率较高的时间可能是A. 1-2月B. 4-5月C. 7-8月D. 10-11月10. 水坝建成后可以①增加水渠流量②提高水渠入口处水位③增加水坝上游流速④增加水坝下游河道淤积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答案】9. C 10. A【解析】9. 鄱阳湖平原夏秋季节有伏旱现象,气温高,蒸发量大,且此时农作物播种面积大,需水量大,因此图中水渠利用率较高的时间在78月份的夏季。
故选C。
10. 据图可知,水坝建成后,减少水坝下游方向的流量,降低水坝上游方向的流速,提高水渠入口处水位,增加水渠流量,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故选A。
下图中L为海岸线,P、Q为洋流。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1. 若经过甲地的经线约为70°,则下列有关洋流P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使大陆沿岸热带荒漠向北延伸B. 导致近海岸洋面雾日增多C. 离岸风导致底层海水上升,形成著名渔场D. 几乎每年都可能出现厄尔尼诺现象12. 若经过乙地的经线约为120°,则下列有关洋流Q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活跃了海陆间的水循环B. 减小了海洋污染的范围C. 可能为西澳大利亚寒流D. 沿岸受其影响终年高温多雨【答案】11. D 12. A【解析】试题分析:11. 联系洋流的实际分布,在经度70°和纬度30°附近,且位于西岸的洋流,只能是秘鲁寒流,甲的位置为西经70°、南纬30°。
秘鲁寒流经过的南美洲西海岸,降温减湿,使大陆沿岸热带荒漠向北延伸;因近地面水汽含量大,温度低,导致近海岸洋面雾日增多;受离岸流的影响,冷海水上泛,形成著名渔场;而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几率较低。
故选D。
12. 乙地的经线约为120°,纬度为30°,且位于大陆东岸,所以判断该洋流为暖流。
暖流对沿岸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降水增多,活跃了海陆间的水循环;而洋流会把污染物带到其它海域,扩大污染范围;可能为东澳大利亚暖流;沿岸受其影响,增温增湿,不一定会出现终年高温多雨。
故选A。
考点:洋流分布及影响蛇形丘是一种冰水堆积地貌。
隆起如堤,弯曲如蛇,脊部平缓,两坡陡峭。
其延伸的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大陆冰川是在两极地区发育的冰川)。
读“蛇形丘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3. 图中冰川地貌最可能发育在A. 中国B. 巴西C. 加拿大D. 澳大利亚14. 形成蛇形丘的堆积物主要来自A. 湖泊B. 冰面河C. 塌陷沉积D. 冰下河道15. 蛇形丘接受堆积的季节主要是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答案】13. C 14. D 15. B【解析】13. 由材料可知,蛇形丘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因此该地主要为纬度较高、温度较低的陆地区域,加拿大,纬度较高,存在有大陆冰川,C正确;中国和巴西、澳大利亚纬度相对较低,不存在大陆冰川,ABD错误。
故答案选C项。
14. 在冰川消融期间,冰融水很多,沿着冰裂隙渗入冰下,在冰川底部流动,形成冰下隧道。
在隧道中的冰融水流受到上游强大的静水压力,挟带着许多冰碛物不断搬运、堆积,并可逆坡运行,直至冰水堆积物堵塞隧道。
当冰体全部融化后,这种隧道堆积出露地表,成为蛇形丘。
蛇形丘的堆积物主要来自冰下河道,故答案选D项。
15. 受冰水补给的湖泊沉积,因夏季冰水流量大,带入湖泊的物质以沙为主,堆积量较大;冬季冰川停止消融,冰水断流,湖泊沉积主要为粘土和有机物,堆积量较小,故答案选B项。
下图为某山地自然带及积雪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6. 该山地最有可能位于A. 欧洲西部B. 东非高原C. 拉丁美洲D. 澳大利亚17. 图中自然森林是A. 常绿硬叶林B. 常绿阔叶林C. 落叶阔叶林D. 针叶林18. ①-④四地中积雪厚度最大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答案】16. A 17. D 18. B【解析】16. 雪线是终年积雪的最低海拔高度。
读图,图中雪线的海拔高度约2200-2300米,即山麓地带平原地区气温约13°C,该山地应位于温带地区,最有可能是欧洲,A对。
东非高原、拉丁美洲、澳大利亚主要位于热带地区,雪线海拔高度约5000米,BCD均错。
故选A。
17. 结合前面分析,图示为欧洲地区,山麓地带是落叶阔叶林或常绿硬叶林,图中自然森林分布在高山区,是针叶林,D对,AC错。
欧洲没有常绿阔叶林分布,B错。
故选D。
18. 积雪厚度与降雪量、地形坡度有密切关系。
图示地区降雪量没有明显差异,根据等高线疏密分析①一④四地中,②地等高线最稀疏,说明坡度最小,应是积雪厚度最大,B对。
其它三地等高线较密集,说明坡度陡,积雪较薄,ACD错。
故选B。
社会总抚养比=(O~14岁人口数+ 65岁以上人口数)/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
201 6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
右图为我国青少年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变化预测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9. 上图示时期,我国社会总抚养比最大的时期是A. 2015年B. 2025年C. 2045年D. 2055年20.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在此后的20年内我国A. 青少年抚养比上升,教育资源不足B. 老年抚养比持续上升,养老负担加重C. 总抚养比先降后升,利于经济发展D. 总抚养比持续上升,社会负担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