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旅游与旅游业

第一章 旅游与旅游业


旅游地,通过某种形式的联合共同构成功能 复杂、服务多样、组织影响较大的旅游地群, 最终发展成为旅游者出行的终点地区,称为 旅游目的地(destination) 。
• 目的地一般以城市或相对独立的大规模景区 形式出现。
吸引物、旅游地与目的地
• 吸引物、旅游地、旅游目的地这一组概念具有密切联系,且具有一定 的层级关系,即吸引物构成了旅游地、旅游地构成了目的地。
层出不穷的旅游产品以树状图的形式加以表现。
旅游产品树
• 树干代表旅游产品总体 • 树根是形成旅游产品的三大要素,包括吸引物、设施和 服务等 • 五个主枝代表旅游产品的五大类型:观光益智旅游产品、 休闲娱乐度假旅游产品、商务会展节事旅游产品、专项 (主题)旅游产品和特殊兴趣旅游产品 • 在五个主枝之上长出的细枝代表各种具体的旅游产品 • 树木的不断生长代表了旅游产品的不断动态变化,当一 个新的旅游产品出现时,可以很容易地在产品树上找到 它的位置 。
(三)旅游的特征 • 异地性
• 暂时性
• 移动性
二、旅游系统 • 基于系统理论的方法,利珀(Leiper) 提出了“基本整体旅游系统”(Basic whole tourism system)的概念。旅 游必须包含5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和作用的核心基本要素。
基本整体旅游系统中的五个要素
要素 旅游者 旅游客源地 描述 人的要素:旅游行程中的人 地理要素:旅游行程开始并通常结束的地方
(3)动机分类: • 德国学者葛里克斯曼1935年就已对旅
游动机分类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心理
动机、精神动机、身体动机和经济动
机等四类旅游动机。
• 日本学者田中喜一对葛里克斯曼四类旅 游动机进行了进一步细分, • 在心理动机之下分出了思乡、交游、信 仰等动机; • 在精神动机下面,提出知识动机、欢乐 动机、见闻动机; • 在身体动机方面,提出治疗动机、休养 动机、运动动机; • 在经济动机下面,提出购物动机和商务 动机。
旅 游 产 品 树 ( 据 吴 必 虎 、 俞 曦 , ) 2009
基于资源的观光益智旅游
概念
• 观光益智旅游指以参观、欣赏自然景观和民俗 风情为主要目的和游览内容的旅游消费活动, 同时强调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对人们所起到的
户外教育作用。
构成
• 自然观光益智旅游 :名山大川、峡谷湖泊、 喷泉瀑布、森林草原、海滨海岛 • 人文观光益智旅游 :文化遗产旅游、城市旅 游 (城市风貌观光、园林观光、博物馆旅游、 欣赏各种表演艺术、观看城市夜景等)
动。(李天元,《旅游学概论》 ,2009)
• 旅游是个人利用其自由时间并以寻求
愉悦为目的而在异地获得的一种短暂
的休闲体验。(谢彦君,2011)
• 关于旅游的共识: • (1)旅游是人们离开定居地,去异地访问的活动; • (2)有别于移民性永久居留,旅游是前往旅游目 的地做短暂停留; • (3)人们去异地进行短暂停留的目的不是出于事 业性,是为了娱乐、休闲等目的。
Kotler,2003:407
旅游产品
• 旅游产品(tourism products)是一 个综合概念,它是人们进行旅游活动所 需的多种吸引物、设施和服务的组合。
旅游产品的特征
• 综合性
• 无形性
• 不可贮存性
• 不可替代性
旅游产品分类
• 旅游产品树
• 各类旅游产品的概念及特征
旅游产品分类
• 观光益智旅游产品 • 休闲娱乐度假旅游产品
界定
• 与常规旅游产品相对应的其他旅游形式通称为专
项旅游(主题旅游)和特殊兴趣旅游产品
(special interest tourism),这些旅游产品具有
明显的个性化和非程序化特征,参与人数较少,
主要针对具有特殊兴趣的中众和小众市场开展。
构成
教育旅游
专项 旅游 特殊 旅游 工业旅游 生态旅游
一般教育旅游、成人学艺旅行、中小 学教育旅游和大学生旅游 工业遗产旅游和工业观光旅游 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和森林公园
自然型 历史型 吸引物(旅游产品核心) 商业型
设施 旅游地 服务
旅游目的地
吸 引 物 、 旅 游 地 与 目 的 地
城市型目的地
景区型目的地
第四节 旅游业及其产品
一、旅游业 (一)旅游业体系
• 旅游业的主要内容 负责目的地旅游公共事务的政府部门、旅游接待、 交通、吸引物、业务组织等部门 • 旅游支持行业 餐饮、娱乐、信息服务、金融、保险、房地产等
一、旅游业 (二)旅游业层次
按照与旅游活动的关联程度,可以将旅游 业划分为三个层次: • 旅游特征产业
• 旅游相关产业
• 其他产业
(三)旅游业供应链
从供应链的角度,可以将旅游业分为:
• 旅游供应商
• 旅游经营商 • 旅游代理商
旅游供应商
• 指旅游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者,主要包括航空、水 路、公路和铁路等交通运输部门、酒店或其他形 式的住宿接待部门,以及为吸引游客而提供的多 种吸引物如遗产地、主题公园或度假区等。
旅游与酒店服务管理
课程内容
旅游
旅游与旅游系统 旅游者 旅游吸引物与目的地 旅游业及其产品
服务管理
服务概述 顾客研究 服务竞争战略 服务的传递 组织形象和可持续发展
服务管理系统
服务概述
服务的特性、服务的分类
服务的选择和评价、服务的期望
顾客研究
服务竞争战略 服务的传递 组织形象和可 持续发展
与感知
服务战略、服务流程、服务组织
社区设施
交通设施与服务 出行系统 旅行商 信息供给 营销系统
旅 游 系 统 ( 据 吴 必 虎 , 1998 , 有 修 改 )
自然生态型
吸引物 目的地系统 (供给系统) 历史文化型 商业游憩型 节事活动型 接待设施 设施 服务 娱乐设施 购物设施
第二节 旅游者
一、旅游者动机理论
1.与旅游动机相关的几个范畴间的关系
科考旅游
探险旅游
• 会展与旅游的关系如何?
• 旅游活动的六要素: 吃、住、行、游、娱、购 • 参会参展人员的活动 • 旅游业的经营范围
功能
• 吸引物能够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 要; • 吸引物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和基础,能为当地带来直接 和间接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 ★旅游吸引物的核心功能就是吸引 旅游者前来旅游地访问游览、休闲 度假或商务会展。
二、旅游目的地
概念
• 旅游吸引物基础上建设起来的单个旅游地, 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大型旅游地域;或者多个
• 美国学者麦金托什(McIntosh)等
也把旅游动机划分为四类,即身体
动机、文化动机、交际动机和声望
动机。
普洛格的游客心理类型模式
• 自向型(谨慎,多忧虑;好安逸,活动量小,喜 欢熟悉) • 类自向型 • 中间型(综合型心理,特征不鲜明) • 类异向型 • 异向型(开朗,兴趣广泛;爱冒险,不愿附和主 流,喜欢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
心理失衡、旅游需要、旅游动机、旅游行 为
2.旅游需要(tourist need)即人对参与
旅游活动的需要,它是一种综合性的
需要。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 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旅游需要,旅 游需要差异大。
3.旅游动机(tourist motivation)
(1)定义 旅游动机是指能引起、维持
旅游经营商
• 批量购进各种旅游产品和服务,并将其“打包”
成整体旅游产品。 旅游代理商 • 主要为广大旅游者提供方便的销售网络。
二、旅游产品
产品的概念
• 产品是指任何可以供给某个市场以满足其 欲求或需要的事物。可在市场上销售的产 品包括有形物品、服务、体验、节事、人
物、地方、地产、组织、信息和创意。
• 商务会展节事旅游产品
• 专项(主题)旅游产品
• 特殊兴趣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树
• 旅游产品树(tourism product tree)同时考虑
旅游产品的基本要素,即吸引物、设施、服务, 以及它们按照不同的人类旅游活动功能需求表 现出不同程度的搭配,以及各地具备的资源条 件、区位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将错综复杂、
第三节 旅游吸引物与目的地
一、旅游吸引物
概念 • 旅游吸引物 (attractions) 是吸引旅游者前 往一个旅游目的地进行旅游活动的诱发因 素。
吸引物类型
• 按照资源属性分:自然型、历史型、商业型 • 按照吸引力范围分:国际、国内、区域、地方等 (由高到低) • 按照旅游资源的产权性质分:公共吸引物、商业 吸引物 • 按照旅游吸引物的空间边界分:封闭型、开放型
目的,离开惯常环境旅行到目的地并在那里连
续滞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旅游活动,包括商务
旅行、政务旅行、出席会议、会展节事等。
特点
• 商务旅游者往往是专业人士,旅程时间较短 但频次较多; • 目的地选择由工作需要或由他人决定,很大 程度上限于城镇;
• 旅行费用由公司而非旅游者本人支付。
专项旅游与特殊兴趣旅游
普洛格游客心理类型模式(据Plog,1973。有修改)
中间型
类自向型
类异向型
自向型
异向型
熟悉的 安全的
选择的目的地 旅行的距离
陌生的 危险的
近距
远程
二、旅游者行为的特征 1.消费攀高 2.道德感弱化 • 道德约束力减少 • 责任约束松弛
3.文化干涉 • 对目的地文化的蔑视,并张扬自身文化; • 以商业的态度对待当地文化中已经垂死的 因素。 4.物质摄取
个人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特定,但是动机并不是
需要的简单延续,而是需要、诱因、
情绪等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2)动机影响因素
• 外部环境因素:
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
• 个体特征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