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美食家,除明白味之外,还得讲究色香,更需异悟其“意境”。
中国为文化之邦,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每一名菜必有历史渊源,所谓‘一菜一典“,不论是来自民间百姓,还是来自乾隆皇帝。
作为食客的你不妨了解一二作为饭桌上的谈资。
龙井虾仁:一天,乾隆微服私访,在杭州茶农家喝到一杯龙井新茶,深感清香可口,趁人不备,暗抓了些茶叶离去。
后来在市内餐馆用膳,叫店伙计用此泡茶。
店伙计看到乾隆内着的龙袍外露一角,急忙告诉店主。
店主正值烹调虾仁,惊慌竟把店伙计手中的茶叶当作葱末撒到锅内。
想不到这道茶叶虾仁色泽雅丽,滋味独特,吃得乾隆点头称好。
此后,这道菜肴便成了杭州名菜而流传至令。
西湖醋鱼:相传古时有宁氏兄弟,满腹文章,隐居在西子湖畔以打鱼为生。
当地恶棍赵大官人见宁嫂姿色动人欲霸占,施计打死其夫。
宋弟为报兄仇向官府告状,结果落得一顿棒打。
宋嫂劝叔外逃,行前特意用糖、醋烧制了一条西湖里的鲲鱼为他钱行,勉励他“苦甜毋忘百姓辛酸之处”。
后来小叔得了功名,在一次宴会上介然吃到甜中带酸的特制鱼菜,终于找到了改名陷遁的嫂嫂。
于是,他就辞去了官职,重新过起捕鱼为生的渔家生活。
烹制“西湖醋鱼”一般选用西湖鲲鱼作原料,烹制前饿养两天,使其排净肠内杂物,除去泥土气。
烹制后鱼肉嫩美,带有蟹肉味。
宋嫂鱼羹:宋高宗禅位后,常来西湖玩赏。
一日,泊舟苏堤,偶起鲈鱼之思,即命制鱼羹品尝,果然味美,便赐银百文。
消息传开,缙绅豪贵纷纷下顾,宋嫂遂成巨富。
“宋嫂鱼羹”以鲜鲈鱼肉加火腿丝、笋丝、香菇丝、鲜嫩润滑,有“赛蟹羹”之说。
东坡肉:苏东坡喜食猪肉,元丰三年贬官黄州时,曾逗趣写下《猪肉诗》一首:“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元右四年,苏轼为杭州地方官时,筑堤建桥,疏通西湖。
百姓为了感谢这位太守,抬猪肉,挑火酒来慰劳。
苏轼叫家人把猪肉切成方块用他的烹调方法连酒一起烧制,分给民工。
民工吃后都感到此肉酥香味美,就把它称为:“东坡肉
叫化鸡
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个叫化子,沿途讨饭流落到常熟县的一个村庄。
一日,他偶然得来一只鸡,欲宰杀煮食,可既无炊具,又没调料。
他来到虞山脚下,将鸡杀死后去掉内脏,带毛涂上黄泥、柴草,把涂好的鸡置火中煨烤,待泥干鸡熟,剥去泥壳,鸡毛也随泥壳脱去,露出了的鸡肉。
约100多年以前,常熟县城西北虞山胜地的“山景园”菜馆根据这个传说,去粗取精,精工效法创制此鸡。
蟹粉狮子头
“蟹粉狮子头”是久负盛名的镇江、扬州地区传统名菜。
据传,此菜始于隋朝。
当年,隋炀帝杨广来到扬州,饱览了扬州的万松山、金钱墩、葵花岗等名景之后,心里非常高兴,回到住处,仍然余兴未消。
随即唤来御厨,让他们以扬州名景为题,做出几道菜来。
御厨们费尽心思,终于做出了“松鼠桂鱼”、“金钱虾饼”和“葵花斩肉”这三道菜。
杨广品尝后,十分高兴,于是赐宴群臣。
一时间淮扬佳肴,倾倒朝野。
到了唐代,一天,郇国公韦陟宴客,府中的名厨也做了扬州的这几道名菜。
当“葵花斩肉”这道菜端上来时,只见那用巨大的肉圆子做成的葵花心精美绝伦,有如雄狮之头。
宾客们乘机劝酒道:郇国公半生戎马,战功彪炳,应佩狮子帅印。
韦陟高兴地举杯一饮而尽,说:“为纪念今日盛会,葵花斩肉不如改为‘狮子头’。
”从此扬州狮子头就流传镇江、扬州地区,成为淮扬名菜。
佛跳墙
佛跳墙是一道非常有名的闽菜,相传源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两百年的历史。
此菜以十八种主料,十二种辅料制作而成。
其中原料有:鸡肉、鸭肉、鲍鱼、鸭掌、鱼翅、海参、干贝、鱼肚、水鱼肉、虾肉、枸杞、桂圆、香菇、笋尖、竹蛏等等。
调料有:蚝油、盐、冰塘、加
饭酒、姜、葱、老抽、油、上汤等。
三十多种原料分别加工调制后,分层装进绍兴酒中。
坛中有绍兴名酒与料调合,先以荷叶封口,而后加盖。
用质纯无烟的炭火(旺火)烧沸后再用微火煨五、六个小时而成。
据说此菜最初由当时福州官钱局一位官员的内眷所做。
这位官员设家宴请布政使周莲,菜上桌后香飘四溢,周莲品尝后赞不绝口,命家厨郑春发仿制。
郑春发十几岁就开始学艺,曾在京、杭、苏、粤从厨深造,手艺极高。
他请教了官员的内眷之后,回家对此菜进行了改造,原料多用海鲜,少用肉,并起名为“坛烧八宝”。
后来,郑春发集股开办三友斋菜馆,后又更名为聚春圆。
聚春圆主要承办官场宴席,根据一些美食家的建议,郑春发不断改进此菜的配料,并正式起名为“福寿全”,为聚春圆的第一菜。
许多美食家、文人墨客都慕名远道而来,品味此菜后,赞叹不已,席间有一秀才以诗助兴道:“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此菜便以“佛跳墙”之名而流传至今
宋嫂鱼羹
宋嫂鱼羹是杭州名菜,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由于它色泽金黄,鲜嫩滑润,味似蟹羹。
又名“赛蟹羹”。
根据宋人吴自牧的《梦粱录卷十三•铺席》记载,当年“杭城市肆各家有名者”,其中就有“钱塘门外宋五嫂鱼羹”,可见宋嫂鱼羹在南宋时期就已经成为杭州的一种名菜了。
又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卷七•乾淳事亲》记载,宋嫂鱼羹在杭州起始于南宋的淳熙年间。
南宋淳熙六年(1179)三月十五日,太上皇宋高宗赵构登御舟闲游西湖,来至钱塘门外,已时近中午。
太上皇的侍
从告诉他,这里有家菜馆的鱼羹味道很好,何不品尝、品尝?太上皇此时也稍有些饿的感觉,就命人下船去菜馆买鱼羹。
这家菜馆的主人宋五嫂,本是东京汴梁人士,曾在东京汴梁经营鱼羹菜馆。
在宋王朝南迁之时,出于对宋王朝的爱国感情,跟随南迁队伍来到临安(今杭州),在西湖边上经营这家卖鱼羹的小店,维持生计。
宋五嫂见豪华游艇的人来买鱼羹,估计是皇亲国戚之类,就亲自烹制了鱼羹,送到游艇之上。
快人快语的宋五嫂见了太上皇毫不畏惧,就对太上皇说:“小奴本是东京人氏,是随着御驾来到这里的。
”太上皇赵构闻听此言,不胜唏嘘,心想像她这样的草民,能够跟随他南迁临安,的确是大宋江山的希望。
想到这里就命人赏赐给宋五嫂“金钱十文,银钱一百文,绢十匹,仍令后苑供应泛索。
”从此,宋五嫂的鱼羹就被称作“宋嫂鱼羹”,更加声名远扬。
正如俞平伯先生在《略谈杭州北京的饮食》中所指出:“西湖鱼羹之美,口碑流传已千载矣。
”
麻婆豆腐
在清代光绪年间,成都万宝酱园一个姓温的掌柜,有一个满脸麻子的女儿,叫温巧巧。
她嫁给了马家碾一个油坊的陈掌柜。
10年后,她的丈夫在运油途中意外身亡。
丈夫死后,巧巧和小姑的生活成了问题。
运油工人和邻居每天都拿来米和菜接济她俩。
巧巧左右隔邻分别是豆腐铺和羊肉铺。
她把碎羊肉配上豆腐炖成羊肉豆腐,味道辛辣,街坊邻居尝后都认为好吃。
于是,两姑嫂把屋子改成食店,前铺后居,以羊肉豆腐作招牌菜招待顾客。
小食店价钱不贵,味道又好,生意很是兴旺。
巧巧寡居后没改嫁,一直靠经营羊肉豆腐维持生活。
她死后,人们为了纪念她,就把羊肉豆腐叫做“麻婆豆腐”,沿称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