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略论西汉墓葬中出土的木枕-中国考古

略论西汉墓葬中出土的木枕-中国考古

略论西汉墓葬中出土的木枕洪石枕是寝具中的一种,也称为“枕头”,躺着的时候,垫在头下使用。

许慎《说文解字》云:“枕,卧所以荐首者,从木,冘声。

”①刘熙《释名》云:“枕,检也,所以检项也。

”②其字从“木”,反映了古人最早应是以木为枕。

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比较早的木枕属于春秋时期,在安徽青阳县龙岗春秋墓③中出土,编号为M1∶7,厚木胎,由盖、身两部分组成,黑漆脱落殆尽。

底面皆平,背弧弓,盖、身以子母口扣合。

体中空,下底内镂有三条内凹槽。

素面。

长46、两端宽12、中间宽13、厚8厘米(图一)。

此枕为盒形,可藏物,而且该墓为春秋晚期的吴越墓葬,与《越绝书·外传·枕中》④记载的可藏书之枕相合。

该墓为单棺单椁墓,墓内另有陪葬棺和边箱,木枕出自边箱。

根据笔者目前搜集到的考古资料,战国时期墓葬中尚未见到单纯的木枕出土,而多出土竹木合制的枕⑤,而西汉时期⑥的墓葬中出土了一些木枕,其中多数髹漆,有的还有彩绘。

从目前的统计看,木枕主要出自山东、江苏、湖北,山西、安徽、湖南等地也有出土,其中以江苏扬州出土最多,木枕的类型最丰富。

图一黑漆木枕(安徽青阳龙岗M1∶7)一、木枕的类型根据枕端、枕面的形态差异,可分为二型。

A型:枕端呈马蹄形,枕面呈弧形。

根据枕托的有无,又可分为二亚型。

Aa型:无枕托。

山东临沂金雀山周氏墓群M11∶6,实木枕。

为一块整木制成。

底为长方形,长29、宽7.7厘米。

自下而上逐渐收缩成圆弧顶。

高11.7厘米(图二)。

简报未介绍此木枕是否髹漆。

葬具为单椁单棺,椁室分棺室和边箱二部分。

简报未介绍枕的出土位置,也无墓葬平面图。

墓葬年代为西汉⑦。

江苏扬州东风砖瓦厂M9∶10,彩绘漆枕。

枕端朱地黑绘云气纹和鸟兽纹,边沿绘几何纹。

枕表面髹黑漆,两侧朱绘云气纹,夹有彩绘羽人、小鹿、狐狸、鹤、长尾鸟等;边沿用朱褐色绘几何纹。

枕长22.4厘米(图三),从发掘简报中的线图比例尺推算,枕底宽约13厘米,枕高约12.6厘米。

该墓为夫妇合葬墓,椁室分棺室、头箱和边箱三部分,棺室内放置两个棺,枕出自头箱。

墓葬年代为王莽时期⑧。

江苏扬州市郊M6为夫妇合葬墓,两棺内各出1件枕(M6∶2、13)。

男棺出土彩绘漆枕1件(M6∶2),枕面呈弧状。

枕端髹朱红漆,余髹褐漆。

枕端绘青龙、朱雀各一,衬以云气纹,外用四道褐漆线作装饰带。

枕面长17.6、宽5.6、高12厘米(图四)。

从发掘简报中的线图比例尺推算,枕底宽约9.4厘米。

另外,女棺出土漆枕和漆面罩各1件。

漆枕(M6∶13),已破碎,剖面呈圆形,髹褐漆,枕端髹朱红漆。

枕长约40、径4.5厘米。

简报未发表线图和照片。

面罩(M6∶8),已破缺。

髹漆,无纹。

椁室内分棺室和足箱两部分,棺室内放置两个棺,枕均出自棺内头端(人骨朽)。

墓葬年代为王莽时期,但男棺未见王莽钱,其下葬的时间似应早于女棺⑨。

此型枕有1例发掘简报介绍是实木,即实心,其余简报均未介绍,推测以实心的可能性为大。

另外,对比下文的Ab型空心的木枕,在枕端有圆形气孔而实心的则无来看,此型枕的枕端均无圆形气孔,也可佐证其应为实心。

图二 Aa型木枕(山东临沂金雀山M11∶6)图三 Aa型木枕(江苏扬州东风砖瓦厂M9∶10号)图四 Aa型木枕(江苏扬州市郊M6∶2)Ab型:有枕托。

枕托为马蹄形,斜插在枕的侧面中部。

江苏邗江⑩姚庄M101∶196、242,分别为漆枕、粉彩枕。

墓葬为夫妇合葬墓,两棺内各出土1件枕。

男棺出土的漆枕(M101∶196),枕端各有一圆形气孔。

枕通体髹褐漆,上饰彩绘云气禽兽纹,菱形几何纹勾边;枕托髹朱漆,绘褐色云气纹。

枕长40、底宽10.5、高11厘米;枕托长13.7、宽16.2厘米(图五)。

同出的有一件漆面罩,彩绘云气、禽兽、羽人等。

面罩内上顶及左右壁各嵌铜镜1面,四角及边沿有鎏金铜乳丁。

女棺出土的粉彩枕(M101∶242),残,发掘简报中报道其形制与男棺内出土的漆枕相同。

枕上涂一层灰色粉彩。

长38.8、底宽10.7、高9.7厘米。

简报没有发表此枕的照片及线图。

同出的还有一件粉彩木雕面罩,有鎏金四叶铜饰、铜泡钉。

椁室分头箱、侧箱、足箱和棺室四部分,每棺内出土的一套枕和面罩均放置于棺内头端(人骨朽)。

墓葬年代为西汉晚期11。

江苏扬州平山养殖场M4∶61,漆枕。

髹褐漆,素面无纹。

枕长38、底宽10、高8.8厘米;枕托长20、宽18厘米(图六)。

同出的1件漆面罩M4∶54,内髹朱漆,外髹褐漆,素面无纹。

长66、宽42、高约35厘米。

葬具为单椁单棺,椁室内无间隔,棺椁之间有很大空间。

枕出自棺内人头骨下,人头骨上有漆面罩。

墓葬年代为新莽时期12。

江苏邗江姚庄M102∶15、35,分别为漆枕、彩绘漆枕。

墓葬为夫妇合葬墓,两棺内各出土1件枕。

女棺内出土的M102∶35,为彩绘漆枕。

薄木胎,中空。

枕端上各有一圆气孔。

枕通体髹酱褐色底漆,上绘褐红色火焰状云气纹,云气纹中间饰有锦鸡、飞龙、狐狸、羽人、獐、鹿、羚羊等鸟兽,枕的周边饰有47颗鎏金铜泡钉,泡钉之间补饰有二方连续菱形纹饰等。

枕长35.6、底宽11.2、高10.8厘米;枕托长13.8、宽17.5厘米(图七)。

同出的1件漆面罩上也有鎏金铜泡钉,还有精致的彩绘花纹,如凤、羽人、动物等。

另外,男棺内出土的漆枕M102∶15,枕身为马鞍状的长方形。

通体髹酱褐色漆,素面无纹。

长24、底宽10、高10厘米。

同出的1件漆面罩嵌贴金箔和银平脱动物等。

简报未发表枕和面罩的线图和照片。

椁室分棺室、头箱、足箱、东侧箱、西侧箱五部分,每棺内出土的一套枕和面罩均放置于人头骨处。

男墓主卒葬时间为西汉晚期,女墓主卒葬时间为王莽时期13。

此型枕,有实心和空心之分。

实心的枕端上无圆形气孔,空心的枕端上有圆形气孔。

图五 Ab型木枕(江苏邗江姚庄M101∶196)图六 Ab型木枕(江苏扬州养殖场M4∶61)图七 Ab型木枕(江苏邗江姚庄M102∶35)B型:枕端为兽头形,枕面呈平板状。

根据组合方式的差异,可分为二式。

BⅠ式:联体式,兽头枕端与枕面为一整木雕凿而成。

湖北荆州高台M2∶20,髹黑漆地,朱绘纹饰。

枕面中间宽、两端窄,中间呈弧形下凹。

枕足底部两端向上卷曲,中间内凹,上部作子榫插入枕端的母榫之内。

枕身正面与足髹黑漆,枕身背面髹红漆。

枕两端内雕成豹头形,并用红漆描绘。

豹头突额环眼,长鼻大嘴,口腔内上下各朱绘牙齿四颗,头部及面部尚绘有点状和卷曲状的豹纹。

此枕制作精巧,造型别致。

通长62.4、面宽16.6、通高16.6厘米(图八)。

葬具为一椁二重棺,椁室分头箱、足箱、边箱、棺室四部分,枕出自边箱。

墓葬年代为西汉早期(西汉初年至文帝时期)14。

湖北江陵凤凰山M168∶235,简报中将之定名为木双虎头形器,笔者推测可能为枕。

整体呈扁长形,枕面微呈弧形。

枕端各雕一虎头,虎口咬住一横木,两前爪亦抓此横木。

背面中部有一把手。

整器涂黑漆,虎腹与把手上再涂朱漆,虎前爪、额和颈部有朱漆绘花纹。

长56、宽10.5、高9.3厘米(图九)。

葬具为一椁二重棺,椁室分头箱、边箱和棺室三部分,枕出自边箱。

墓主为老年男性。

墓葬年代为西汉文帝前元十三年,即公元前167年15。

图八 BⅠ式木枕(湖北荆州高台M2∶20)图九 BⅠ式木枕(湖北江陵凤凰山M168∶235)BⅡ式:分体式,兽头枕端与枕面组合在一起。

山西省阳高县古城堡12号汉墓,为夫妇合葬墓,其中北棺出土了1件木枕和面罩。

枕髹漆,彩绘,并嵌有玉片。

在枕的两侧,放置一对木雕涂彩的天禄辟邪,皆面向外放置。

枕长34、宽7.5、高约9厘米(图一○)。

同出的1件面罩,系由厚度为5毫米的4块薄板制成,长约60厘米,宽约34厘米。

内外髹漆,外黑内红,并施彩绘。

面罩的表面镶嵌着玻璃或玉制的璧、璜、菱形饰片,其表面绘有兽云纹和云气纹。

面罩长约60厘米。

这件面罩被放置于死者的头部及胸部之上,面罩的宽度为34厘米,与放置于死者头部之下的枕的长度相同。

葬具为一椁内放置两个棺,棺椁之间有很大空间。

北棺中出土刻有“耿婴”小型铜印章,墓主当系耿婴。

墓葬的年代当在西汉宣帝时期,即公元前1世纪中叶16。

江苏东海县尹湾M6∶1,木雕虎头,2件,正方形,浮雕,边宽7、厚2.5厘米,疑原饰于木枕两端。

木枕前后镶嵌长方形琉璃片,长34.8、厚7.5、高13厘米17(图一一)。

同出的面罩M6∶3,木胎,内外镶嵌琉璃片及玉璧。

面罩为长方形,盝顶,长50、宽41.5、板厚1.5厘米。

罩内上下正中各嵌璧一件,下为琉璃璧;上为玉璧。

罩内外镶嵌有不同形状的琉璃片,有长方形、猫耳形、环形、半月形、梯形、三角形等。

部分琉璃片面上有内凹的纹饰,并填以金箔。

其中长方形琉璃片四角有小孔。

该墓为夫妇合葬墓,葬具为一椁内放置两个棺,椁外有足箱,枕和面罩均出自北棺内人头骨处。

墓葬年代为西汉晚期,下葬时间为元延三年即公元前10年18。

图一○ BⅡ式木枕(山西阳高古城堡M12出土嵌玉木枕)图一一 BⅡ式木枕(江苏东海尹湾M6∶1)木枕除了上述类型外,还有些个例。

年代稍早些的如甘肃天水放马滩秦代墓葬M4∶5,木枕,长条形木块,两端上翘,中间凹平。

长31.5、宽7.5、高3.5厘米(图一二)。

葬具为一棺一椁,棺椁之间有空间,放置一些随葬品,枕出自棺内一端(人骨朽)19。

湖南长沙咸家湖曹■墓78号,为漆枕。

简报中无文字说明,有线图(图一三)。

葬具为黄肠题凑,椁室分外椁和内椁,外椁包括前室、便房,内椁内放置三重棺,枕出自棺内一端。

墓葬年代为西汉中期武、昭、宣时期20。

安徽天长三角圩M1∶11,木枕,半圆柱形,内凹,中空,枕面嵌青玉片五块。

枕长38.5、宽11.4厘米,笔者根据简报中线图的比例尺推算枕高约11.4厘米左右(图一四)。

两端似乎应有装饰物,但简报中没有交代。

同出的还有1件面罩,长60、高33厘米,笔者根据简报中线图的比例尺推算枕宽可能42厘米左右。

此墓为夫妇合葬墓,椁室内并列双棺,有头箱。

枕和面罩的出土位置简报未交代,也无墓葬平面图,笔者估计二者应出土于棺内。

墓葬年代为西汉中晚期21。

图一二木枕(甘肃天水放马滩M4∶5)图一三木枕(湖南长沙咸家湖曹■墓78号)图一四木枕(安徽天长M11∶1)二、木枕的年代上文对木枕进行了类型式的划分,根据出土木枕的墓葬年代,可大体推断木枕各类型的出现、流行和消亡时间(表一)。

由表一可知,各时期木枕的使用情况如下。

西汉早期:BⅠ式。

西汉中期:Aa型、BⅡ式。

西汉晚期:Aa型、Ab 型、BⅡ式。

新莽时期:Aa型、Ab 型。

由此可以看出,Aa型木枕使用时间是西汉中期至王莽时期,Ab型木枕使用时间是西汉晚期和新莽时期;BⅠ式木枕仅在西汉早期使用,BⅡ式木枕使用时间是西汉中晚期。

其中A 型木枕使用时间较长,出土数量也稍多,应是西汉时期木枕的主要形式。

而西汉中晚期木枕的类型较多,表明这一时期应是木枕比较流行的时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