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

公共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1、公共经济学研究的特殊视角、研究的问题的含义对象是政府,将整个国民经济看成公和私两大部分,并从公与私的相互关系来研究经济。

它研究政府适当的职能范围和运行方式。

•2、什么是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实证分析目的是确认事实,弄清因果关系,回答是什么,会怎样和为什么。

实证分析分两种:理论实证分析,经验实证分析。

理论实证分析是高度抽象的,通过逻辑推理从一些基本假设前提推导出一些结论。

经验实证分析是以观察到的事实来论证因果关系(面谈,发问卷)是:①我国政府每年的财政收入,支出和赤字有多少?②政府是采取怎样的税收方式取得收入的?各种不同的税收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如何?③政府花在行政管理、教育、农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的钱分别是多少?会:①积极的或者紧缩的财政政策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总需求?我国的GDP会发生怎样的变化②如果向房地产征税,房地产价格会怎么变化?幅度如何?③对大学的财政拨款会让社会的哪个群体得益最多?为:①为什么在一些地方政府会倾向于把资金用在形象工程上?②为什么政府要规定一些公共服务,例如民航、电信、铁路的价格?③为什么财政收入和支出规模会不断扩大?规范分析目的是分清是非,回答该怎样①我国政府的规模是太大了还是太小了?②该指定怎样的公共决策制度才能让政府做他该做的事?③如果政府的资金有限,应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哪些方面才符合公众利益?④文化事业单位该靠政府拨款来运行还是让它们自己养活自已?•3、政府行政机关、事业部门、公共企业、私人企业部门的特征行政机关:具有行政权力和管理部门的政府部门。

事业部门: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需要,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社会组织。

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

公共企业:公共部门中从事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和销售,依靠销售取得收入来源,补偿运行成本,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单位总称。

私人企业:是指个人、家庭和私人所拥有的企事业单位。

公私区别:前者占用的是公共资产,取得收入属于公众;后者相反。

政公区别:前者不从事销售,以财政拨款为主要收入来源,依据政府的指令行事,从事社会消费活动,一般不生产物质产品;后者相反。

•4、公共收入的内容①税收:政府依据其行政权力强制性地无偿性地取得收入的方式。

②收费:公共部门中的单位通过销售自己的产品或服务,用有偿交换来获得收入的形式(得益与支付完全对称)。

③公债:政府通过信用进行融资的方式(自愿,有偿)。

•5、经常性支出、资本支出(按支出效益的时间分)经常性支出是维系政府部门的正常运转而进行的支出,产生的效益只对本期产生影响。

如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奖金、办公经费、业务费支出。

资本支出有些只是价值形式转换,支出的资金形成某种形式的资产,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发挥其功能。

如基本建设支出,固定资产投资支出。

•6、购买支出、转移支出(按支出的经济性质分)购买支出是政府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它的基本特点是政府支出是有回报的,它以市场交换的方式换取了相应的产品或服务。

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及基本边际支出。

转移支出是公共部门无偿地将一部分资金的所有权转让给他人所形成的支出。

养老金,救济,补助,补贴。

•7、隐形收支税式支出:是以税收优惠的方式进行的支出。

公共定价:是政府通过其权力规定交易价格。

政府担保:是政府正式承诺在被担保的经济实体不能履行偿还责任的时候替它承担这一责任。

公共管制:是政府依靠行政权力对经济实体的行为做出约束性活动。

预算外收支和体制外收支:不反映在预算收支账上,而是登记在预算外的一些独立账户中,由各部门、单位按一定的规定自主支配使用资金称为预算外资金,这种资金的收支称为预算外收支。

第二章•1、帕累托改进与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改进:如果有某种资源配置状态,通过一定的调整能使一些人的境况得到改善,而其他人的境况至少不变坏,就可以肯定,调整后的状态优于调整前的状态。

符合这一性质的调整称为帕累托改进。

帕累托效率:是指这样一种资源配置状态,任何可行的调整都无法使得调整之后一些人的境况变好。

这种状态被认为是最好的。

也被称为帕累托最优。

•2、生产效率(埃奇沃斯箱形图)一种产品的资源边际替代率等于任何一种其他产品的资源边际替代率。

解决将既定的资源用于不同产品的生产才是有效率的•3、交换效率(公共产品资源配置)甲的产品边际替代率等于乙的产品边际替代率。

把满足这一条件的不同产品在各消费者之间的配置状态,称为交换效率。

•4、产品组合效率(财政资源配置)是指生产者方面的产品边际替代率与消费者方面的产品边际替代率相等。

•5、公平的含义规则公平又被称为经济公平,即认为经济活动是所有社会成员进行交换,交换的规则必须公平。

从规则公平来看,公平的含义仅在于所有社会成员都按统一的竞争规则行事,每个人所取得的收入与他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完全对应。

(规则公平结果不一定公平,规则不公平结果肯定不公平)起点公平(机会均等)试图对规则公平进行补充。

不仅竞争过程中规则要公平,而且对于所有社会成员来说,竞争的起点也应是公平的。

起点公平强调在起点一致条件下的规则公平。

起点公平主张消除由天然禀赋所造成的分配结果差别,但承认和肯定因偏好和选择所产生的收入分配差别。

(如公营与私营、城乡学生学业竞争)结果公平又被称为社会公平。

它强调生产成果在不同个人之间分配上的均等,强调各社会成员之间所拥有收入份额的相对关系。

(书定义)•6、贫困指数的含义是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贫困指数越大说明贫穷者越多,收入分配也就越不公平,反之则越是公平。

缺点:贫困县无客观标准,易包含武断因素;反映收入分配的公平性程度存在偏差。

•7、基尼系数(含义、计算、分级)①洛伦茨曲线与对角线之间的面积与对角线与所形成的三角形面积之比称为基尼系数。

用以衡量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

贫富差距越大,洛伦茨曲线越下凹;越小越平直。

基尼系数的取值范围在0和1之间,数值越小,收入分配就越公平。

基尼系数表示的公平是结果公平,它不反映社会总收入或个人收入绝对额的大小,只反映个人收入之间的相对关系.只要个人收入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不发生变化,基尼系数就不会有任何改变.②计算:将各社会成员从低收入至高收入排列,将收入与人数分别逐个相加,并算出坐标(人数/总人数,收入/总收入).各坐标连接成洛伦茨曲线,最后E/OAD(曲线和对角线之间的面积/三角形OAD)③分级:若低于0.2表示收入高度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0.6表示收入差距非常大;0.6以上该国社会处于可能发生动乱的“危险”。

第三章1、完全竞争市场的含义。

是指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每一个产品或服务市场都有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每一项产品或服务是同质的、所有产品的成本和效益都是内部化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有充分信息、不存在交易成本,任何市场的进入和退出都是无成本的、所有产品和服务都处在成本递增阶段.(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产品组合最终将符合性质:生产者的产品边际转化率=消费者的产品边际替代率.)2、福利经济学第一、第二定理一: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结果必定符合帕累托效率。

二:任何一种符合帕累托效率的配置状态都能通过完全竞争市场来实现。

证明:F与G表示甲乙产品的份额。

F甲多、G乙多。

G点消费者产品边际替代率与F的不等,不符合产品组合效率3、第一类市场缺陷与第二类市场缺陷的内容。

一:是指现实市场中不符合完全竞争假定条件的方面。

竞争失灵,公共产品,外部效应,信息失灵,交易成本,宏观经济失衡。

二:是指完全竞争市场运行结果本身的缺陷,即它所产生的资源配置或收入分配状态是不理想的。

偏好不合理,收入分配不公4、为什么市场缺陷是不可避免的?一:现实市场中不符合完全竞争假定条件,以及市场运行结果被认为不令人满意。

二:完全竞争市场的运行结果本身的缺陷,即它所产生的资源配置或收入分配状态是不合理的。

5、例举具有外部效应的例子,分析外部效应现象在市场经济中的必然性。

外部效益:门前绿化,净化空气。

外部成本:工业废水。

必然性: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所有产品的成本和效益内在化,即产品的生产者要承担这一产品给社会带来的全部成本,同时享有这一产品带来的全部好处。

6、什么是优值品、劣值品?消费者的评价低于合理评价的产品称为优值品。

(教育)消费者的评价高于合理评价的产品称为劣值品。

(香烟)7、为什么政府缺陷是不可避免的?现实中的政府也不完全具备理想化政府的条件。

政府必须具有充分信息。

参与制定计划和执行计划的所有个人都必须一心为公。

8、为什么现实中的经济都是混合经济(结合4、7回答)?由于市场缺陷和计划机制中的政府缺陷的存在,单纯的市场机制或计划机制都无法实现理想的目标,因此,现实中的经济都是混合经济9、亚当·斯密,凯恩斯,马克思的财政思想。

斯密的基本观点:廉价政府。

政府的职能范围:第一,保护社会不受外国侵略;第二,保护每一个社会成员不受其他社会成员的不公正对待;第三,提供某些公共机构和公共工程。

凯恩斯:市场不能解决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问题,持续的、大规模的经济危机表明,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的干预。

政府应该通过财政收入、支出以及赤字预算政策来调节总需求,使经济实现稳定。

马克思基本观点: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不可避免地会引起经济危机,造成对生产力的巨大破坏,同时也造成社会收入分配的极度不公。

出路是彻底铲除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政府的职能范围:社会产品在分配给个人之前必须作下述六项扣除,这些扣除表明了马克思认为该由政府干的事。

“第一,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部分”;“第二,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第三,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

然后还要扣除:“第一,和生产没有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第二,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设立的基金”第四章•1、公共品、私人产品、混合产品含义(不同性质的产品受益范围分)①公共品:a,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的产品,b具有很强的外部效益,但不具备内部效益或者内部效益不显著的产品;②私人产品:a,同时具有竞争性和排斥性的产品b具有很强的内部效益,但不具备外部效益,或者外部效益不显著的产品;③混合产品:a在性质上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产品,b具有外部效益和内部效益的产品,可以分为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不完全的产品(如教育,卫生,科技等);具有排斥性和一定范围非竞争性的产品(如桥梁,公园,博物馆) (非竞争性:消费者消费某产品时并不影响其他消费者同时从该产品消费中获益,如国防;非排斥性:产品消费中很难将其他消费者排斥在该产品的消费利益之外。

)(注:产品消费的不同方式:公共提供:政府通过某种方式筹措资金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为消费者提供产品的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