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致橡树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致橡树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如果大地的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有人说,一个聪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 的民族。朦胧诗潮就是对那场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 为代表诗人之一的江河的诗作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 《星星变奏曲》即是真正的对与光明的呼唤,温柔的静 穆中让人体验了咸涩的沉重,浓郁的诗情氛围中让人心 灵震动。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对于身处逆 境的个体,乃至民族,这种信念永远是鲜亮的。
《致橡树》舒婷 我如果爱你——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像刀,像剑,也像戟,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我如果爱你—— 像沉重的叹息,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又像英勇的火炬,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也不止像泉源,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仿佛永远分离,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却又终身相依, 甚至日光。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甚至春雨。 坚贞就在这里:爱---不,这些都还不够!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 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 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 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 指(郭路生)、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 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 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 《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 “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 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 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 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 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 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