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传热PPT
n 1 n i i i =1 i i =1 i
n +1
接触热阻
由于表面粗糙不平,不同材料构成的界面之间可能出 现明显的温度降低而产生接触热阻。 因两个接触面间有空穴,而空穴内又充满空气,因此, 传热过程包括通过实际接触面的热传导和通过空穴的热 传导(高温时还有辐射传热)。一般来说,因气体的导热 系数很小,接触热阻主要由空穴造成。 接触热阻与接触面材料、表面粗糙度及接触面上压强 等因素有关,主要依靠实验测定。
Q ( 热传导)
3 ( 3)管壁外侧 冷流体
Q ( 对流)
Q1 Q2 Q3 Q
4.1.3 典型间壁式换热器
(一)间壁式换热器 热流体T1
t2
冷流体t1
T2
夹套式换热器
图4-5 单程管壳式换热器 1-外壳 2-管束 3、4-接管 5-封头 6-管板 7-挡板 8-泄水池
图4-6 双程管壳式换热器 1—壳体 2—管束 3—挡板 4—隔板
(1)传导(导热):物体内部分子通过碰撞或振动将热量以分子动能形 式传递给相邻分子,但分子本身不产生宏观位移的一种 传热方式。 ① 固体的传热 现象 ② 穿过流体层流内层的传热(热边界层)
① 气体,流体:分子布朗运动时碰撞传热 机理 ② 导电固体:自由电子在晶格中运动传热 ③ 非导电固体(流体):晶格中原子,分子在其平衡位置的 振动传热
才较突出,一般来说,当物体的温度超过500K时,辐
射热能才予以考虑。
4.1.2 传热中冷、热流体热交换的方式
1、直接接触式换热和混合式换热器
2、蓄热式换热器和蓄热器
3、间壁式换热和间壁式换热器
1 (1)热流体 管壁内侧
Q ( 对流)
2 ( 2)管壁内侧 管壁外侧
t f x, y, z,
t f x, y, z
等温面:在同一时刻,温度场中所有温度相同的点组成的面。 不同温度的等温面不相交。 2.温度梯度
n x
t t gradt lim n 0 n n
方向:法线方向,以温度增加的方向为正。
t+t t
n
x
t n
yi — 气体组分摩尔(体积)分率 Mi — i 组分气体分子量
各种情况及各种物质的导热系数均可查阅手册而得
t , 一般情况下,随p的变化可忽略; 气体不利于导热,有利于保温或隔热。
4.2.3 平壁的稳态热传导
1 单层平壁热传导 假设: 材料均匀,为常数; 一维温度场,t沿x变化;
b t
选择载热体的原则
①载热体的温度易调节控制; ②载热体的饱和蒸气压较低,加热时不易分解; ③载热体的毒性小,不易燃、易爆,不易腐蚀设备; ④价格便宜,来源容易。
工业上常用的加热剂有热水、饱和蒸汽、矿物油、联 苯混合物、熔盐及烟道气等。
4.2 热传导
4.2.1 基本概念和傅立叶定律
1.温度场和等温面 温度场:某时刻,物体或空间各点的温度分布。 非稳态温度场 稳态温度场
4.2.4 圆筒壁的稳态热传导
1 单层圆筒壁的热传导
假定: (1)圆筒很长 (2)稳定 (3)各向同性,密度均匀,同平壁
在半径r处取dr同心薄层圆筒
dt dt Q S 2 rl dr dr
积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r2
r1
Qdr 2 rldt
t1
t2
2 l ( t1 t 2 ) Q r2 ln r1
4.1.4 传热速率与热通量
传热速率Q(热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换热器的整 个传热面传递的热量,单位 J/s或W。 热流密度q (热通量) :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传热面
积传递的热量,单位 J/(s. m2)或W/m2。
Q q= S
4.1.5 稳态与非稳态传热
非稳态传热 Q, q, t f x, y, z,
n层圆筒壁:
Q=
2l ( t1 t n1 ) t t t t n1 n1 = 1 n n1 n bi 1 ri 1 ln r A Ri i 1 i 1 i 1 i i i mi
注: (1)在多层平壁传热中:
Q1 Q2 Qn Q
S/b很大,忽略端损失。
t dt Q S S n dx b t2 积分: Qdx Sdt
0 t1
t1
Q
Q
S
b
(t1 t2 )
t2
dx
t1 - t 2 Δt 推动力 Q= = = b λS R 热阻
x
2 多层平壁热传导
假设:各层接触良好,接触面两侧温度相同。
t
b1 b2 b3
1 2
t1 - t 2 t 2 - t3 t3 - t 4 Q= = = b1 b2 b3 λ1S λ2 S λ3 S
Δt1 + Δt 2 + Δt3 t1 - t 4 总推动力 = = = b3 b1 b2 R ∑ i 总热阻 + + λ1S λ2 S λ3 S
3
t1 t2 t2t3 t4 x
第四章
传 热
4.1 概述
传热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 1.传热的三类应用实例 (1)强化传热过程:流体的升温或冷却,产品的分离(蒸 发, 蒸馏和干燥等)。 (2)削弱传热过程:管道,设备的保温或保冷。
(3)热能回收利用:废热回收
2. 伴随传热的流体作用过程: (1)化学过程:吸放热反应;(2)物理过程:耗能,干燥,蒸发等 3. 传热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性:
某燃烧炉的平壁是由一层耐火砖(其λ1=1.047 W/(m· k)) 与一层普通砖(其λ2=0.814 W/(m· k))砌成,两层厚度 均为100mm,操作达到稳定后,测得炉壁的内表面温度是 700℃,外表面温度为130℃。为了减少热量损失,在普 通砖外表面上增加一层厚度为40mm的保温材料(含85% 的氧化镁,λ3=1.047 W/(m· k))。待操作达到稳定后, 又测得壁的内表面温度为740℃,外表面(即保温层表面) 温度为90℃。试计算加保温层前后,每小时每平方米的 壁面各损失热量多少?
② 化工生产中,强制对流的应用比自然对流更普遍和重要
关于对流传热的计算:—— 牛顿冷却定律: Q = α · A(T高-t低) α —— 对流传热膜系数(w/oC•m2 )
(3) 辐射:热能转变为电磁波在空间的传递 ① 热辐射不需任何介质 特点 ② 热辐射是热能与电磁能的互相转化和转移 ③ 理论上,只要物体温度T>0K,均可产生辐射 实际上,只有当物体之间温差较大时,辐射传热现象
石化产业:传热设备重量占总设备规模的30-40%; 传热设备投 资占总设备投资的10-20%
4.1.1 传热的基本方式
1.热力学第二定律: 当无外加功时,系统中热量总是自发地从温度较高的物 体(部分)传递到温度较低的物体(部分)
可见:热传递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物体内部或物体之间温度差的存在 注:有外加功时,可以相反,如制冷机工作原理, 本章主要讨论的自发过程。 2.传热的基本方式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
0 (1 at )
对大多数金属材料a < 0 ,t 对大多数非金属材料a > 0 , t
2.液体热导率 0.09~0.6 W/(m· K) 金属液体较高,非金属液体低;
非金属液体水的最大;
水和甘油:t , 其它液体:t , 混合流体导热系数可按下式计算:
各层的温差
b1 b2 b3 R1 : R2 : R3 t1 t2 : t2 t3 : t3 t4 : : 1S 2 S 3 S
结论: 多层平壁热传导,总推动力为各层推动力之和,总热阻为各层热阻 之和; 各层温差与热阻成正比。 推广至n层:
Δ ∑ t t -t Q= = b b ∑λ S ∑λ S
(2)对流:流体中质点(微团)产生相对位移引起的热传递。 特点
① 对流传热只发生在流体中 ② 对流传热的强弱与流体流动状况密切相关 ① 自然对流:流体中各点温度不同引起流体密度差异, 使轻者上浮, 重者下沉。 对流传热的形式 ② 强制对流:流体因机械搅拌等外加功加入引起的对流 注意点
① 自然对流与强制对流常在流体中同时发生
Qn Q1 Q2 Q q1 = = q2 = = qn = =q= S S S S
(2)在多层圆筒壁中: Q1 Q2 Qn Q 故
r1q1 r2 q2 rn qn
Q Q ,q = 由于 q1 = S1 2 S 2
Q qn = Sn
球罐壁的传导传热 可证明 Q = Δt b λS m 对多层球罐壁导热
2 式中 S m = S1S 2 = 4πrm
2 rm r1r2
t Q b S
i
m
i
例:有一过热蒸汽输送管,管外径d0=320mm,壁温
tw0=510℃,外包两层保温层,内层为粉煤灰及熟料泡沫 混凝土,其λ1=0.097 W/(m· k),δ1=22mm;外层为石棉硅 藻土,其λ2=(0.1622+0.000169tm)W/(m· k)。若每米长 的管子热损失为1395.6 W/m,最外层壁温为50℃。试求两 层保温层交界处的壁温和外层厚度。
稳态传热
Q , q, t f x , y , z
t 0
4.1.6 载热体
在化工生产中,物料在换热器内被加热或冷却时, 通常需要用另一种流体供给或取走热量,此种流体称为 载热体,其中起加热作用的载热体称为加热剂(或加热介 质);起冷却(或冷凝)作用的载热体称为冷却剂(或冷却介 质)。
Q
3 傅立叶定律
t dQ dS n
式中 dQ ── 热传导速率,W或J/s; dS ── 导热面积,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