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运提单案例4

海运提单案例4

论提单转让与托运人的索赔权发布日期:2008-06-26 文章来源:互联网[原文出处]人民司法[正文]案例:中国甲公司与日本乙公司于2001年9月20日签订一份买卖合同,约定甲公司向乙公司出口一批运动鞋,价格条件为C对于这一案件的处理,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托运人(即卖方)已经背书转让了提单,并由收货人实际提取了货物,则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已经随提单一并转让,托运人已不是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当事人,不能对提单项下的货物主张权利,而且货物的所有权和风险均已转移给收货人,有关该提单项下货物的货损货差的索赔只能由提单持有人提出,托运人已不具有诉权;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提单虽已转让,但托运人转让的只是合同的一部分权利,即提货权,其仍是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在承运人违约的情况下,托运人仍拥有合同诉权。

在海上货物运输中,发生货损货差是常有的事。

但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在谁有权索赔、向谁索赔等问题上往往产生纠纷。

国际海上货物运输与国际货物买卖是密切相关的,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双方在签订合同之后,大多要通过海运交付货物,其中一方要与承运人签订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来履行交货或收货义务。

究竟由哪一方负责租船订舱,取决于双方在合同中约定的贸易价格术语。

最常用的是CIF、CFR、FOB三种术语,前两种术语下,卖方负责租船订舱,而FOB术语下,则由买方负责租船。

实践中托运人多为买卖合同的卖方,其在装货港将货物交付给承运人,由承运人签发提单,托运人拿到提单后,依照贸易合同的约定将提单交给买方以完成交货义务,而买方或其他提单受让人则在目的港凭提单提取货物。

因此,在目的港发现货损货差的往往是作为收货人的买方或其他提单持有人。

在发现权利受侵害时,其可以依据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提起违约之诉,也可以依据对货物拥有的物权提起侵权之诉,或者是依据国际贸易合同向国际贸易的卖方提起违约之诉。

但当托运人或收货人向承运人索赔时,往往会产生谁是有权的索赔主体的问题。

因为如果是提单持有人起诉承运人,在合同之诉中,承运人会以提单持有人不是运输合同的当事人为由来抗辩;若提单持有人提起侵权之诉,在提单持有人未取得货物所有权的情况下,承运人又以其不是货物所有人相抗辩;如果托运人向承运人索赔,承运人则以提单已转让,货物所有权及风险已转移为由,主张托运人已不是合同当事人,无权起诉。

而各地法院由于对上述问题认识不一,在相似案件中时常作出不同的判决,引发各方争议,影响司法判决的公信力。

从海商法的历史看,提单下货物索赔权的主体曾经历过一个演变过程。

在早期的英国法判例中,法院不承认通过提单转让合同,因而不承认提单受让人作为合同当事人的诉权。

在1845年Thompson v.Doming一案中,Parke法官认为:“而没有什么能证明提单在任何商业习惯下是可转让的,提单只转让物权,它不转让合同。

”由于不承认提单持有人与承运人之间存在合同关系,导致提单持有人在发现权利受到侵害时,只能对承运人提起侵权之诉。

而英国法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坚持提起侵权之诉应以原告拥有对货物的所有权为前提。

但提单持有人并不一定拥有货物的所有权,这就造成一些提单持有人无法起诉的局面。

有鉴于此,英国在1855年提单法中对此加以修正,规定提单持有人如果在受让提单时取得该提单项下货物的所有权,则提单所证明的运输合同也一并转让。

但这一规定仍没有解决提单持有人在没有取得货物所有权情况下的诉权问题。

直到1992年的海上货物运输法作出规定:“提单合法持有者……受让运输合同下的一切诉权,就如他本来就是合同的一方。

”依此规定,提单持有人取得托运人的一切合同权利,包括以合同当事人身份提起对于货损货差的索赔权。

而对于在提单转让之后,托运人是否仍是合同当事人并拥有合同诉权的问题,英国1992年海上货物运输法第2条第5款明确规定:“提单权利转让后,则一方因为是运输合同的最初订约方而取得的任何权利也因而被消灭。

”英国法的这一规定对于国内海商法学界及司法界产生很大影响。

许多人据此主张提单转让就是海运合同的转让,托运人在提单转让之后已不再拥有索赔权。

而反对的意见则认为提单转让只涉及提货权的转让,托运人仍是海运合同的当事人,仍有合同下的诉权。

目前国内海商法学界和司法审判中对这一问题之所以存在前述争论,主要是由于对提单与海运合同的关系及提单转让的性质看法不一。

主张托运人丧失索赔权的是以“合同让与说”为基础,该学说认为,提单从托运人转让到收货人手里而使其成为提单受让人时,提单所证明的债权债务关系发生转移,即收货人享有提单赋予托运人的权利,并承担提单加予托运人的义务。

提单的转让使提单所证明的海上货物运输合同中规定的部分托运人的权利和义务发生转移,属于合同当事人变更的一种情况。

合同转让之后,提单受让人取得了合同当事人的地位,而托运人由于让与合同,脱离了原合同关系,至少已不再享有原合同的权利。

由于提单所证明的海上货物运输合同随提单转让,有权对提单项下货物的损失提出索赔的只能是提单的受让人。

(注:司玉琢主编:《新编海商法学》,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页。

)而主张托运人仍保留索赔权的则以“为第三方利益说”为依据,认为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是托运人和承运人签订的,而在目的港提取货物的通常为合同约定的收货人,收货人虽未参加合同的签订,却可直接取得合同规定的利益,并受合同的约束,是海运合同的第三方受益人,其可以自己的名义直接请求承运人履行合同和提出索赔,同时托运人仍未脱离原运输合同,也可以自己的名义向承运人索赔。

(注:夏斗寅著:《海商法基础》,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60页。

)如果从普通民法的原理来看,这两种说法在法理上均存在一些问题。

“合同让与说”不能解释托运人与承运人在提单之外达成的协议是运输合同的一部分,却不能随提单转让而约束提单持有人,托运人仍要履行运输合同中约定的义务;且提单转让不须经承运人同意,即合同在没有得到承运人同意的情况下转让,而且提单受让人所受让的权利义务有可能与托运人的不完全相同,这在理论上不符合民法上有关合同转让的原理。

“为第三方利益说”不能解释的是,在为第三方利益合同中,债务人可以其对债权人的一切抗辩对抗第三方受益人,而在提单关系中,承运人不得以提单之外的运输合同下的抗辩理由对抗提单持有人。

实际上,上述争论包含了两个层面的问题,其一是提单的转让是否代表海运合同的转让,其二是海运合同的性质。

这两个问题不能混为一谈,否则极易引起误解。

首先,根据海商法的有关原理以及我国海商法的有关规定,提单只是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证明,而非合同本身。

海商法第七十一条规定:“提单,是指用以证明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和货物已经由承运人接收或装船,以及承运人保证据以交付货物的单证。

提单中载明的向记名人交付货物,或者按照指示人的指示交付货物,或者向提单持有人交付货物的条款,构成承运人据以交付货物的保证。

”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第一,提单只是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证明,而非海上货物运输合同本身;第二,由于提单中关于向记名收货人、提单持有人或其他收货人交货的记载,构成承运人据以交付货物的保证,因此该交货义务是来自提单原先的记载,而非出自提单的转让,该义务在承运人签发提单之前即海运合同成立时就已产生。

提单项下货物的交付方式在签订海运合同时或签发提单前就已作出约定,因此即使是签发可转让的提单(记名提单自不待言),承运人对于应向提单持有人交货的义务内容也是清楚明了的,这本身就是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提单持有人提取货物并非由于其受让合同而取代了托运人的地位,而承运人履行向提单持有人或其他收货人交付货物的义务属于原海运合同内容的范畴。

因此,提单的转让并不代表海运合同的转让,承运人向托运人之外的收货人或提单持有人交付货物是在履行原先与托运人签订的海运合同的义务,而非向海运合同受让人履行另外一项新的义务(合同转让实际上是受让人与原先的一方当事人间形成新的合同关系)。

其次,海商法第四章第一节规定的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当事人是承运人、托运人和收货人,他们的身份及相互间权利义务关系并不因提单的转让而改变。

那种认为海上货物运输合同随提单一并转让,托运人在提单转让后就不是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的当事人的观点显然缺乏法律依据。

另一方面,航运实践中提单受让人在受让提单时通常没有受让原先海运合同的意愿,例如,提单受让人会拒绝承担运输合同项下托运人的义务,如支付运费、预付提单项下的运费以及装运港发生的本应由托运人承担的费用。

而且,即使提单已转让,如果在目的港无人提货,承运人仍可向托运人请求赔偿,托运人并不因提单的转让而脱离原海上运输合同关系。

承运人对于提单转让的过程通常不加过问,托运人或其他提单持有人转让提单也无需征求或通知承运人。

因此上述合同转让的说法与航运实践和当事人的意愿也不相符。

有一种观点认为,海商法第七十八条的规定,表明提单若为托运人之外的第三人合法持有时,该第三人与承运人之间形成的是以提单为文本的法定合同关系,提单的转让也就是法定的合同转让。

(注:张希舟:“从商法角度看提单的性质”,载《人民法院报》2004年6月2日。

)但法定合同或法定合同转让的说法均不符契约自由原则,在没有当事人合意的前提下通过“法定”产生合同有悖民法原理。

而海商法第七十八条体现的只是提单作为有价证券的文义性。

从提单与海运合同的关系来看,两者虽有密切联系,但属于不同的法律关系。

提单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承运人和提单持有人,海运合同关系的主体是承运人和托运人。

提单法律关系的内容主要是承运人向提单持有人交付货物,海运合同关系的内容主要是承运人按照托运人的要求完成货物的运输。

提单法律关系从提单签发之日产生,提单注销时消灭,而海运合同在提单签发前,承托双方就运输合同条件达成一致时产生。

根据海商法第七十八条的规定,“承运人同收货人、提单持有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依据提单的规定确定。

”也就是说,提单关系的内容可以不同于海运合同,它的产生并不能使海运合同关系归于消灭,这足可以证明提单关系与海运合同关系是并行的,相互独立的,而不是相互替代的。

因此,提单的转让不是海运合同的转让。

那种将提单转让等同于海运合同转让的观点实际上是承袭英国海商法的理念,与我国海商法的规定并不相符。

英国法之所以作这样的规定,是因为在英国法中,如果不将提单转让看作海运合同转让,承运人就无法享有提单所证明的海运合同项下的赔偿责任限制等权利,这对承运人是很不利的。

而如果提单持有人以侵权起诉承运人,则需负更多的举证责任。

如前所述,提单只是海运合同的证明。

“转让提单就是转让合同本身”,英国法的这一强制性规定虽然在商业实践中平衡了各方利益,但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

而且,英国1992年海上货物运输法也只是说“提单合法持有者……受让运输合同下的一切诉权,就如他本来就是合同的一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