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铁路运输行业的看法撰稿人:李冰2012年4月摘要铁路运输业是一个独立的、特殊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物质集体化生活水平的重要基础设施。
由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不断推动着铁路运输量的增长,铁路运输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是能源、矿类等重要物资的重要运输方式。
铁路运输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本文将从该行业的安全性、服务方面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来探讨对该行业的认识。
关键词:铁路运输安全服务发展ABSTRACTRail transport is an independent, special material production sectors, is an important infrastructur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improve people's material and collectivization of the standard of living.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continues topromote the growth of railway traffic, rail transport i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is an importantmode of transport of energy, mining and other important materials.The railway transport and people's lives, this article from thesecurity industry, service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to explore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dustry.Keywords: rail transport security services development第一章安全---重中之重铁路信息化是铁路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是提高安全控制能力、实现安全生产有序可控的重要手段,是直管体制下加强科学管理、推动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其应用水平高低,直接影响铁路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通过调研,本文将以兰州铁路局为例,来阐述该行业对于安全的管理理念。
多年来,兰州铁路局坚持科技兴局的发展战略,确立了“以TDCS 为平台,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CTC)为核心,实现T/D结合,大力推进铁路运输调度生产指挥现代化为突破口”的基本思路,加大政策力度和资金投入,紧密围绕安全生产、运输经营、客货营销等,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攻关,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全路达到了“六个率先”,即:率先开通使用TDCS,率先建成青藏线西哈段分散自律调度集中系统,率先实现TMIS和TDCS的结合,率先建成三级综合调度体系,率先建成电务检修电视视频系统,率先建成工务、供电检修监测维护调度指挥系统。
兰州铁路局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有效地提高了运输生产效率和指挥水平,推进了铁路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在铁路信息化建设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是大力推进办公自动化,加快信息的传递。
2004年实施了电子公文系统,在全局实现办公系统联网运行,为路局各下属单位和主要运输站段电子文件流转和传输提供了技术支撑,适应了路局直管站段新体制和生产力布局调整对安全管理的新要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质量。
实现了各种信息的及时、零距离传递,大幅度提高了信息反馈和处理的速度,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扩大了信息的利用价值。
二是优化了作业程序,提升了管理水平。
如机务部门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把机车基本参数、数据、资料的采集、分析和决策结合起来,实现了从管理上加强机车质量的控制力度,有效地开发利用原有的单机形式的管理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的深加工和充分利用,准确地掌握每台机车的基本技术状态,初步实现了机车状态修管理条件,促进了机车修制改革,保证了机车质量的稳定。
机车质量状态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为降低能耗成本和材料成本提供了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同时也为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和材料配件的零库存创造了条件。
建成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通用办公信息系统、运输安全信息管理系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和视频安全监控系统等,为推进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兰州铁路局企业管理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如路局开发的全局“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建立全局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实现了全局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提升,为路局直管站段之后干部的管理、考核、任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促进了干部和技术人才管理的科学化。
路局直管站段体制改革以来,特别是2006年生产力布局微调后,管理跨度加大,现场安全关键控制点增多。
全局各站段超前思考,精心谋划,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安全管理,全面强化安全卡控,提高了站段、车间的独立作战能力。
如定西工务段、兰西电务段、兰州供电段把加强信息化建设作为强化现场控制的主要基础,以提高安全保障能力为重点,积极推进安全检测、安全控制等技术创新,积极研发专业管理信息系统,相继建成了具有专业化特征的生产指挥中心,汇总、分析、处理各种生产信息,集中下达生产任务,对现场施工、设备监管、检修作业、故障处理进行全过程控制,供电、电务部门采用智能化、数字化的工具,全面报告设备运行的技术参数,自动对设备质量状态进行诊断,对设备隐患根据轻重缓急分类显示,对设备实行有效实时控制,实现设备检测手段自动化,达到了“零距离”、“无缝隙”、“点对点”的精确管理目标。
银川车务段创新了“运行图式”管理模式,通过随机捕图、建立指纹识别系统、实行现场检查记名制等手段,达到“站站有干部、天天能控制”,实现了安全管理全覆盖、无遗漏,强化了现场管理,提高了全段独立作战能力。
定西工务段成立调度指挥中心,用“信息化”锁定线路性能状况,使安全管理走上了收集基础信息-采集动态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科学安排养修的科学管理轨道,提高了线路质量,确保了安全生产。
兰西电务段在路局的大力支持下,率先在全路建立了继电器自动流水线检修基地,在坡底下车站建成全路第一个施工视频监控系统,开全路技术革命的先河,使千里遥控指挥施工作业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机务、车辆等部门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强化对检修人员和其他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行车设备检修质量和运用率,促进了检修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要强化宣传引导,教育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开展企业信息化的迫切性,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是加快铁路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环,是一种理念,是一种生存方式,充分把握铁路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以争创一流铁路的雄心壮志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
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做信息化建设的带头人和实践者,带头学习,带头宣传,带头实践,通过信息技术摆脱文山会海,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掌握第一手信息资料,通过综合分析提炼加工,不断增强管理和决策的科学性。
要把推进信息化建设作为企业的“一把手工程”,确保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发展。
信息化建设服务于安全生产的重要任务就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综合信息的挖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管理创新,确保安全生产。
要结合路局直管站段的新体制和生产力布局调整,通过管理重组和流程再造,有针对性地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把信息技术引入运输生产、安全控制、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要结合提速调图后列车日趋向高速、重载方向发展,通过建立线路动态信息数据监测系统,在每台客运机车上配备覆盖全区域、全天候的线路动态指标测试发射装置,平均每4 h进行一次动态检测和发送信息,强化对现场安全状态的实时监控,对发生病害线路和晃车处所及时反馈至站段及路局相关部,形成发现、反馈、解决问题的闭环机制,确保拿局线路质量稳步提高。
要建立和完善安全动态信息的快速反馈系统,结合路局直管站段后运输管理的新变化和第六次人提速带来的新课题,向信息化要安全,向数字化要效率,促进安全监察信息化、数字化。
要认真思考加强运输组织、释放和挖掘运输生产力、提高运输指挥效率等问题,坚持系统思考,用数据说话,重点研究频繁发生和造成严重后果的事故,认真查找原因,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和管理创新,通过有力、高效的生产管理信息化手段,推动科技兴安,做到强化安全、规范管理,实明安全生产“零违章、零事故、零缺陷”。
加快机车、车辆、线路、桥隧、气象等监测报警系统建设,形成综合监测中心,建立监测报警、凋度指挥、故障排除的有效机制,保障运输安全。
信息技术是当代最活跃的生产力,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后的第三次革命,它正在收变的小仅仅是技术手段,更是一场技术革命对现行体制、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冲击,是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对生产关系的大变革。
因此,必须从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组织上周密部署,工作中狠抓落实,才能全面推进铁路信息化建没的快速发展,为铁路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和支撑。
第二章服务---以民为本截至2010年底,包括新建高速铁路和既有线提速达到时速200~250 km的线路,我固已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到8358km,居世界第一位。
我国已成为世界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同家。
高速铁路不仅大大提高了铁路服务质和市场竞争力,更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营,极大缩短沿线各地的旅行时间,现了“同城效应”、“一日经济圈”等众多新概念,沿线旅游业、房地产业迅速发展,高速铁路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
加快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随着京津、武广、郑西、沪宁等一批高速铁路的通车运营,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关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等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式转明显加速,新的经济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沪宁高速铁路的开通极大提升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运输能力,进一步促进了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等城市的互相融合,“同城效应”日益现。
极大地促进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高速铁路开通后,沿线旅游都出现“井喷式”的发展。
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运营,促进了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旅游、商贸等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据天津市商务委员会统计,2008年开通当年天津游客数量明显增加,同比增长14.2%,城际高铁对天津市2008年旅游增长的贡献为35%。
高速铁路推动了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
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营,大幅提高了通道内客货运输能力,促进了区域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跨区域快速流动,已经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