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曼兄弟案例分析报告讲解:魏雪组员:付晓玥王菲菲李丽霞案情介绍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是一家为世界各个国家的公司、机构、政府和投资者的金融需求提供全方位、多元化服务的投资银行。
雷曼兄弟通过设于全球48座城市之办事处组成的一个紧密连接的网络积极地参与全球的资本市场业务,管理网络是由设在纽约的世界总部和设在伦敦、东京和香港的地区总部来统筹和管理。
雷曼兄弟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发源地是阿拉巴马州广袤的农田以及蒙哥马利市。
雷曼三兄弟亨利、伊曼纽、麦尔,来自德国的巴伐利亚,在蒙哥马利落脚。
他们看准了蒙哥马利作为“棉花之都”的巨大潜力,于是专注于从事棉花生意,由此可见他们眼光独特。
1850年,三兄弟创立“雷曼兄弟”,专营贸易与干货买卖。
雷曼兄弟这家金融巨擘1868年开始挂牌经营,决定将公司从蒙哥马利搬到曼哈顿下城,不仅成立了纽约棉花交易所,而且进军股票与债券买卖。
雷曼兄弟出售债券帮助阿拉巴马州筹资。
也出资协助成立咖啡交易所与石油交易所。
雷曼兄弟和华尔街的家族合作,创建商业国家银行、制造商信托银行等。
20世纪初,雷曼兄弟和高盛合作,共同为史都贝克、通用雪茄公司、席尔斯连锁百货公司等企业筹措创业资金。
雷曼兄弟家族事业横跨四个世代:始于1850年阿拉巴马州棉花田,一直延续到1969年重要掌门人巴比雷曼过世为止,将近有120年辉煌的历史。
这段时间雷曼兄弟不仅从市场筹资,而且协助伍尔沃斯、梅西百货等零售巨头筹资;扶植美国航空、环球航空、泛美航空等航空公司;代替康宝农场、宝石茶等企业筹资。
2008年9月15日,拥有158年悠久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正式申请依据以重建为前提的美国联邦破产法第11章所规定的程序破产,即所谓破产保护。
以资产衡量, 这是美国金融业最大的一宗公司破产案。
雷曼兄弟公司,作为曾经在美国金融界中叱咤风云的巨人,在此次爆发的金融危机中也无奈破产,让人们为之扼腕叹息!背景知识一、财务管理环境财务管理环境是指导向企业财务行为的内外部客观条件和因素的集合。
环境构成了企业财务活动的客观条件。
企业财务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必然受到环境的影响。
企业的资金的取得、运用和收益的分配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资金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企业成本的高低、利润的多少、资本需求量的大小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企业的兼并、破产与重整与环境的变化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财务管理要获得成功,必须深刻认识和认真研究自己所面临的各种环境。
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等;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企业管理者的水平、企业的各种内在条件与能力等。
二、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目标又称理财目标,是指企业进行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它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
财务管理目标是一切财务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
当今理论界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评价有很多观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一)利润最大化目标:利润最大化认为利润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则说明企业的财富增加得越多,越接近企业的目标。
但利润最大化目标存在以下缺点:1、没有明确利润最大化中利润的概念,这就给企业管理当局提供了进行利润操纵的空间。
2、不符合货币时间价值的理财原则,没有考虑利润的取得时间,不符合现代企业“时间就是价值”的理财理念。
3、不符合风险——报酬均衡的理财原则。
它没有考虑利润和所承担风险的关系,增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4、没有考虑利润取得与投入资本额的关系。
该利润是绝对指标,不能真正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优劣,也不利于本企业在同行业中竞争优势的确立。
(二)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指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为股东创造最多的财富,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然而,该目标仍存在如下不足:1、适用范围存在限制。
该目标只适用于上市公司,不适用于非上市公司,因此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
2、不符合可控性原则。
股票价格的高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国家政策的调整、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股民的心理等,这些因素对企业管理当局而言是不可能完全加以控制的。
3、不符合理财主体假设。
理财主体假设认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应限制在每一个经营上和财务上具有独立性的单位组织内,而股东财富最大化将股东这一理财主体与企业这一理财主体相混同,不符合理财主体假设。
4、不符合证券市场的发展。
证券市场既是股东筹资和投资的场所,也是债权人进行投资的重要场所,同时还是经理人市场形成的重要条件,股东财富最大化片面强调站在股东立场的资本市场的重要,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全面发展。
(三)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采用最优的财务结构,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以及风险与报酬的关系,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
该目标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全面地考虑到了企业利益相关者和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但该目标也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1、企业价值计量方面存在问题。
首先,把不同理财主体的自由现金流混合折现不具有可比性。
其次,把不同时点的现金流共同折现不具有说服力。
2、不易为管理当局理解和掌握。
企业价值最大化实际上是几个具体财务管理目标的综合体,包括股东财富最大化、债权人财富最大化和其他各种利益财富最大化,这些具体目标的衡量有不同的评价指标,使财务管理人员无所适从。
3、没有考虑股权资本成本。
在现代社会,股权资本和债权资本一样,不是免费取得的,如果不能获得最低的投资报酬,股东们就会转移资本投向。
(四)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目标:其的基本思想就是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强调在企业价值增值中满足以股东为首的各利益群体的利益。
但此观点也有明显的缺点:1、企业在特定的经营时期,几乎不可能使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只能做到其协调化。
2、所设计的计量指标中销售收入、产品市场占有率是企业的经营指标,已超出了财务管理自身的范畴。
三、次贷危机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
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
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
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次贷问题及所引发的支付危机,最根本原因是美国房价下跌引起的次级贷款对象的偿付能力下降。
因此,其背后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美国房市的调整。
美联储在IT 泡沫破灭之后大幅度降息,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全球经济的强劲增长和追逐高回报,促使了金融创新,出现很多金融工具,增加了全球投资者对风险的偏好程度。
2000年以后,实际利率降低,全球流动性过剩,借贷很容易获得。
这些都促使了美国和全球出现的房市的繁荣。
而房地产市场的上涨,导致美国消费者财富增加,增加了消费力,使得美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又进一步促进了美国房价的上涨。
但从2004 年中开始,美国连续加息17次,2006年起房地产价格止升回落,全球失衡到达了无法维系的程度是本轮房价下跌及经济步入下行周期的深层次原因。
当美国居民债台高筑难以支撑房市泡沫的时候,房市调整就在所难免。
这亦导致次级和优级浮动利率按揭贷款的拖欠率明显上升,无力还贷的房贷人越来越多。
一旦这些按揭贷款被清收,最终造成信贷损失。
案例分析一、财务管理环境(理财环境)(一)外部环境(雷曼兄弟破产的外部原因)1、政治截至2008年第三季度末,雷曼兄弟的形势已经岌岌可危。
为了救亡图存,雷曼兄弟待价而沽,并将最后的希望寄于政府救市。
韩国开发银行和英国第三大银行——巴克莱银行的收购要约曾令雷曼兄弟看到一丝曙光。
巴克莱银行、开发银行等潜在买家都希望美国政府能够像救助贝尔斯登(贝尔斯登公司——全球500强企业之一,全球领先的金融服务公司,原美国华尔街第五大投资银行,在2008年的美国次级按揭风暴中严重亏损,濒临破产而被收购)那样对雷曼兄弟伸出援手。
然而,2008年9月12日,保尔森(前任美国财政部长)公开表示,美国政府不会浪费纳税人的税款拯救雷曼兄弟。
这一表态把命悬一线的雷曼兄弟推入绝境,两家银行最终因为美国政府拒绝为收购提供担保(美国政府在权衡之后,选择了救助同样深陷泥淖的美林证券,并力保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两家硕果仅存的投资银行),并忌惮因雷曼兄弟的巨额不良资产引火烧身,最终放弃了收购计划。
一切希望化为泡影后,雷曼兄弟只得宣布破产。
2、经济:美国房地产市场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一个风险不断积累、爆发与深化的过程。
2000年下半年,“网络泡沫”破裂使美国经济结束了长达1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随后突如其来的“9.11”事件,严重挫伤了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
为了防止经济衰退,美国急需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于是采取了极度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
从2001年初开始美联储连续13次调低利率,到2003年6月,联邦基金利率降低到1%,达到自195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并将该利率维持了一年。
宽松的货币政策促使房贷利率不断下降,30年固定按揭贷款利率从2000年底的8.1%下降到2003年的5.8%,一年可调息按揭贷款从2001年底的7.0%下降到2003年的3.80%。
在低利率和流动性过剩的市场环境下,美国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房产价格一路攀升,据美国联邦房屋企业监督局统计,在1997至2006年间,美国房产价格上涨了85%。
房地产市场己成为继互联网之后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在市场繁荣和房价持续上涨的带动下,居民购房意愿上升,住房金融机构大力扩张住房贷款,并将目光投向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推动了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膨胀。
2001年美国次级债的规模占抵押贷款市场总规模的比率仅为5.6%,2006年则上升为20%。
在2006年新发放的抵押贷款中,次级贷款占21%。
从2004年6月起,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开始逆转,到2006年6月,经过17次调升利率,联邦基金利率从1%快速提高到5.25%。
连续升息提高了房屋借贷的成本,开始发挥抑制需求和降温市场的作用,促发了房价下跌。
2005年夏季,美国房地产价格上升势头突然中止,经过2006年的调整期后,2007年房地产价格掉头向下,开始了大幅下跌。
美国联邦基金利率走势由于次级抵押贷款的设计理念是基于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扬和市场利率保持较低水平的前提假设之上,一旦市场利率上升和房价下跌,其本身蕴含的高风险顷刻爆发。
一方面,高利率大大加重了还贷者的负担,另一方面,房价已开始下跌,借款者难以用房产作抵押“借新还旧”或出售房地产来规避可能的违约。
于是,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大幅上升,点燃了次贷危机的导火索,而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资产的次级抵押债券及CDO(债务抵押债券)随后出现大幅缩水,次级抵押贷款风险迅速向持有这些债券的投资者扩散,引发一系列机构投资者受损事件,拉开了美国金融动荡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