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点14 鉴赏诗歌的语言-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浙江专用)

考点14 鉴赏诗歌的语言-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浙江专用)

考点14 鉴赏诗歌的语言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是中考古代诗歌鉴赏部分考查的重要内容。

“语言”主要包括炼字炼词和语言风格两类。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就是要理解诗歌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进而做出评述。

从近几年的中考试卷来看,中考对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两方面的特点:1.考查形式。

多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语言的把握。

只有极个别地区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2.考查内容。

主要包括:(1)品味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即分析其含义和作用;(2)品评某一字词的艺术表达效果;(3)理解诗歌中某一两个语句的含意;(4)概括诗歌的语言风格等。

考生在备考时,应联系诗歌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和推敲,从而准确理解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

预计2018年中考对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考查仍会加强,而考生应给予重视。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溪上遇雨(其二)唐·崔道融①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②明。

【注】①崔道融:晚唐诗人。

自号东瓯散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

②晚照:夕阳的余晖。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咏夏雨,既无任何寓意,也非作者心境的写照,但富有生活情趣。

B.全诗描绘了一幅雨势迅猛、雨脚不定的夏雨图。

C.一会儿东边日头西边雨,一会儿西边日头东边雨,写出了由于雨脚转移迅速造成的一种自然奇景。

D.以从容“坐看”云起着笔,而用“忽惊”“却是”跌宕转折,直接描写出夏雨的急骤。

2.试分析“坐看黑云衔猛雨”中“衔”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1.D2.“衔”字将黑云拟人化,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雨从云生的景象。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手法运用的分析和思想感情的把握。

我们解答时要结合整首诗,逐句进行分析。

D项,理解不正确,先是“坐看”,继而“忽惊”,侧面烘托出夏雨的瞬息变化难以预料。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衔”字将黑云拟人化,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雨从云生的景象。

3.【浙江省宁波市江北中学2020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忆钱塘江宋·李觏①昔年乘醉举归帆,隐隐山前日半衔。

好是满江涵②返照,水仙③齐著淡红衫。

【注】①觏:读gòu。

②涵:包含。

③水仙:指水中女神。

这里喻指归帆。

此诗想象奇特,比喻生动。

请描绘三、四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示例:最迷人的是夕阳返照江面,江水一片红光。

水面上,点点白帆也泛着淡红光芒,在夕阳的辉映下,宛如一群穿着淡红衣衫的水仙,凌波微步,美艳动人。

【解析】题干要求描绘三、四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

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

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此题一定要把夕阳返照江面的美丽景象描绘出来。

如:此时此刻,最迷人的还是返照入江,满江一片红光,那江面上的点点白帆,在夕阳的辉映下,宛若水中的女神们一齐穿上了淡红的衣衫。

4.【浙江省温州市2020年中考语文模拟】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甲)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乙)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①淳熙二、三年间(1175—1176),词人途经造口壁写的。

他想起金人追赶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太后情急下,连夜赶路,一路上百姓逃难的情景,感慨万千提笔写下此诗歌。

谈谈对(乙)词中“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诗人是有坚定的报国之志的,所以,这句表面上是实写诗人自己举头眺望,视线却被青山遮断,但浩浩荡荡的江水仍冲破重重阻碍,奔腾向前。

其实暗喻自己的报国之志非常的坚定,有百折不回的意志,也有像那浩浩荡荡江水最后能冲破阻碍,获得最后胜利的信心。

【解析】解答此题一是从字面去理解,水向东流是自然规律,二是从语句的寓意上去理解,围绕规律的作用引发的联想,结合作者的思想情感分析作答。

5.【浙江省绍兴市绍初教育集团2020届九年级4月份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雨过山村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诗歌末句用“闲”表现“中庭栀子花”,很有意味,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闲”以拟人的手法表现花闲在中庭,无人欣赏采撷。

从侧面表现了人们因农事而忙,无暇赏花的情景。

传达出山村生活的忙碌、悠然与安闲。

(既用“闲”来反衬农家的“忙”,突出了人的勤劳;又用拟人手法,以栀子花的美烘托出人情的温馨和谐。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栀子花又名“同心花”,是爱情的象征。

“闲”字将栀子花人格化,写栀子花无人采,主要在于表明春深农忙。

名师点睛1.抓动词。

动词的使用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可使诗歌中的意象化静为动,更加形象生动,具有动态美。

2.抓形容词。

考生要注意形容词的重叠运用和活用。

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

如“梦魂欲渡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中的“轻”,描状梦魂,化无形为有形,且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使本不可触的梦有了重量,堪称妙绝。

3.抓数量词。

诗(词)人精心提炼的数量词,往往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如唐代诗人齐己《早梅》中的“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一枝”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显出此梅不同寻常。

4.抓表颜色的词。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感。

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对雪①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回长安。

②《世说新语》载:“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夜到渔家张籍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

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

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

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效果?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蜀中九日(唐)王勃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从景和情的关系角度,赏析最后一句。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被誉为写“愁”的千古名句。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眼儿媚阮阅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干。

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无语对春闲。

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一双燕子,两行征雁”中数量词运用的妙处。

1.(浙江省杭州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温习课内所学,完成古诗赏析任务。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明]李攀龙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知背景]甲诗略。

乙诗:吴国伦字明卿,因违忤奸相严嵩,被贬至江西(古属楚地);当时诗人正在郡城济南养病,吴国伦赴江西途经济南时,诗人写下这首诗为其送行。

[析场景]甲诗首句以暮春时节漂泊无依的“杨花”和啼声哀切的“子规”,营造了悲惋的氛围,流露出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情。

乙诗前两句:2.(浙江省绍兴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月下演东坡语①(其一)[清]汪琬自入秋来景物新,拖筇②放脚任天真。

江山风月无常主,但是闲人即主人。

[注释]①东坡语;苏轼曾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认为自然景物,人人得以享用,人人都是大自然的主人。

②筇(qióng);竹制的手杖。

古人常以“秋”入诗,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杜甫的“八月秋高风怒号”,本诗同样以“秋”入诗却新意频出,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3.【2019年中考浙江温州卷】古诗阅读。

玉仙馆[唐]张籍长溪新雨色如泥,野水阴云尽向西。

楚客天南行渐远,山山树里鹧鸪啼。

(选自《全唐诗》)请你完成这首诗歌的微电影镜头脚本设计,来展现诗歌的意境。

镜头脚本设计(部分)景别摄法整体画面配音预期效果远景从人物后面拍摄(1)______水流声、鹧鸪声(2)______4.【2019年中考浙江金华卷】古诗阅读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①(宋)苏轼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②渐已变儿童。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③百无功。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④。

(选自《苏轼两浙诗选》)(注释)①此诗为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到湖州察看堤堰,转道秀州返杭时所作。

文长老,蜀人,报本禅院方丈。

②吴音:指江浙一带方音。

③搜句:作诗。

④浙东:指钱塘江以南越、婺、处、台七州。

诗人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诗中最直接体现这个意思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闯关检测1.“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境况?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贫寒交困的境况。

“瓢弃樽无绿”,诗人困居长安,生活非常艰苦。

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

葫芦早就扔掉,樽中空空如也。

“炉存火似红”,也没有柴火,剩下来的是一个空炉子。

“似”是诗人对温暖渴望后产生的幻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瓢弃樽无绿”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绿”指酒,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炉存火似红”写炉火燃尽的景象,“火似红”是作者的想象,这是出于他对温暖的渴求。

2.这首诗语言浅切流畅,活泼圆转。

最后一句“春风动草衣”尤为传神。

正焦急等待主人归来的诗人远远看见一叶扁舟向岸边行来,渔人正寻找沙岸泊船,他身上的蓑衣在春风中飘动,好像是诗人等待已久的主人回来了,诗人喜悦的心情油然而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