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2018—2019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2019.1 本试卷共6页,32小题,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号填写在答卷(卡)上。
2.用钢笔或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卷上作答,必须答在答题卷(卡)规定位置上,否则不给分。
一、选择题:满分60分。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梁启超曾说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第一回就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
周朝革命的内涵是A. “宗法分封制”到“官僚政治”的革命B. “氏族部落制”到“宗法分封制”的革命C. “中央集权”到“专制帝制”的革命D. “氏族部落制”到“中央集权”的革命【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诸侯对天子要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以拱卫周王室,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故B正确;“宗法分封制”到“官僚政治”的革命是秦朝推行的郡县制,排除A;周朝时期中央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C错误;周朝时期中央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中央集权”表述错误,排除D。
2.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天子2次,而朝见齐、晋等大国多达20次,这反映了当时A. 分封制失去对诸侯的有效约束B. 开始出现“礼崩乐坏”局面C. 鲁国和周王室的关系渐趋恶化D. 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答案】A【解析】【详解】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开始衰微,齐、晋等大国地位开始崛起,分封制失去了对诸侯的有效约束,这使得一些势力弱小的诸侯国弃周天子转而投靠诸侯大国,故A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开始出现”“礼崩乐坏”局面,B错误;材料表明鲁国朝拜周天子次数减少,无法体现鲁国和周王室的关系渐趋恶化,排除C;材料表明鲁国朝拜周天子次数减少,投靠诸侯大国,无法体现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并且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不断,故D错误。
3.秦朝的国家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这一做法使A. 君权遭到了一定程度弱化B. 政治民主的观念开始萌发C. 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 有利于减少专制决策失误【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秦朝的军国大事先由三公九卿讨论,然后再由皇帝决策,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减少了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故D正确;秦朝建立君主专制制度,A“弱化”表述错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没有民主观念,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的中央官制,而不是地方管理制度,所以不会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C。
4.唐代前期,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的人常为“中书舍人”,额员有七、八人之多;中书舍人的官位并不高,但他们却有拟撰诏敕之权。
这种制度设计A. 使决策具有民主性B. 抑制相权,加强皇权C. 内部强调分化事权D.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起草诏令的“中书舍人”人员多、职位不高、权力大,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B正确;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最终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加强了君主专制,A错误;材料反映分散相权,而不是分化事权,C错误;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D。
5.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
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
这表明A. 科举制打破了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B. 科举制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C. 科举制促进了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D. 当时社会对科举及第崇拜的价值取向【答案】D【解析】材料叙述了古代民间将科举及第的美化与神化,表现了古代民间对于考中科举的进士、举人的崇拜以及对于科举及第的崇拜,并没有涉及科举制的作用,故答案为D。
ABC三项都是在论述科举制本身的作用,但材料讲的是民间人士对科举的态度,这三项与材料不符。
6.清代曾侍从三个皇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称赞,但他仍时刻小心谨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结交外官,从政多年“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
这说明了军机处A. 官员的保密意识比较强B. 借鉴了欧美民主制度C. 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力D. 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军机大臣不敢与地方官员相交接,也不敢把军机处的事情在家庭生活中透露,体现了军机处办事及其机密的特点,也体现出了军机大臣,不敢结党营私的特征,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是皇帝的亲信大臣,完全服从于皇帝,故D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军机大臣自己处事非常小心,而不是强调官员的保密意识比较强,排除A;材料体现不出与欧美民主制度的关系,排除B;从材料可以看出,军机大臣对皇权没有任何制约作用,排除C。
7.“无论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还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们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条件,是制度演进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
”这表明A. 中西制度的差异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B. 中西制度的差异根源于地理环境的不同C. 历史传统、地理环境影响政治制度演进D. 政治制度的演进是人们自主选择的结果【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说明中国和希腊的制度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由此可知,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影响政治制度演进,故C正确;中西制度不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但不能说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A 错误;制度差异根源于经济,不是地理环境,B错误;政治制度不是主观选择的结果,D与材料主旨不符,应排除。
8.“这种专政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
”这反映了雅典民主的A. 自由平等精神B. 直接民主途径C. 集体暴政弊端D. 科学治国理念【答案】C【解析】材料中关键信息是“这种专政”“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意思是雅典民主制发展成对少数派和少数意见者实行专政的工具,故选C项。
A不对,雅典民主的范围有限,并不能代表真正的自由和平等;BD与题意不符。
9.万民法是继公民法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罗马司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罗马法律。
这部法律A. 适用于罗马境内的一切人B. 提高了罗马公民的法律地位C. 是罗马疆域扩大后的选择D. 适应了罗马共和国的发展需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罗马法律”,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疆域的扩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罗马法发展为万民法,万民法是适应于罗马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故C正确;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的一切自由民而不是一切人,A表述错误,排除;材料反映了万民法的适用范围,无法体现提高了罗马公民的法律地位,排除B;万民法适应了罗马帝国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共和国,D表述错误,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罗马法律”,联系所学万民法产生的背景和意义分析解答。
10.从1689年的《权利法案》到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再到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这一进程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是A. 发展资本主义B. 实行民主共和C. 实行民主政治D. 实现自由平等【答案】C【解析】【详解】从1689年的《权利法案》到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再到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反映了英国政治民主化不断完善,体现了英国资产阶级实行民主政治的诉求,故C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B错误;材料信息与自由平等无关,排除D。
11.美国的政治制度赋予了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权,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造成美国高校考试制度相对灵活的重要原因是A. 联邦体制B. 三权分立原则C. 邦联体制D. 民主共和政体【答案】A【解析】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体制,中央权力加强的同时,各州还保持了一定程度的自治地位,拥有一些州权,故A项正确;三权分立原则是政府权利构建中相互制约与平衡,与材料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邦联体制是独立之初美国体制,故C项错误;民主共和政体主要体现在总统通过选举产生,有时间任期,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点睛:“赋予了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权”表明地方拥有一定的自主权。
结合所学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的宪法和法律是国家最高法律,联邦政府行使主要权力,各州可以拥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同时还拥有一定的自主权。
这样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2.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可任命文武官员。
但随即又规定,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附署,其主要目的是A. 提高总统的科学决策B. 防止法国的君主复辟C. 彰显法国的民主运作D. 消除农民的保皇思想【答案】B【解析】【详解】法国总体掌握行政大权,但“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附署”说明权力受到限制,这是因为法国共和制是共和派与君主派妥协的产物,为防止君主势力的复辟,采取限制总统权力的措施,故B正确;“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附署”目的是限制总统的权力,排除A;C不是规定“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附署”的主要目的,排除;材料反映中央权力运作的问题,与消除农民的保皇思想无关,排除D。
13.1908年底,德意志部分议员提出议案,要求详细规定帝国宰相的职责,规定皇帝的宣战权必须得到议会的赞同。
这些议案没有获得通过,但帝国议会获得了在质询宰相时通过多数决议确定国会意见的权力,还可以宣布对宰相不信任。
这表明德意志帝国议会A. 剥夺皇帝的行政大权B. 政治作用得到增强C. 最终获取了立法大权D. 决定宰相政治命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规定皇帝的宣战权必须得到议会的赞同。
这些议案没有获得通过,但帝国议会获得了在质询宰相时通过多数决议确定国会意见的权力,还可以宣布对宰相不信任”说明德国议会政治作用加强,所以答案选B。
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德国君主立宪制•内容14.著名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
这从本质上反映A. 缺乏近代外交经验B. 不了解世界形势C. 两国治理秩序差异D. 不懂得国际公法【答案】C【解析】由材料“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本质上反映近代资本主义国建与传统封建国家之间的国家治理的差异,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