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第四节简单机械-杠杆教案2021—2022学年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章第四节简单机械-杠杆教案2021—2022学年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

3.4简单机械-杠杆教案---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以杠杆的定义、杠杆的平衡条件、有关杠杆的名词和杠杆的类型为基础,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学生自主动手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归纳总结出杠杆的原理。

教材的编排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验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考虑。

杠杆问题的生活性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吸引力,易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易于培养学生的辩证观点,易于锤炼学生的科学素养。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杠杆。

2、熟知杠杆的平衡条件。

3、掌握杠杆的实际应用。

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寻找杠杆的原理以及平衡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2、把杠杆与人类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有关杠杆的科学知识和实际应用,且能用科学知识解释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真正的体会由生活走向科学,由科学走向社会。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杠杆的概念
2、杠杆的五要素
3、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
1、力臂的确定及做法
2、杠杆的平衡条件应用
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讨论交流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实验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化静为动。

与之对应的学法有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猜想和归纳总结法。

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探究杠杆的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

同时,通过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体现教师
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教学器材:
直尺、橡皮、铁架台、细线、粗细均匀的直杆、钩码、剪刀、羊角锤、起子、汽水、钉有钉子的木板纸团,自制投石器。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
设)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新
奇玩具,(出示自制投石器),大家
肯定没有玩过吧?
下面老师给大家演示一下它的玩
法。

这种装
置虽然简单,但是它在古时作战起
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通过一段
视频来了解一下。

(播放视频)
师:这种装置叫投石器,大家知道
它运用什么知识吗?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杠
杆》的相关知识。

(板书:杠杆)
学生观看操
作,思考生答:
杠杆
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的
思维,活跃
课堂气氛;
体现从生活
走向科学的
教学理念。

杠杆的相关
内容
新课讲授师:我们来明确一下本节课的学习
目标。

(一)认识杠杆师:在小学
阶段,同学们对杠杆知识已经了初
步的了解,下面小组交流合作,判
断你手边的三种工具是不是杠
杆?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代表朗
读学习目标学
生分组交流讨
论。

学生代表
回答。

为探究实
验中做好知
识准备。

从常见的工
具中和简单
机械中识别
出杠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作出点评:两组同学的观察都非常细致,哪组同学回答的更全面呢?(能绕固定点转动的就可以称为杠杆吗?一根撬棒,在不使用的时候它只是一根硬棒而不是杠杆。

杠杆到底是什么?)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杠杆的概念。

(板书定义)师:根据杠杆的概念
教师巡视,投影一个小组的作品。

学生判断对错。

(二)力臂
师:除了这三个要素,还有一个要素影响着杠杆的使用,在引入它之前,我们先来做个实验。

学生依据多媒体提示进行操作,猜想力的大小的影响因素。

生答: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和力的方向师: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和力的方向共同决定杠杆的使用,所以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科学量—力臂。

(板书:力臂)多媒体放映力臂的概念。

教师讲授作用线。

教师讲授力臂的画法。

总结:杠杆画法口诀。

(三)杠杆的平衡条件师:我们认识了杠杆,在杠杆的使用中,杠杆的平衡状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状态,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我们就称杠杆平衡,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杠杆满足什么条件时才能平衡?首先,问一下同学们,你们都玩过跷跷板吗》师:跷跷板在什么时候能保持平衡?师: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一起玩跷跷板能让跷跷板平衡吗?师:真的不能吗?请同学们按要求自制跷跷板,用不同大小的橡皮代替大人和小孩,看一下跷跷板什么时候能平衡?当杠杆平衡时,动
利用多媒体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以圆形的图示打在大屏幕上。

杠杆一、定义二、三要素:支点,
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指导实践”的主要教学过程,落实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

通过创设实验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教师通过演示生活实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唤起选择性知觉,采用现象分析、实验探究、讲授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同时,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讨论交流、有效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

1、关于力臂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叫动力臂
B.从动力作用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
C.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阻力臂
D.从阻力作用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叫阻力臂
2、下列关于动力F1力臂的作图中,正确的是()
3、如图所示,一轻质杠杆支点为O,处于平衡状态,m甲=2kg,m乙=3kg,杠杆横梁上每格为10cm.下列情况杠杆仍能保持平衡的是()A.在甲、乙两物体下各挂一个质量为1kg的砝码
B.在甲物体下挂一个2kg砝码,在乙物体下挂一个3kg砝码
C.在甲物体下挂一个3kg砝码,在乙物体下挂一个2kg砝码
D.将甲、乙两物体向支点移近10cm
4、汶川大地震中,巨大的石头挡住了救援车辆的通路,救援人员用撬棍将石头撬开.如果在撬棍a端分别沿如图所示三个方向用力,其中最省力的是()A.沿F1方向 B.沿F2方向 C.沿F3方向 D.三个方向所用力一样大
5、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某同学将杠杆悬挂起来,发现杠杆的右端低,左端高,他应该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调节,使杠杆在______位置平衡.(2)作图分析: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好处是:方便测量___________。

(3)在杠杆两端挂钩码,不断改变动力或动力臂的大小,调节阻力或阻力臂的大小,使杠杆在原来的位置重新平衡,记录数据如下表
根据表中的数据你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第2次实验数据有同学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他得出此错误结论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