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成部分自理的情况下;(3)辅助教育系统多用于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帮助患者掌握自我管理技能,提高自理能力,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第二章疾病的护理一、高血压的护理1.内容: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患者需要长期的护理和管理。
护理重点包括:(1)控制血压,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2)控制饮食,低盐、低脂、高纤维,避免过度饮酒、咖啡等;(3)控制体重,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肥胖;(4)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等;(5)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波动,保持心情愉悦;(6)定期检查并处理并发症,如心脏、肾脏等器官的损害。
2.应用:高血压患者的护理需要全面、系统、个体化。
护士应该与医生、营养师、心理医生等多学科合作,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帮助患者掌握自我管理技能,提高生活质量。
二、糖尿病的护理1.内容: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的护理和管理。
护理重点包括:(1)控制血糖,遵医嘱服药,定期测量血糖;(2)控制饮食,低糖、低脂、高纤维,避免暴饮暴食;(3)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等;(4)定期检查并处理并发症,如眼、肾、神经等器官的损害;(5)保持心情愉悦,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波动。
2.应用:糖尿病患者的护理需要全面、系统、个体化。
护士应该与医生、营养师、康复师等多学科合作,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帮助患者掌握自我管理技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三、冠心病的护理1.内容:冠心病是一种心脏疾病,患者需要长期的护理和管理。
护理重点包括:(1)控制心率和心律,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2)控制饮食,低脂、低盐、高纤维,避免暴饮暴食;(3)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等;(4)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波动,保持心情愉悦;(5)定期检查并处理并发症,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
2.应用:冠心病患者的护理需要全面、系统、个体化。
护士应该与医生、康复师、心理医生等多学科合作,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帮助患者掌握自我管理技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护士还应该及时处理患者的心理问题,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血管内皮细胞构成呼吸膜,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2.呼吸系统的功能:(1)气体交换:指肺泡壁上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在呼吸膜上进行气体交换,将氧气输送到血液中,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2)声音发生:通过喉部和声带的振动,产生声音。
(3)维持酸碱平衡:呼吸系统通过调节二氧化碳的排出来维持体内酸碱平衡。
二、常见呼吸系统疾病1.上呼吸道感染:包括鼻炎、咽炎、扁桃体炎等,症状主要为咳嗽、流涕、喉咙痛等。
2.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常见症状为呼吸困难、喘息、咳嗽等。
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主要症状为气短、咳嗽、痰多等。
4.肺炎:指肺组织受到感染引起的炎症,症状包括发热、咳嗽、胸痛等。
5.肺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症状包括咳嗽、咳痰、盗汗、体重减轻等。
6.肺癌:是肺部恶性肿瘤,常见症状为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等。
三、护理措施1.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目标:(1)改善呼吸功能;(2)缓解症状;(3)预防并发症;(4)提高生活质量。
2.护理重点:(1)监测生命体征,特别是呼吸频率、氧饱和度等;(2)给予氧疗,维持氧饱和度在正常范围内;(3)合理用药,如支气管扩张剂、抗生素等;(4)饮食调理,避免过度进食或饮食过于油腻;(5)呼吸训练,如深呼吸、咳痰训练等;(6)心理支持,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提供积极的心理疏导。
3.护理常见问题:(1)氧疗相关并发症,如氧中毒、二氧化碳潴留等;(2)呼吸道感染的防控,如手卫生、消毒等;(3)药物不良反应,如支气管扩张剂的心悸、颤抖等;(4)营养不良,如患者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4.护理评价:(1)呼吸功能是否改善;(2)症状是否缓解;(3)并发症是否发生;(4)生活质量是否提高。
五、护理程序特性1.护理程序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个性化的护理,以患者为中心。
2.护理程序需要护士具备多学科的知识,与患者、家属及其他保健人员相互作用。
3.护理程序具有普遍适用性,可应用于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中。
状,如呼吸困难、胸痛等。
护理措施: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吸烟及接触有害气体;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过度干燥或潮湿;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保持呼吸道黏膜的湿润;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激动,以免诱发咳嗽;如有感染,应积极治疗;如有痰液。
应及时清除,以免引起感染或加重病情。
主,如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咳嗽、流涕、喉痛等;急性咽炎以咽部疼痛、干燥、灼热感为主要表现,咽部充血、咽后壁有黏液或脓性分泌物;急性喉炎以喉部疼痛、干燥、灼热感为主要表现,喉部充血、声音嘶哑或失音,严重者呼吸困难,需及时就医治疗。
(3)治疗:对于病毒性感冒,一般采取对症治疗,如退热、止咳、清热解毒等;对于细菌感染,需使用抗生素治疗。
此外,适当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措施也有助于病情的恢复。
2.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急性炎症的总称。
(1)病因:常见病原体为病毒,少数为细菌引起。
(2)临床表现:起病急骤,以咳嗽为主要表现,常伴有咳痰、胸闷、气促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治疗。
(3)治疗:对于病毒性气管、支气管炎,一般采取对症治疗,如退热、止咳、清热解毒等;对于细菌感染,需使用抗生素治疗。
此外,适当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措施也有助于病情的恢复。
3.改写: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类常见病,其中包括咳嗽、咯血、呼吸困难等症状。
咯血是指呼吸道血管破裂或渗透性增高导致的出血,常见于呼吸系统疾病,严重时可能导致窒息、失血性休克等并发症。
呼吸困难则是指呼吸时出现异常的不舒适感,常见于呼吸系统疾病,也可能由其他系统疾病引起。
治疗方面,胸部物理治疗和动脉血气分析是常用的诊疗手段,对于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感染,也需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及时就医治疗,加强预防措施,有助于减少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导致气道炎症和纤毛功能障碍,使黏液排出减少,导致气道阻塞。
(2)空气污染:工业污染、车辆尾气、室内燃料燃烧等空气污染物也可引起慢支和肺气肿。
(3)遗传因素:某些基因可能与COPD的发病有关。
3.临床表现:(1)慢支:咳嗽、咳痰、气促、胸闷、活动后呼吸困难,病程较长。
(2)肺气肿:气短、活动后呼吸困难、慢性咳嗽,常伴有慢支症状,病程也较长。
(3)急性加重:急性加重时,症状加重。
出现气急、喘鸣、咳嗽、咳痰,甚至出现发绀、意识障碍等。
4.治疗:(1)戒烟:吸烟是COPD的主要危险因素,戒烟是治疗COPD 的关键。
(2)药物治疗: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可缓解症状、减少急性加重次数。
(3)氧疗:氧疗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
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使用方法。
4)肺康复:通过肺康复训练可提高患者运动耐受力,改善呼吸肌力。
减少急性加重次数。
(5)手术治疗:对于极少数合适的患者,手术可改善症状和预后。
(6)健康教育:COPD患者应避免吸烟和接触空气污染物。
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合理饮食。
适当锻炼身体,定期随访和治疗。
5.预防:(1)戒烟:吸烟是COPD的主要危险因素,戒烟是预防COPD的关键。
(2)减少空气污染:避免接触工业污染、车辆尾气、室内燃料燃烧等空气污染物。
(3)增强体质:适当锻炼身体,增强机体免疫力。
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4)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可及早发现COPD,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
吸入有害气体和颗粒物是COPD的主要危险因素。
吸烟是COPD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其他危险因素包括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大气污染和感染等。
COPD的临床表现包括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疲乏无力、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甚至有头痛等。
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在COPD患者也十分常见。
诊断COPD的要点是根据吸烟等高危因素史、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肺功能检查等综合分析确定。
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是COPD诊断的必备条件。
治疗COPD的要点包括稳定期治疗和急性加重期治疗。
稳定期治疗包括脱离污染环境、预防感染、药物治疗、长期家庭氧疗、呼吸锻炼和营养支持等。
急性加重期治疗包括去除诱因、持续低浓度吸氧、止喘、祛痰、糖皮质激素和机械通气等。
护理要点包括病情观察、遵医嘱用药给氧、休息和活动、营养支持、呼吸训练和心理支持等。
健康教育的重点是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本病虽然难以治愈,但如积极参与COPD的长期管理可减少急性发作,及时控制症状,延缓疾病进程,提高生活质量,患者对此必须有信心和耐心,要有长期准备。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是由于支气管、肺、胸廓或肺动脉血管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右心负荷加重,进而造成右心室扩张或(和)肥厚,伴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的心脏病。
肺心病的病因包括支气管肺疾病、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肺血管疾病和其他因素。
肺心病发生的关键环节是肺动脉高压,肺动脉高压的形成与肺血管功能性改变、肺血管器质性改变、血液黏稠度增加和血容量增多等因素有关。
治疗肺心病的关键是治疗慢性肺病的基础上,采取措施减轻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负荷。
药物治疗包括利尿剂、洋地黄类、血管扩张剂和抗凝剂等。
对于合并右心衰竭的患者,应给予氧疗和机械通气等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监测患者的心肺功能和液体平衡,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支气管炎等。
4.诊断要点:(1)典型的临床症状;2)肺功能检查:FEV1/FVC比值下降;3)支气管激发试验:气道高反应性;4)其他检查:过敏原检测、胸部X线或CT等。
5.治疗要点:(1)急性发作期:吸入β2受体激动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2)缓解期:吸入类固醇、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等药物;(3)预防期:避免接触过敏原、加强体育锻炼等。
6.护理要点:(1)评估重点。
(2)教育患者正确使用吸入器。
(3)注意环境卫生,避免过敏原。
(4)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5)避免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
(6)定期随访,调整治疗方案。
7.健康教育:(1)避免接触过敏原。
如花粉、尘螨等。
(2)正确使用吸入器和其他药物。
(3)定期随访和调整治疗方案。
(4)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5)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
(6)遵医嘱规律用药,不要随意停药或更换药物。
(7)注意预防感冒和呼吸道感染,避免加重病情。
肺源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需要通过以下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需要排除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胸闷或咳嗽;如果临床表现不典型,需要根据支气管激发、舒张试验或PEF变异率检查进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