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一、基本情况
本次考试试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考试范围为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占比百分之三十,选必一1至15课占比百分之七十。
试卷难度0.5,区分度0.21;侧重考查学生对材料分析能力以及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和分析能力。
本次考试按赋分初步统计,联考三万多人,本校六个历史班参考;年级平均
二、试卷分析
(一)选择题部分试卷分析
1)总分:选择题部分共16小题,每小题3分,总分48分。
2)考点:选择题1-10题考查的是中国史,其中1-5题考察中国古代史,6-7题考察近代史,8-10题考察现代史。
从比重来看,中国史部分侧重于古代史和现代史部分。
选择题11-16题考查世界史,11题考察古希腊古罗马,12题考察中古史,13-15考察西方近代史,16题考察西方现代史。
从比重来看,侧重于考察西方近代史。
尤其是1、6、9、13均分甚至是低于1。
4)分析原因:1、6、13失分严重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新情境的领会能力不够,导致理解不清题干和选项。
9题得分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基础知识混淆。
5)解决措施:在平时的新授课中,对于一些易混易错的知识点进行辨析。
在练习题的讲解中,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总结材料重点,提升学生的材料分析和提取能力。
(二)主观题部分试卷分析
1.历史主观题部分试卷分析
第17题考试分析
(1)总分:15分
(2)考点:科举制
(3)第一小题7分,学校均分:5.91分
分高/分低的原因:
这道题校得分率84.46%,是所有主观题中得分率最高的一道题,题型是特点类,考查的是科举制的相关知识。
学生对于科举制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比较清晰,能够从材料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进行分析作答,基本上能答出其中3个点。
其他两个答案需要分析才能得出,由于学生材料分析能力不足,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答出。
(4)第二小题8分,学校均分4.88分
分高/分低的原因:
这道题校得分率60.96%,考察题型为原因类,本小题一共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人们对科举制的态度”,这个问题2分,学生基本上都能够从材料中得出答案。
第二个问题是这种态度形成的原因,大部分学生能在材料中找出2点答案,第三点答案需要从材料中概括得出“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影响”,第四点答案学生需要结合所学才能得出“西方文明传入的影响”。
该题失分点是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不足,基础知识不顾扎实。
(5)解决措施:
①夯实基础——紧抓学生基础知识背诵;②明思路、严逻辑——紧抓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③抓关键——引导学生在平常做题时推敲试题的答案要点,提炼材料的关键词。
2.世界史主观题部分试卷分析
第18题考试分析
(1)总分:15分
(2)考点:美国战后民权运动
(3)第一小题8分,学校均分:2.95分
分高/分低的原因:
这道题校得分率36.84%,考查的题型是特征类。
该题的答案全部是从材料中总
结出来的;失分点都是学生结合知识点的材料分析不到位,信息概括能力不足。
(4)第二小题7分,学校均分3.31分
分高/分低的原因:
这道题校得分率45.86%,考察题型为影响类,主要从材料中得出答案,题目要求答出“影响”,没有具体指出是积极/消极,所以要考虑到消极/局限性,失分点在于大部分学生只考虑到了积极影响,没有答出消极/局限性。
(5)解决措施:
一方面注重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做到答题时会发散思维;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对题干的理解,提高学生解读题干的能力,做到不漏答、不失分;此外,该学生灌输分析材料的技巧,提高学生材料分析能力。
2.论述题部分试卷分析
第19题考试分析
(1)总分:12分
(2)考点:中国古代礼法关系
(3)学校均分:5.12分
(4)分高/分低的原因:
这道题校得分率42.69%,题干要求选择材料中所给的三种关系图中的一种,
作图,并结合所作的图,围绕“儒”与“法”的关系拟一个论题,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
由于考试前已经复习过相关的内容,所以学生答题基本上能围绕“礼法”进行论述。
失分点在于这道题目要求作图,大部分学生只画了图,没有把“儒”和“法”的关系写到图中,所以很多同学都没有拿到这2分;其次,有的同学画的图和拟的论题不一致,甚至有的学生作图、论题与阐述内容都不一致,所以导致失分。
(5)解决措施:
第一步,带着学生审题,一定要知道题干要求是什么,做到带着问题作答;第二步,通过知识点背诵、默写,夯实基础知识,做到史论结合,依据自己所学作答,而不是照抄材料;最后,强调论述题的格式,一定要有论题、阐述过程、结论,三者缺一不可。
3.中国近代史主观题部分试卷分析
第20题考试分析
(1)总分:10分
(2)考点: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政权状况
(3)第一问5分,学校均分:1.14
分高/分低的原因:
这道题校得分率22.81%,是所有主观题得分率最低的一道题,本题目要求指出湖北军政府中存在矛盾的三组势力,“指出”就是能够直接从材料中找出来的答案,这道题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但失分率极高,原因是学生读不懂题目,不理解什么是“存在矛盾的三组势力”,导致很学生在这道题上失分。
第二问5分,学校均分2分
分高/分低的原因:这道题校得分率40%,属于概括类题型,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得出答案,大部分同学能拿到2-4分。
失分点在于学生没有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不能够依据材料联系到所学知识去作答。
(5)解决措施:
在平常的讲题过程中注重分析题干要求,提高学生对题目的理解能力,引导学生精准分析题目设问;常见考点要给予一定时间去理解记忆;最后组织答案一定要结合所学分析,灵活应用基础知识。
三、后半段工作对策及改进措施
1.重视基础
要坚持最基础的知识才是最有用的知识的原则,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思想方法的教学。
教学的过程中立足于教材,以教材为课堂上主要的教学工具,以教材为材料,分析教材、解读教材,让学生更加熟悉教材。
尤其是通过单元导言把握单元主线。
除此之外,落实每一课的默写,利用学案或者三维设计上的基础知识填空组织学生背记默写。
2.重视解题方法指导和错题整理
每课都有课堂练习、课后习题,每周都会进行历史周考。
要对题目进行精讲细讲,如此多的题量要让学生吃透就必须重视方法指导,尤其是经典题型一定不能浪费,让学生整理出错题,以此再次回顾知识和考点。
3.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以人格魅力和专业素养能力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度。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展开教学。
4.抓两头促中间
拔高优生,尤其是提升A班的总体成绩,不要忽略中等学生,更加需要抓后层次学生,特别是考试态度和考场行为。
5.要抓规范答题
答题过程要科学、规范,材料、知识点和问题的衔接都应表达准确清楚,这种逻辑清晰的答题作风,只有通过平时的训练才能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