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广东省深圳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0年广东省深圳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0年广东省深圳市高考历史一模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1.有人认为,“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字图形犹如天上的星辰;隶书则代表了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对大地广袤的思考;而楷书出现的时期就是被认为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

其意在说明()A. 社会进步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的发展B. 古代书法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内涵C. 三种字体演变是古人对科学发展的认识D. 楷书演绎了古人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2.上古时期编修家谱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魏晋时期,编撰家谱的主要目的是维护门第;宋代打破官修家谱的禁例,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兴盛。

推动宋代这一变化的因素是()A. 理学占据正统地位B. 选官体制发生变革C. 租佃关系普遍化D. 君主专制有所弱化3.史载,明代棉花的种植已在北方地区得到推广,山东、河南、河北都是重要的产棉区,山东东昌府的“棉花转贩四方”,“民赖以利”,兖州府的棉花也有“商贾转鬻江南。

”这说明明代()A. 形成南粮北棉的生产分工B. 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高C. 海运畅通促进山东棉花外销D. 形成初步联系的国内市场4.凸面镜早在唐代就作为小儿玩物出现于长安街市,而西方人在13世纪末制成了眼镜。

明朝时眼镜传入中国并很快流行,但人们除了用来读四书五经外,对其本身研究仍毫无进展。

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科技()A. 对西方科技发明有影响B. 曾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C. 满足于初级的实际应用D. 发展步伐落后于西方国家5.据统计,中国近代棉纱进口占全部进口总值的比重,1891-1893年为14.6%,1901-1903年为18.6%,此后,棉纱进口大幅度下降,且棉纱开始出口。

中国近代棉纱进出口的变化说明()A.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艰难发展B. 列强逐步扩大对华商品输出C. 国内资本主义商业市场形成D. 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6.据统计,1930-1936年间,中国海关进口指数下降40%,入超下降78%.与此同时,海关进口税却呈现上升趋势,在1926-1936年的十年间增长达三倍以上。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国民经济建设成效显著B. 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C. 改订新约运动的历史影响D. 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作用7.在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变易观念、华夷之辨、民本思想等精神传统,通过现代诠释获得了新的生命,转换为近代救亡意识、“变法--自强”思潮、革命观念以及近代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

这主要表明()A. 西方思想影响着中国文化进程B. 政治变革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C. 民族危机推动中国文化的转型D. 传统文化是近代革命的指导思想8.“土改要分配土地,但不是单纯地分配土地,而是要根本改变农村社会结构,建立一种新的、民主的、自由的社会关系。

”新中国的农村土地改革和社会改革()A. 建立起城乡二元社会结构B. 实行了对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C. 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D. 打破了农村宗族式社会管理体系9.在古代希腊,规定议事会成员的任期为一年且不得连任,公民一生中任议事会成员的时间总共不能超过两年,均进行抽签选举。

这种轮流坐庄和抽签选举的参政方式()A. 动摇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B. 参政权利与公民财产没有关系C. 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D. 保障所有公民直接参政的机会10.如图名为《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骑自行车的妇女》,图中的现象可以说明()A. 工业革命增强妇女经济和社会的独立B. 宪章运动促进了男女平等观念的产生C. 女王执政提高英国上层妇女社会地位D. 议会改革有利于中下层妇女参政议政11.历史学家钱穆曾提出:“就马克思理论而言,无产阶级亦必在资本主义社会下获得长期的高度训练,待其知识程度与组织能力达到一理想水准,才能脱颖而出,代替资本主义来掌握政权。

”这最能够说明的是()A.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客观条件B. 《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影响C. 巴黎公社失败的主要原因D. 二月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12.关于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古今中外的历史学家有着不同的阐释:宋代的司马光认为治史的目的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意大利史学家克罗齐认为“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强调“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这些阐释共同强调()A. 史学的意义在于对过去的主观建构B. 历史的奥秘存在于真实地还原过去中C. 历史研究必然具有浓厚的个人倾向D. 历史的价值在于客体与主体间的互动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2.0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

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尚多僭侈,未合古制”。

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偶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

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材料二:11 一12世纪,除原来罗马帝国时期的老城市外,西欧各地在城堡、主教堂、大修道院附近地区出现了许多新兴城镇。

第一类城市如英国的约克和法国的奥尔良等,它们的产品主要满足地方市场的需要;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是第二类城市的典型,它们主要生产和经营某些专业产品,与国内夕卜市场都有密切的联系;第三类城市如意大利的热那亚等,它们主要从事国际贸易。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

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级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制定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

一些城市中,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牛津和剑桥还建立了大学,成为著名的大学城。

到14一15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的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社会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

--摘编自侯建新《西欧城市的兴起》等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城市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欧城市与宋代城市的不同特点。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1世纪前后中国宋代与西欧城市发展的共同历史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01年为确定《辛丑条约》的赔款数额,总税务司赫德向列强提供了清朝结合所学知识,以“从财政收支看清末政治经济状况”为主题,解读材料。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不同角度的信息至少3条)、总结和归纳准确、解释完整、逻辑清晰。

15.闽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爱新觉罗•善耆是淸末政治舞台上一个比较活跃的皇亲贵族,从戊戌变法起,善耆就一直支持光绪帝进行维新,被称为“帝党”……光绪二十六年(1900)十月,善耆出任祟文门监督,幵始担任实缺并着手整顿崇文门税务。

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月,善耆任民政部尚书(责任内阁成立时,为民政大臣),掌握民政大权,成为满清贵族中具有实权的开明派人物。

善耆在新政建设过程中,严于律己,雷厉风行,大胆任用新知识分子,着力整顿巡警,从而奠定了京师近代警察的基本规模;参与编订《报律》、《著作权律>、《出版律》和《禁烟条例》等一系列律令条文,使执法者有法可依,守法者有法可循;同时积极筹办京师自治,推动立宪运动的发展;还对海军建设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善耆的这些措施是淸政府新政举措的重成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北京的近代化建设和社会变革。

--摘编自孙燕京《善耆与淸末新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槪括善耆推行新政的有利条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善耆的新政活动。

16.材料一:当德国法西斯掌握政权之后,英、法等国立即对其寄予厚望,企图使极富侵略扩张野心的法西斯德国充当资本主义世界反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急先锋。

因此,它们采取了对德妥协让步的政策以使“祸水东引”。

英国人喊出的“宁要希特勒,不要斯大林”的口号,正反映了英、法等国统治者的愿望和心声。

材料二:根本上来说,1939年3月,德国正式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一事,彻底地改变了英国的民意,舆论一反过去妥协的语气,转而支持抵抗法西斯。

民心向背既定,政府虽不情愿,也只有被迫从之。

英国政府的政策转变了方向,法国政府别无他计,也只有立即跟进,追随自己这个唯一还算有点办法的盟友。

于是破天荒的第一遭,英国国民同仇敌忾,决意与希特勒作殊死战,不再分歧不合--可是为时已晚,形势一发不可收拾,德军铁蹄迅速无情踏进波兰。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等根据材料一,概括英法所奉行的外交政策及其实质。

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欧洲主要国家对德国扩张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17.材料明朝人王士性(1547-1598),好游历,相继在河南、北京等地做官,足迹遍及当时的两京十二省,相继写了《广游志》和《广志绎》等地理学著作,对所游历和考察的对象加以理论概括。

王士性全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对“人定胜天”思想有了新的发展,从理论上总结出“天下事不可懦而无为,尤不可好于有为”。

他认为,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

他将自然与人文地理都当成考察的对象,特别注意观察各地的地理环境、民情风俗、宗教文化、物产交通,并比较其差异,从而在人文地理的各个分支,如风俗地理、文化地理、经济地理、政治地理、民族地理乃至军事地理的研究都留下真知灼见。

王士性注意观察与分析各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长处和短处,以确定环境对某种社会需要的适宜或者有利的程度。

王士性深入细致的观察与缜密独到的思想,给明末清初的学者以巨大的影响。

--摘编自周振鹤《王士性的地理学思想及其影响》等根据材料,概括王士性的地理学思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士性地理学思想形成的背景。

-------- 答案及解析 --------1.答案:A解析:题干体现字体的演变体现出关注的重点由神灵转向自然和人本身,故A正确,排除C。

B材料不能体现。

故排除。

中国古代缺乏理性思考和科学精神。

故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汉字演变的相关知识。

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题的关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