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2021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西周时期,鲁、晋、齐、卫、燕等封国都呈现出不同族群居民混居的情形,如曲阜鲁城遗址就展示了一幅周族居民与地方土著杂居的场景。
这说明分封制的推行A.显示了华夏文明的先进性B.有利于国家组织发展C.破除了政治上的血缘壁垒D.体现出华夷一体理念2.有学者认为,汉代采用“王霸道杂之”的统治方式,即“以经典为依据的道德教育”与“以法律为依据的外在管束”相结合。
这一方式体现了A.诸子百家思想的趋同性B.儒家仁政思想的普适性C.政治意识形态的现实性D.法家治理意识的灵活性3.贞观年间,给事中、谏议大夫执掌规谏和讽议朝政之事,兼领史官之职,负责载录天子起居、言行。
这一制度A.有利于限制皇权滥用B.确立了官修史书正统地位C.削弱了三省宰相职权D.强化了君主对舆论的控制4.南宋元符二年,朝廷下达诏令:“番舶为风飘著海州界,若损败,及舶主不在,官为拯救,录其货,许其亲属召保认还。
”由此可见南宋A.官营工商业的兴盛B.政府鼓励朝贡贸易C.沿海贸易环境恶化D.对海外贸易的重视5.万历年间,御史叶永盛巡视两浙盐务,见“山陕新安诸商人子弟者,以外籍不得入试”,于是上奏朝廷,准盐商子弟在浙江设立商籍,可在当地参加科举考试。
之后商籍逐渐推广及全国。
商籍的推行A.旨在解决政府的财政危机B.强化了政府对商人的控制C.为社会流动创造有利条件D.确保了科举制度的公平性6.1889年,李鸿章为格致书院亲拟考题:“各国立约通商,本为彼此人民往来营生起见。
今设有一国,议欲禁止有约之国人民来往,其理与公法相背否,能详考博证之欤?”此考题的命制意图最有可能为A.强化商战意识B.激发爱国精神C.培养世界视野D.树立法治观念7.民国初年,上海德大纱厂创办人穆藕初,针对原棉不足,棉质退化的问题,引进美国长纤维棉种,发起组织中华植棉改良社,强调“专以研究棉产为范围······庶将东亚棉产成为商战健将”。
穆藕初的系列举措旨在A.实现农业资本化经营B.振兴实业挽回利权C.推动产业布局的调整D.抵制外国棉花输入8.中共“一大”通过的第一个决议规定:“党在当前的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要派党员到工会去工作。
”这说明,中国共产党成立时A.注意建立与工人阶级的密切联系B.确定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C.重视发动工人参加国民革命运动D.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基本国情9.1961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认真进行调查工作问题给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的一封信》,其中附有毛泽东1930年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本本主义”即教条主义),要求各级领导机关联系实际深入学习。
这一指示旨在A.肯定毛泽东革命年代的贡献B.推进国民经济建设战略转变C.变革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D.纠正思想路线右倾主义错误10.1978年宝安县石岩公社上屋大队与香港怡高实业公司签订协议,建立了深圳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
1993年该企业转为港商独资企业,并逐渐转型走上高新技术发展道路。
这一历程A.表明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B.体现国有企业改革释放活力C.引领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潮流D.是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缩影11.雅典菲狄亚斯在他的人体雕像中已显示出丰富的解剖学知识,帕特农神庙的建造也表明建筑师们精通几何学相关理论。
这表明雅典A.宗教信仰意识逐渐增强B.民主政治推动艺术繁荣C.理性占据时代主导地位D.科学发展提升艺术水准12.1494年,西班牙、葡萄牙确立了纵贯大西洋的“教皇子午线”,1529年两国再次签约,在太平洋摩鹿加群岛以东划分新的分界线,此线以西属葡萄牙,以东属西班牙。
这一变化体现了A.环球航行引发新的殖民争夺B.宗教改革打破教皇权威C.世界贸易中心东移至太平洋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13.有学者评论说,英国革命创造的法律制度,虽已初步搭好了现代民主政治的大体框架,但是这个框架的严重缺陷也是明显的,那就是它太缺乏对“平等”价值的关怀。
评论者的主要依据应是A.国王仍掌握着行政实权B.分权制衡机制仍不完备C.参政权受财产资格限制D.议会的立法权有名无实14.欧洲某一时期兴起了对新古典艺术的反叛,感觉对理性的反叛,“自然”与“自然物”对文明与技巧的反叛,个人自由对社会秩序的反叛,青年对权威的反叛。
这一艺术潮流属于A.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15.二战后初期,西方国家普遍把消费者教育列入教学计划中,向学生灌输市场、商品、法律、卫生、安全等知识,帮助学生明确消费者的权利与义务。
这一举措A.导致享乐主义生活方式泛滥B.提倡节制消费支援战后重建C.推动战后各国福利政策实施D.符合战后经济恢复发展需求16.1974年,加入欧共体仅一年的英国提出对“入欧条件”重新谈判,至1975年,双方在“减少英国承担的欧共体预算摊款份额问题”、“改革共同农业政策问题”等方面达成协议。
随后英国对该协议进行留欧全民公投,参加公投的赞成票占67.2%.据此可知A.欧共体扩大的成果得到了巩固B.重新谈判违背契约破坏欧共体原则C.直接民主推动西方民主制转型D.主权让渡与维护本国利益矛盾加剧二、非选择题:共52分。
第17~19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0~22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40分。
17.(14分)“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桥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关于汉唐丝绸之路研究的史料材料二全面抗战爆发后,中苏联合开辟了西北国际通道。
该通道从苏联萨雷奥泽克到中国境内的霍尔果斯口岸,全长2925公里。
据统计,1937年到1941年,中国向苏联购买飞机997架,坦克82辆,火炮1000余门,机枪5万余挺,汽车1000余辆。
这些物资90%以上是通过西北国际通道运抵中国。
1937-1944年,中国运交苏联的产品有钨砂、纯锑、锡、铅等矿产,还有大量的茶叶、桐油、生丝、羊毛、驼毛及羊绒、皮张等,这些物资大部分在星星峡、哈密等处交货。
西北国际通道是中国境内延伸距离最长、运行时间最长、也是最安全的国际交通线。
这一通道的开辟使古老的丝绸之路重现昔日的荣光。
——摘编自尚季芳《论西北抗战大后方的地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史料价值。
(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北国际通道”运行的背景及其意义。
(8分)18.(14分)“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闲、八小时睡眠”,曾经是西方工人阶级追求的目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53年美国一家工厂制订的工人每日时刻表及译文(局部)材料二——摘编自徐晓飞《十九世纪西方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艰苦历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美国工人阶级工作状况及形成原因。
(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下半期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斗争的特点,简要谈谈你对20世纪初西方企业主支持8小时工作制这一现象的理解。
(8分)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榜样及其事迹,能凝神聚力,团结民众。
下表是《人民日报》在1949-2018年关于国内、国际“榜样”形象的关键词(按出现频率由高到低排列)。
——整理自俞凡《新中国典型报道的内在逻辑及其历史轨迹探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榜样”为主题,提取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展开论述。
(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二)选考题:共12分。
请考生从20~22三道选考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0.(12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1992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对面向新世纪的科技发展作出规划。
为落实《纲领》的各项要求,国家科委和有关部门联合推出一系列科技和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措施,并先后在沈阳、南京等八个城市进行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科学技术服务于经济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1993年7月2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关于科学技术的法律。
1994年2月,国家科委、国家体改委发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要点》,1995年5月6日,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1)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90年代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特点。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技体制改革的意义(4分)21.12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19世纪晚期,欧洲列强加紧侵略非洲,在1884-1885的柏林会议上,欧洲列强达成瓜分非洲的协议。
埃塞俄比亚地处东北非,资源丰富,海运方便,战略地位重要。
意大利已在其邻近的厄立特里亚建立殖民统治,并意图将其扩大到埃塞俄比亚。
1894年,意大利发动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战争。
埃塞俄比亚人民在国王孟尼利克的号召下,团结抗战,在1896年阿杜瓦战役中,打败意大利,迫使意大利签署和约,承认埃塞俄比亚是独立国家,并赔款一千万里拉。
阿杜瓦战役的胜利为孟尼利克赢得了国内和国际的威望;战后他利用这一良好氛围进行现代化改革。
欧洲大受震动,意大利政府倒台。
和约签订后几个月,法国和英国与埃塞俄比亚签订友好条约。
埃塞俄比亚所取得的军事胜利和民族自豪感成为非洲抵抗殖民统治的典范,一些学者称其为“非洲人格”。
1923年,埃塞俄比亚加入国联。
——摘编自萨义德·A·阿德朱莫比著董小川译《埃塞俄比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历史背景。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埃塞俄比亚战胜意大利侵略军的意义。
(6分)22.(12分)【历史_——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陈献章,明代广州府新会(今江门)白沙村人,世称白沙先生,广东唯一从祀孔庙之硕儒。
自幼机敏勤奋,后科举不第,遂回乡苦读经典,开立书院,寓教于诗,创立了以“自得”为核心的“白沙学说”(亦称“江门学派”)。
陈白沙认为,成理具于一心,一切事物都是本“心”的产物,“为学当求诸心”,即求之于本心;他十分反感当时因循守旧、食古不化的学风,提倡“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即学贵知疑;他提倡“自然”,即主张遵循天地万物自然之道的状态与规律,尽量摆脱外物的束缚,在人生与为学业上达到与自然同乎一体的自由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