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系统科学》(考查)题 目:地球系统科学——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系 (部)资源管理与环境科学系学科门类 理学专 业 地理科学年级2009级姓名陈永奇学号200907074084成绩2010年12月25日目录目录 (1)摘要 (3)关键词 (3)引言 (3)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3)2 人类面临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3)3 地球系统科学 (4)4 全球化研究 (4)5 可持续发展 (4)6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几大体系 (5)7 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变化研究是可持续性发展的科学理论基础 (5)8 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变化研究推动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实施 (6)9 全球变化研究为国际环境外交提供科学依据 (6)10 全球变化与持续发展 (6)参考文献 (7)【摘要】针对当今全球性环境危机问题,阐述了地球系统科学、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提出只有积极地进行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才能很好地协调自然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地球系统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系统( GIS)引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地球科学面临的严重挑战。
当前人口爆炸、土地荒漠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加剧、“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暧、臭氧层的破坏、森林锐减和物种加速灭绝等问题困扰着人们。
这些紧迫的环境问题实质上是地球各圈层组成的统一系统即地球系统相互作用产生的。
早在10年前,科学家已普遍认识到,必须把地球作为一个由相互作用着的各个圈层或子系统即地球系统来研究,才能回答人类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这种观念性的转变,标示着从传统地球科学向地球系统科学的转变。
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并赖以生存。
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一个生存空间,而且还是人类生存所需的一切不可再生和可再生物质源泉。
因而地球既承受着人类社会物资需要的索取,也承受着人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做的一切改造,特别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怎样使人类社会全环化与可持续发展则是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是人类生存与自然的基本矛盾,是地球科学面临的严重挑战。
2 人类面临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人口爆炸、土地荒漠化、“温室效应”与全球增暖、臭氧屏蔽的破坏、森林锐减和物种灭绝、淡水资源短缺等已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
这些紧迫的环境问题,涉及地球各部分、各层圈的相互作用,涉及到地球作为一颗行星的可居住性问题。
有科学家预言地球环境的变化,是世界科学家们面临的严重挑战。
[1]3 地球系统科学地球系统指由大气圈、水圈、陆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和生物圈(包括人类)组成的有机整体。
地球系统科学就是研究组成地球系统的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运转的机制,地球系统变化的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机理,从而为全球环境变化预测建立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空间范围从地心到地球外层空间,时间尺度从几百年到几百万年。
[1]4 全球化研究全球变化一词最早出现于20纪 70年代。
当时国际社会科学团体使用“全球变化”主要是表达人类社会、经济和政治系统愈来愈不稳定,特别是国际安全和生活质量逐渐降低这一特定意义。
20世纪80年代,自然科学家借用并拓展了“全球变化”概念,将原先的定义延伸到全球环境,即将地球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变化纳入“全球变化”范畴,突出强调地球环境系统及其变化。
地球环境系统的变化是指表征这一系统的某些关于人类生存的要素出现了异常化。
如酸雨和森林毁坏,它们的变化导致了生的能力破坏了碳循环。
正是由于人类面临着物圈的变化,从而降低了地球上生物储存CO2严峻的生存、环境和发展问题,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发动和组织了一系列意义深远、规模较大的合作研究计划,即全球变化研究。
全球变化研究也叫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意指研究地球环境系统的变化。
因此当今的“全球变化”具有“地球环境系统恶化”的含义。
国际科学界自20世纪 80年代来组织了一系列意义深远、规模较大的合作研究计划,该计划涉及了地球科学、生物学、化学、天体科学、物理遥感技术等,具有高度综合和学科交叉的特点。
[2][3]5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它自诞生以来,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其基本思想已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
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发出了反映时代危机感的呼声:“只有一个地球”。
1987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公布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世界各国均十分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
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又一次呼吁,建立一种新型的全球性伙伴关系,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现在普遍认可的“布伦特兰报告”对可持续性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满足后代人需要的发展。
其内涵所体现的基本原则:一、公平性原则: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代际公平性;二是指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当代人之间的公平,而且也要实现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之间的公平。
三是指人与自然,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公平性。
这是与传统发展的根本区别之一。
各代人之间的公平要求任何一代都不能处于支配地位,即各代人都有同样选择的机会空间;三、可持续性原则: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
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因此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四、和谐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果我们能真诚地按和谐性原则行事,那么人类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也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五、需求性原则:人类需求是由社会和文化条件所确定的,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结果。
与人的价值观和动机有关。
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需求而发展人,强调人的需求而不是市场商品,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活愿望的机会;六、高效性原则:高效性原则不仅是根据其经济生产率来衡量,更重要的是根据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来衡量。
是人类整发展的综合和总体的高效;七、阶跃性原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内容和层次将不断增加和提高,所以可持续发展本身隐含着不断地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阶跃性过程。
[5]6 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几大体系[6](1)区域系统的整体性原则;(2)要素贡献的最小限制原则;(3)系统在空间分布上的连续过渡原则;(4)地理相似性与地理差异性的互补原则;(5)区域系统演进趋势的趋稳性原则;(6)区域过程的震荡节律原则;(7)要素功能的双向递减原则;7 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变化研究是可持续性发展的科学理论基础1992年《联合国21世纪议程》指出地球系统的研究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科学基础。
因此,可以说地球系统科学的重要性是由于可持续发展在人类前途上的重要性所决定的。
全球变化研究是一门跨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生物学、天体科学、遥感技术以及有关社会科学的综合性、交叉性和系统性的科学体系,美国将其称为“地球系统科学”。
全球变化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系统的各圈层及其相互作用,也即地球系统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人类等子系统过程及其相互作用,总结地球生物化学系统、物理气候系统等的演变规律和机制,解释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发展规律变化之谜。
直接目标是为人类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控制水、土、气污染,为有关部门制定环境问题的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服务。
正是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提出了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命题,也正是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为人类社会一致行动制定《21世纪议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国际荒漠化公约》等众多涉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公约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全球变化问题上,国际上虽已取得了一些共识,但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7]8 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变化研究推动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实施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开始历经了8000多年。
近两个世纪的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进行着无限度的索取和征服,以满足自身不断增长的物质利益的需要。
但是正是这种无限度的索取,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平衡被破坏,反过来又开始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全球变化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是 :“人是自然的一员”,强调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发展必须建立在社会、经济和生态、境相协调的基础上。
正是全球变化研究使人类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为可持续发展规律观点的提出提供了科学来源。
[7]9 全球变化研究为国际环境外交提供科学依据全球环境变化既涉及环境保护问题,又涉及各国的政治、经济利益和社会发展,因此,目前的环境外交已成为国际外交斗争中矛盾的焦点。
发达国家通过所谓的“国际合作”向发展中国家转嫁污染或限控义务,更以“保护气候”名义在国际贸易中引入所谓“环境条款”或“社会条款”,借以歧视乃至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产品的市场开发。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压倒一切的优先任务。
发展中国家只有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前提下,才能对付全球变化。
发展中国家应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针对本国实际,采取措施,加强全球变化研究,为保护环境安全的科学决策与开展环境外交的策略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争取在国际环境斗争中很好地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10全球变化与持续发展全球变化对地球生态环境最危险的威胁,也许不在于这些威胁的本身,而在于人类对于它的认识,因为许多人至今仍不理解这一事实:危机是极端严重的。
因此必须进行科普教育,使民众了解人类自身已出现的生存危机。
在全球变化条件下,人类的应变方法唯一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这首先要从哲学上、思想上有一根本的改变,实行“以经济和科技发展为主导”改变为“以环境保护为基础来发展经济和应用科技”的战略转移。
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包括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全球可持续发展。
只有实施这样的战略才有可能遏止全球变化的加剧。
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发大会上签署的五个文件,表明人类将实施这样的战略。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对全球变化问题应该履行一个大国的义务。
《中国21世纪议程》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与实践。
节剂“、“行为调节剂”和“诱导调控剂”农药、农药与生态环境的矛盾逐渐得到缓和[8]。
此外害虫管理手段也得到改善。
数据库,专家系统的建立,电子计算机管理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GIS)的应用,使害虫管理工作进一步朝着定量化,模型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