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

论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

论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摘要]体育精神就其实质,是一种心理资源、是一种具有能动作用的意识、是体育行为的动力源泉。

独立的人格,究其本质是一种财富,是一个人的良好尊严和意愿的宝贵财富,是一个人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现代教育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主张就是对学生人格教育重视的一个体现。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精神人格教育一、大学体育中的体育精神(一)体育精神的涵义体育精神就其实质,是一种心理资源、是一种具有能动作用的意识、是体育行为的动力源泉。

换句话说,体育的整体风貌、凝聚力、号召力、特色、水平以及感染力共同构成体育精神。

即,体育精神——是体育的信念、理想、情操及体育知识、审美水平的标志体。

作为一种体育意识,对体育的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是体育行为的动力的一种心理资源。

体育精神,作为一种规范力量,规定着体育文化模式的选择。

奥林匹克精神就是体育精神的集中反映。

(二)体育精神对大学生的影响首先,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求真务实以及诚实守纪的良好品德。

众所周知,体育比赛与做人一样,要不得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要求所有参赛人员都要诚实守信、求真务实。

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入口处的宙斯铜像上就镶刻着这样一句话:“在奥林匹克,只能用快腿和体力战胜对手,金钱不可能使你赢得胜利。

”所以说,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求真务实、集体观念以及诚实守纪的良好品德。

其次,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有人认为,体育是一种竞技活动,是培养学生竞技意识的重要手段,是以打败对手取得胜利为终极目标。

其实,这里存在一个明显的误区。

体育在是一种竞技活动的同时,亦是一种培养个体的合作意识,以及求得两者间的和谐统一的有效途径。

“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耳熟能详的话语在体育比赛中得到完美体现。

所以说,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最后,体育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法制意识,使其更好地养成大学生遵纪守法精神。

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必须遵守裁判规则,违规就得受罚,取得成绩则相应的受到奖励。

所以说,把体育文化中蕴涵的体育精神和大学生的纪律修养相结合,对加强大学生纪律修养有着深远影响。

(三)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的培养有人说:“一所合格的大学,是把教育教学搞好;一所好的大学,更要注重人格养成;一所优秀的大学,除了前两者之外,还要注重体育精神的培养。

”所以对大学生而言,体育精神是其他知识教育所无法替代的一种独特的教育,也恰好是我们当前大学教育中所忽视的。

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体育精神则成为现今高校体育教育的关键问题。

在我看来,大学体育教育中的体育精神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培养。

第一,教材与引导相结合。

教师应从教材的基本理念出发,深入研究并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体育精神并加以提炼和升华。

同时,引导学生以乐观豁达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体育活动。

同时,引导学生与他人的团结协作,使其能够更好的正确处理与队友、同伴的关系。

第二,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其体育精神。

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以及方法培养学生,使其在体育活动中树立体育精神意识。

同时,通过课堂学习或体育活动培养其公正、公平的心态以及不畏艰苦的意志力。

二、人格教育的概念(一)人格的概念所谓人格,究其本质是一种财富,是一个人的良好尊严和意愿的宝贵财富。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人有了人格的尊严,必不甘堕落为禽兽,而品德也必自然提高。

”由此可见,西方的哲人,都十分重视人格。

东方亦然。

“良将不怯死以苟且,烈士不毁节以求生。

”这正是东方圣贤具有人格魅力的完美体现。

在我国,有的家长从小就会对孩子进行人格投资。

这种投资,虽然不能直接使得人们在物质方面变得更为富有,但孩子们则可以从获得的荣誉和尊敬中得到回报。

而且,就是因为有了这种人格的力量,困难就可以战胜,邪恶也可以抵御。

古人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正是人格魅力的伟大体现。

(二)人格的影响因素众所周知,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格局或者说是心理面貌。

即一个人的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以及一些意识倾向的总和。

据研究表明,人格大致包含这些内容:信念、气质、理想、性格、兴趣、能力等。

同时人格的塑造也是由于先天、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来看先天遗传因素。

古人云:“虎父无犬子”,俗语也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说法。

就其实质,则是指先天遗传因素对子女人格品质的影响作用。

实践表明,人的生命冲动、基本情绪等个性中的下层成分在一定的条件之下容易遗传,而所谓的信仰、世界观、理想等上层成分则会因为所处的社会环境而受到影响和制约。

所以说,先天遗传因素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的是一种可能性。

其次,我们来看后天环境因素。

后天环境因素则包括以下几点:其一,家庭影响。

据某项实验表明,人格中的交往能力、信任感、情绪的稳定性、语言能力等因素,其发展和形成都与自身所处的家庭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其二,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是个大家庭,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位成员在其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受到来自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所以说,在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后天的环境是将先天所形成的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必要因素。

(三)高校体育对塑造大学生人格的意义首先,体育不仅是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发展其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的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时期,他们的道德、需要、理想等个性倾向性以及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都没有成熟和定型,就有很强的可塑性。

而体育教学的过程和内容都具有全面的教育性以及可模拟社会实践活动,对其人格的培养可以发挥直接的作用。

有人说:“体育是育体与育心的最佳结合方式,它对人格素质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

”体育科学研究证明,体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以及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所以说,体育不仅是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发展其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

其次,通过体育教学练就强壮的体魄,可成为良好人格塑造的“载体”。

大学生正处在学习的重要时期,处在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上。

特别是,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发育上的敏感阶段,换句话说就是发育基本成熟阶段。

进行体育教学,不失时机地促进其身体的的健康成长,使“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

”的身体得到行之有效的锻炼,可使之成为良好人格塑造的“载体”。

三、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之间的关系第一,体育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完整人格。

众所周知,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人格的完整。

其中人格完整的首要的标志则是:人格构成的各个要素都要完整、和谐、统一。

即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世界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在此基础上将自身的愿望、行为以及目标统一起来。

众所周知在我国各大高校,体育教学是通过各种运动比赛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养成以规则来规范自身行为的良好习惯。

同时通过体育精神的熏陶,使其拥有公正、公平、客观的视角,并以此分析问题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引导其在体育比赛中明确自身目标,同时制定适合自己的合理的目标,正确对待体育活动和竞争并以积极的心态迎接生活或者学习、工作中的一切挑战。

所以说,体育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完整人格。

第二,体育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衡量人格健康的标准有以下几条:其一,必须在任何时刻都能客观实际地看待、认识世界;其二,必须时刻拥有一份坚定的、积极的价值观以及端正的道德心;其三,对待自己要客观实际,认清自身;其四,具有真实的安全感存在;其五,对待所参与的各种活动都能专注其中;其六,必须具有爱父母、亲人、朋友的情感和能力;其七,能够更好的完成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与工作。

在我国,体育教学是一种具有竞争性、群体性特点的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谐相处、公平竞争、相互关心的体育精神为基础的教学活动。

其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得到提升。

四、总结众所周知,体育精神对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格,往往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热爱体育运动的人往往自信、阳光,体育不仅能赋予学生一种愉快的生活态度,而且能通过严酷、激烈的锻炼,给处于舒适环境的学生一种竞争的痛并快乐的体验,这对年轻人的成长、行为的养成和不畏困难精神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不但可以强身健体,还能够养成不怕输、不畏困难、培养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养成,同时也有利于形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培养执著严谨的精神。

参考文献:[1]李小剑.论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j].商情,2009(25).[2]刘强.略论体育精神的内涵及影响因素[j].世纪桥,2009(15).[3]郭平,李梅.浅论体育精神与人文精神[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4]陈正富.对现代体育精神的诠释[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4).[5]曾红卒.论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精神教育的作用与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05(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