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组织分析
CP 范式的基本内容:结构(structure)-行为 (conduct)-绩效(performance)和政府 的公共政策。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决 定市场绩效,获得理想绩效需要政府的公共政策 调整和改善市场结构。 2.主要概念 市场结构,由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和进入壁垒等 因素决定的市场内竞争程度。 市场场行为,是指企业采取的各种价格决策、产品 与广告策略、研发策略和排挤竞争对手和对
市场容量:即市场的需求量,取决于经济发展速 度、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集中度与市场容量有 反向关系。市场容量扩大时,有利于大企业先发 展,市场容量的增长率很高且超出大企业扩张的 速率时有可能降低市场集中度。 3.衡量指标。 行业集中度CR(Concentration ratio)。绝对集 中度的衡量指标,是指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位 企业的有关数值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
二、博弈论与实证的结合 1.博弈论方法的不足: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 把有限理性的人的理性推得太远;难以检验不完 全竞争条件的预测。 2.80-90 年代又转向实证研究,并与理论研究 相合。 三、吸收新制度经济学科斯、威廉姆森的交易费 用学说引进产业组织理论,说明企业与市场的边 界关系。大量吸收企业理论、交易成本经济学、 法律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的科研成果。
手协调等行为。 市场绩效是指最终经济效果: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利 润率水平、规模经济、过剩生产能力、生产相对效率、 销售费用的规模、技术进步状况与X 非效率、价格的伸 缩性以及产品的质量水准、款式、变换频度和多样性。 产业组织政策,是指政府引导和干预市场结构和企业市 场行为的政策。其作用协调竞争与规模经济以及其他市 场关系,建立和完善正常的市场秩序。一类是保护和鼓 励竞争、限制市场垄断和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发生的促 进竞争政策;一类是政府直接规制自然垄断产业的策。
第二节 决定市场结构的因素
厂商的规模和数目(市场集中度)、产品 差别化、市场壁垒、需求价格弹性、市场 需求增长率和短期资本结构,信息对称程 度。重点介绍前三个。
一、市场集中度: 1.定义:特定产业中买方或卖方相对规模结 构的指标,或所占市场份额,反映市场的垄断 程度。 2.影响市场集中度的主要因素 已知市场容量和企业数量,市场的集中度与企 业规模成正比。已知市场容量,企业平均规模、 集中度与企业的数量成反比。但企业规模分布 不会平均化。
完全可竞争市场可以是垄断市场,但有潜在的竞争对手, 任何能使垄断企业获取高于资本正常收益的利润的价格, 都会立即招致其他竞争者的进入。完全可竞争市场迫使 垄断企业维持超额利润为零的价格,以防止潜在的竞争 者进入市场与其发生竞争,在长期中达到的均衡。完全 可竞争市场企业数目较少、但存在潜在竞争压力,企业 仍然能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作用,实现资源最优 配置和技术进步。 4.政策观点。政府应当重视保持充分的竞争压力而不 是结构,其关键是制定能够激励减少沉淀成本的技术和 工艺,排除人为的进入壁垒。
二、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1.施蒂格勒和德姆塞茨 施蒂格勒(J.S.Stigler《产业组织》1968,1982 年诺贝尔经济 学奖)。观点:即使市场中存在着垄断势力,长期内只要新企业 的大量进入,由高集中度产生的高利润率会难以为继,长期的竞 争均衡状态能够成立;一个产业持续出现的高利润率,是该产业 中企业高效率和创新的结果,不是因为垄断势力;只要市场绩效 良好,政府限制企业进入的规制就没有必要。 德姆塞茨(H.Demsets)通过实证研究,批驳了哈佛学派的“集 中度一利润率”假说,指出高集中产业中的高利润率不是资源配 置非效率的指标,而是生产效率的结果。 2.注重效率而不注重市场结构。 高集中度市场中长期出现高利润率,只能说明该市场中大企业有 高效率经营。各企业的合理选择使得效率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不 断扩大,才导致高集中市场的出现。故是市场绩效或市场行为决 定市场结构而不是相反。
第二章 市场结构
第一节 基本类型 市场结构:反映买方之间、卖方之间以及供求之间竞争和 垄断的市场关系。 一、完全竞争 不存在任何垄断因素的市场。产业集中度低(众多买卖者, 价格接受者),产品完全替代,需求交叉弹性无穷大,需 求价格弹性无穷大,无进出壁垒,完全信息。 二、完全垄断 只有一个厂商控制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市场。最高集中度 (一个卖者),产品无替代。0 需求交叉弹性和很小的需 求价格弹性小,很高的进入壁垒。
第四节 80 年代以来的产业组织理论
一、引进博弈论方法。 1.背景。哈佛SCP 范式和芝加哥学派的方法,都注重实 证和案例研究,忽略对企业行为的研究,在解释企业的结 构变化等方面缺少深厚的理论基础,没有发现发现具有普 遍意义的模型关系。 2.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 泰勒(L.Taylor)《产业组织理论》(1988)近10 年的 权威教科书,关注企业理论、市场理论、企业间的关系, 合同与组织的关系。 博弈论尤其是非合作博弈论、是分析策略行为问题的理想 方法,博弈论的应用使产业经济学成为70 年代以来最富 生机的领域。
二、产品差别化 1.不同产业的产品差异。 贝恩认为,美国经济中产品差别对消费资料产业,尤 其是耐用消费品行业较为重要,而对生产资料行业不 那么重要。 2.同一产业内产品之间的差别。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 的产品、或同一企业多产品之间的差别,包括产销地 点差别、使用时间上的差别、销售渠道差异差异、品 牌差别、包装差别、服务差别、质量差别、功能多少 差别、促销差异等
5.基本度量方法。需求的交叉弹性,需求的交 叉弹性大小与产品差异化程度成反向关系,但 这种方法获得数据困难大,实用价值小。广告 和广告密度。一般用广告费用的绝对额和广告 密度两项指标计量产品差别程度。广告密度与 产品差别程度呈同向关系。用技术指标表示产 品的标准等级即性能差别或质量差别。用销售 网络状况表示销售能力差异。用顾客评分表示 服务的差别。用消费者偏好差异评分表示产品 差异程度。
三、垄断竞争 既有竞争又有垄断因素但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较低的 集中度,产品有差别(需求交叉弹性大于零但小于无穷 大,需求曲线介于水平与陡峭之间,较低的进出壁垒。 四、寡头垄断 少数几家大企业控制生产和销售的市场,既有竞争又有 垄断但接近于垄断的市场,较高的集中度,产品有差别 或无差别,进出壁垒较高。 五、贝恩的寡占型和竞争型分类。 六、植草益的两个寡占型(极高和中高)和两个竞争性 (低集中和分散性)的市场结构。
第三节 芝加哥学派(20 世纪70 年 代——80 年代)
一、背景 1.20 世纪60—80 年代,美国传统优势产业国际竞争力 不断下降,而实施以哈佛SCP 范式为理论基础的反垄断 政策被认作是削弱美国产业竞争力的要因之一。 2.反垄断的高昂诉讼成本。1970 年前后,美国一批大 型反托拉斯案件相继被提出诉讼,这些案件带来了巨额的 诉讼费用和大量时间消耗,使人们对结构规制的实施实际 效果产生了疑问,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放松政府规制反而更 能达到促进竞争效果的观点。 3.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学派)在理论上对结构主义的 哈佛学派学说展开了有力的批判,主张放松对垄断企业的 政府管制。80 年代里根政府执政的8 年中,基本采用了 “自由放任”的芝加哥学派的主张,在反托拉斯方面采取 了缓和政策。
3.修改贝恩创设的进入壁垒理论。施蒂格勒把进入 壁垒定义为,除了政府的进入规制以外,新进入企业 必须负担市场中的现存企业不需负担的成本,故市场 中的现存企业都面临着潜在进人者的竞争压力。 4.坚持芝加哥学派传统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信奉 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 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反对政府对市场结构的干预、主 张放松反托拉斯的政策。 5.芝加哥学派观点的政策化。1981 年里根就任美国 总统后,芝加哥学派成了美国反垄断政策 的主流,并直接推动了美国反垄断政策的重大转变和 规制缓和。
三、可竞争市场理论((Theory of contestable markets) 1.代表人物。鲍莫尔(W.J.Baumol ,1982 年《可竞争市场与产 业结构理论》)、帕恩查(J.C.Panzar)和韦利格(R.D.Willing) 等人。 2.主要观点:既使在寡头和垄断市场,只要保持市场进入的完 全自由,不存在特别的进出市场成本,潜在竞争的压力就会迫使 任何市场结构条件下的企业采取竞争行为,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 可以和效率并存。 3.核心概念。沉没成本(Sunk-cost)和 完全可竞争市场。沉 淀成本:企业退出该市场不能收回的资本部分。包括物质成本和 研究开发、广告、员工教育培训等形成的无形资产。沉没的程度 主要依存于投入资本回收的可能性。沉没成本的大小决定企业进 出市场的决策。若无沉没成本,进出市场完全自由,在位企业面 临潜在竞争压力。完全可竞争市场:企业从市场退出时完全不用 负担沉没成本所形成的完全自由进出的市场。完全竞争市场的重 要标志是对快速进入缺乏阻止力。
产业组织分析
内容
1.产业组织理论介绍 2.市场结构 3.寡头垄断相关介绍 4.对美国反垄断的经济学思考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交 易、资源占有、利益和行为关系的理论。 其核心问题是解决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 垄断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
第一章 产业组织理论沿革
3.产品差别化的意义。产品差别化是指企业通 过产品的差别引发顾客偏好的特殊性,达到使企 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产品差别 化是一种有效的非价格竞争手段。可以使顾客支 付更高的价格、降低产品被其他竞争性产品替代 的可能性,使市场结构向着垄断竞争的趋势展。 4.产品差别化影响市场结构的主要途径:保持 或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从而保持或提高市 场集中度水平;现有企业产品差异化形成的忠诚 顾客对潜在进入企业构成进入壁垒。
第二节 哈佛学派(20 世纪30—60 年 代)
一、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梅森E.Mason,1939《大企业的生产价格政策》。贝恩 Z.Bain,1959《产业组织论》,出版后20 年间的教书。 二、主要思想 有效竞争: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 的竞争格局(克拉克1940)。 梅森大量吸收张伯伦(Chamberlin)的研究成果,提出 有效竞争的两条标准:维护有效竞争的 市场结构的形成条件(市场结构标准);判断市场有效竞 争的市场绩效标准。基本是主张偏向竞争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