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七下第一章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教学设计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七下第一章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 教学设计

七下第一章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认知目标:(1)了解人类的受精、胚胎发育和分娩的基本过程;(2)了解胚胎发育过程中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途径。

2.技能目标:(1)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2)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得到正确结论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介绍母亲十月怀胎并分娩诞生新生命的过程,使学生体验母亲的伟大和生命的珍贵。

(2)受精卵的形成是新生命诞生的开端,使学生明白严肃对待两性行为应该是终身遵循的道德规范,即对学生进行性道德,性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1. 受精的实质、受精的场所2. 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途径教学难点1.了解胚胎发育过程中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途径。

2.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教学策略采用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共存、小组合作与自主学习兼用的教学策略。

课前查找资料、分析讨论问题,以小组合作方式展示预习成果,并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感悟,提升。

教学思路预习内容从“与家人互动”开始,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亲切感;再通过独立完成知识点、与同伴合作完成讨论问题使学生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小组的在课堂上的展示,充分分享合作的喜悦,教师给予点评,激发小组间的竞争意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动画课件(受精与受精卵的分裂);录象(受精过程、分娩过程、试管婴儿);幻灯片(精子与卵子结构图、胚胎发育各阶段的图片等)预习内容:1.家庭采访题——请你和你的家人共同完成:(1)母亲在怀孕的时候心情和饮食有什么要注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在母亲肚子里的第一次“活动”是什么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的血型_________,妈爸的血型__________,你长得更像谁?(4)从母亲怀孕到你的出生共经历______________月;(5)刚出生的你,体重是____________千克;2.自主预习题——请你独立完成:一:受精与妊娠(1)什么是受精?(2)受精的场所在哪里?受精的实质?(3)受精卵与胚胎的不同?“怀孕”在科学上称为?(4)结合受精和胚胎的形成过程,说说人的卵细胞和精子的形态结构与其功能的关系?(5)避孕的方法?(男性有哪些?女性有哪些?)二、胚胎的发育(6)受精后第几周出现胎盘?(7)胚胎的血液与母亲的血液相连通吗?(8)胎盘起什么作用?脐带连接着谁?(9)有些药品的说明书上往往写着“孕妇慎用”“孕妇禁用”,为什么?(10)胚胎第几周具人形?从哪周到哪周称为胎儿?三、分娩与养育(11)从受精到胎儿出生需多久?胎儿就是婴儿吗?(12)胎儿又是怎样从母体内娩出来的呢?(13)婴儿刚出生时要大哭一声,否则就会夭折。

这一声对婴儿起什么作用?(14)婴儿的脐带剪断后,形成的疤痕叫什么?(15)为什么提倡母乳喂养?3.☆集体讨论题——请你与小组同伴讨论(要求:组内各成员各抒己见,组长做简要记录)(1)假如你是一位新生儿的父母亲,你觉得与以往相比,你的生活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2)随意发生性行为有什么后果?(3)婴儿出生后,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必须在父母的精心照顾和保护下,才能生存。

你认为父母对婴儿的照顾和保护主要有哪些方面?(4)了解了胚胎发育、分娩与养育之后,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父母?(5)知识拓展--生命奥秘你知多少??1.你听说过试管婴儿吗?知道试管婴儿怎么回事?2.有的妈妈生的是男孩,而有的妈妈生的却是女孩你知道那是怎么回事吗?3.一般情况下,妈妈一胎只能生一个,而有的妈妈一胎却能2个,甚至更多。

你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在生活中有的双胞胎长的很象,而有的却一点都不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4.你听说过“连体婴儿”吗?你知道那又是怎么形成的吗?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新生命的诞生一、受精1.过程:精子+卵细胞→受精卵2.场所:输卵管二、胚胎发育1.场所:子宫2.物质交换养料、氧气养料、氧气胚胎胎盘母亲废物废物三、分娩与养育学情分析学习者是初一学生,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人的诞生过程往往感到神秘,又不敢流露自己的好奇,而父母们认为生殖问题太敏感,往往对孩子的提问避而不谈,有些父母自己也说不清楚。

有的学生可能会从不正规的途径中去寻找答案,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及时以科学的态度用科学的语言来解答学生心目中的疑问显得尤为重要。

课后反思1.本内容的设计遵循中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培养。

对于初一学生而言,学习的动力往往始于好奇与疑问。

于是,在教学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怎样引导学生求异质疑、如何创设发现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情景,并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学生的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这样,既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学习、自主建构知识,又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2、前段时间报纸上登的一则消息说,一部分学生在观看了一位母亲分娩的真实镜头后,感动得痛哭流涕,从这件事中,再加上我在上课过程中,说到男性、女性生殖系统,说到受精、分娩等知识时,学生根本没有流露一丝认为这些东西是下流的神态,他们很想急于知道这些知识,只要老师自己能用科学的语句讲解这些内容,根本不用担心会在学生心中造成什么不良的影响,所以我寻思,能否让我们的学生也观看母亲分娩的真实镜头,让他们的心灵受到一次涤荡,使他们更加体会母亲生育的艰辛、自己生命的来之不易。

教学反思:一、轻松愉快的预习方式“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导,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

它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良性行为,又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同时,作为教师在上课前,要通过对预习的检查来发现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摸清楚学生疑惑的地方,课堂上能针对性地讲授,可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课的预习问题虽多,但从易到难,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家庭采访”——“独立完成”——“小组讨论”。

(1)家庭采访中的内容亲切、简单。

是学生自己也想知道的事情,通过跟家长的互动,增强了亲子关系。

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学习的动力由上一个预习转移到下一个预习内容上。

(2)独立完成的预习作业,需要学生通过课本找出相应的答案,本课的知识点主要在这里,这部分的预习质量最重要。

了解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后学生有能力对“生命的诞生”发表一些想法,预习(3)集体讨论的问题是他们畅所欲言的时候。

二、小组互助的教学模式预习内容在课前完成,课堂教学时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检查预习内容是否一致,预习(1)一定会有出入,但不影响下面内容。

预习(2)的内容如果小组讨论后还没有统一结果,可把题号告诉老师,老师在收集了全班的疑惑后会在教学中关注这些点。

展示过程也是取长补短的分享过程。

教学中把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由三组的发言人作为小老师,用课件或纸质向全班介绍,另外三组作为补充前一组没有讲到的内容。

每个组讲授的内容是由全组共同完成的成果。

预习(3)题目在小组讨论中充分讨论,然后由一名代表发言。

学生对性、怀孕等内容好奇而羞于提问,家长可能也对此问题避而不答,学生只能通过其它途径寻找答案,但往往是不正规、不全面的。

本课由老师抛出问题后,打破尴尬,再给学生讨论的机会,讨论热情高涨。

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人体的受精卵形成、开始分裂以及胚胎发育的场所分别是()A.卵巢、输卵管、子宫B.输卵管、输卵管、子宫C.输卵管、子宫、子宫D.输卵管、子宫、阴道2.关于受精的说法正确的是()A.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受精B.人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场所是子宫C.在受精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质相融合D.一个卵细胞可以同时接受多个精子3.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结构是()A.胎盘B.子宫C.输卵管D.羊膜4.子宫内的胚胎将代谢废物进入母体的途径是()A.子宫----胎盘----脐带----胚胎B.胎盘----子宫----脐带----胚胎C.母体血液----胎盘----脐带----胚胎D.胚胎----脐带----胎盘----母体血液5.婴儿诞生后要大哭一声,否则就会死亡。

这一声哭泣的作用是()A.出生时非常痛苦,不哭说明不感觉痛苦,神经系统有问题,自然就不能生存B.婴儿的肺张开,从此开始自主呼吸C.可使他的母亲或其他人知道他活着D.可使他及时地得到照顾和保护6.人的胚胎发育是指()A.胎儿从母体分娩出来直接到青春期结束B.胎儿从母体产出的过程C.受精卵的细胞分裂过程D.从受精卵分裂直到胎儿从母体产出为止二、填空题7.酒中的酒精对胎儿的神经系统有毒害作用,据此分析孕妇饮酒对胎儿发育的影响。

孕妇喝酒后,酒精进入孕妇的_________中,通过________可以进入胎儿体内,从而影响_________的发育。

8.人体的第一个细胞是,它是由和通过过程形成的,这个过程在里完成,它开始分裂的场所是_________,大约经过一周时间后,才植入________继续发育。

胚胎发育60天左右,已初具人样,称为________。

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大约需要_______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