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文化与翻译教学内容:了解文化的定义、文化和语言的关系、文化与可译性和不可译性、英汉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是学生了解文化的概念,在翻译实践中注意到英汉文化差异在译文中的体现。
教学重点:了解英汉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及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和作用。
教学手段:讲解、讨论、翻译。
3.1文化的概念3.1.1文化的定义我们现在通常所用的文化一词是19世纪末从日文中转译过来的,最早源于拉丁文cultura一词。
该词在拉丁文中的原义是“耕作、种植、作物”。
据《大英百科全书》统计,在世界各国的正式出版物中,关于“文化”一词的定义目前大约有160多种。
由于文化的丰富内涵,世界各国的学者尝试从不同学科角度研究文化。
例如,人类学者认为文化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人类知识和行为的总体;文化学者则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艺术、政治、经济、教育、修养、文学、语言、思维的总和”;跨文化交际学者认为文化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人际交流。
不过目前对“文化”一词最具有权威性的解释还是英国19世纪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er)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Primitive Cuture)一书中所提出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和习惯。
”后来有学者认为这一定义强调了精神方面的文化,忽略了物质文化。
为此,对泰勒的定义进行了修订,补充了“实物”的文化现象。
这样文化的定义修正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包括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和习惯。
”我国出版的《辞海》对文化的解释是: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时间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这一解释覆盖了精神和物质文化两个方面。
由此可见,文化概念的范围极为广泛,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
大则宇宙观、时空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则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一切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总之,人类社会进步文明的一切成果均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也包括语言。
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特指社会意识形态。
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
一定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狭义: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3.1.2文化和语言的关系语言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记录了民族和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
它是一个民族历代智慧的积累,是文化的结晶。
语言中储存了人类的劳动成果和生活经验。
人们既通过学习语言掌握和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文明成果,又通过使用语言将这些文明成果加以延续、发展和改进,人类社会也因此才不断进步和发展。
与此同时,语言不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任何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
因此,语言同生存环境、生活习惯、社会风俗、宗教修养、历史背景等等文化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例如,英国是一个岛国,渔业和航海业在历史上和经济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航海和海产的习语。
这些习语对于世世代代在大陆生活繁衍的汉民族而言无疑是陌生的,如果将这些习语翻译成汉语,我们很难找到完全相同的对应表达式,如: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又比如,汉语具有悠久的历史,不少地名、人名在漫长的使用过程中逐渐被赋予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
例如,外国人很可能知道泰山是中国的名山,但是对于泰山在汉语中的深刻喻义恐怕就很少真正地了解。
泰山为五岳之首,群山之长。
古人常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比喻令人敬仰的人物和极为重要的事物。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历史渊源,汉语中才会有诸如“重如泰山”、“泰山压顶”、“有眼不识泰山”等习语。
同样,英语中也有许多具有特定历史国情意义的人名和地名,这些词常常被用来代替普通词汇,起到特殊的修辞借代作用,如,Uncle Sam(山姆大叔)指美国政府或美国人,Uncle Tom(美国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人物),指逆来顺受的美国黑人,Romeo(罗密欧)指情郎,英语中还有一些谚语也时常出现极具民族性和地方色彩的词语,如,carry coal toNewcastle(运煤去纽卡索),carry owls to Athens(运猫头鹰去雅典)。
这两个谚语中的地名都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内涵。
3.1.3文化与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从语言的功能来看有三:认知表达功能( cognitive and expressive function);文化功能( culture function)和艺术功能( aesthetic function) 。
这三个语言功能是层层递进的,因而也就寓意了翻译过程中要跨越的三道坎。
通常认为,认知表达功能是可译的( general translatability) 。
因为它是一种可以指代的社会符号,一个民族的语言中存在的事物、人类的共同情感,另一个民族语言中必定有它所对应的对等语。
人类的遗传方面、历史方面、情感方面、社会经济方面是共通的,这些普遍存在的对等语在哪一种语言当中都有其相对应的对等语。
承认这一点是翻译之所以存在、语言之间存在可译性的理论基础。
例如,我们来看一下Robert Burns 写的那首荡气回肠的 A Red, Red Rose的其中一段:As fair art thou my bonnie lass,So deep in luve am I,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 my dear,-Tilla. the seas gang dry.我漂亮的姑娘如此美丽,我深深地爱着你,我将永远爱你, 亲爱的,直到海水干竭。
这其中的意像具有高度的可译性,在翻译语中,我们也可以完全的感受到诗人想要表达的那种不渝的爱情,其可译性可以归结为诗中所用的海水枯竭的形象,具有人类普遍经验、认识的基础上。
在讲不同语言人们的意识中有一个关于认知的同一系统,这一系统被称为同构。
它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基础。
语言的第二个功能:文化功能对于翻译来讲,就存在着相对可译性( relative translatability)这一障碍了。
著名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1871 年曾给文化下了个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一分子所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
这一复杂整体中的各个因素中有的是各文化圈所共通的,有的则是某一文化圈内所特有的,还有的虽为两种文化所共同,但引申的内涵却不完全相同,并由此导致的置身于该文化圈中的人带来不同感受或使人联想到不同事物。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原文的可译程度就受到局限。
译文读者很难真正体味原文读者读原文时所感受到的强烈的文化震撼。
3.2.英汉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3.2.1 汉英动物词语的不同文化内涵及翻译每种动物有各自代表的形象。
有些动物在中西方文化中代表类似的形象,有的代表完全不同的形象,还有一些中西方文化中相同的形象却由不同的动物代表。
在中西方文化中,一些动物所代表的形象是类似的,例如:as fat as a pig (肥的像猪);as happy as a lark (像百灵鸟一样快乐);Make a monkey out of somebody (把人当猴耍)。
但大多数动物的形象却在不同的文化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对“龙”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中的内涵差异。
“龙”是人们想象中的动物,对中国人来说,“龙”被人认为是祖先,因此有“龙的传人”,“龙子龙孙”的说法。
在汉民族文化中龙是代表吉祥如意,大富大贵的神异动物。
如:龙凤成祥,望子成龙。
同时“龙”也是中国古代帝王的象征,例如“真龙天子”,“龙袍”,“龙王”等。
而在西方人的眼里dragon是一种凶残的怪物,是种邪恶的象征。
在一些西方传说中,常有英雄与龙搏斗,最后取得胜利的情节。
中国人心目中的“龙”与西方人“可怕的动物”是迥然不同的两种概念。
3.2.2 中西方不同的宗教文化内涵与翻译西方人信仰的是基督教,而东方人信仰佛教。
不同的语言中浸透着不同的宗教文化的影响。
英语中许多词语来自于宗教文化,并为英语增添了大量的习语格言、典故词、派生词等。
因此作为译者也应对西方的宗教具有一定的了解。
例如:End of world我们译成“世界末日”,对中国人来说,看到这四个字就会认为大难临头的恐怖时刻,然而对西方人来说,它并无恐怖之意,而只是表示伸张正义的时刻。
“世界末日”之说来源于基督教义。
它表示有朝一日现世将最后终结,所有的人都将受上帝最后审判:好人升入天堂,坏人下地狱,魔鬼入火湖。
其实当西方人说End of world时指的是中国人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不是“大难临头”的意思。
3.2.3 中西方姓名的翻译姓名是用来指代社会成员的符号,在人际交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交际过程一开始,交际者首先遇到的问题往往是要了解对方的姓名,以便正常交际。
由于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不同文化中的姓名各有特点,各民族的命名方法及其历史渊源都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姓名与社会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可以折射文化,折射人们的价值观念。
通过姓名这一窗口,我们可以对社会文化有所了解。
姓名需要借助语言来标记,而语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
传统汉文化里的成员不但有姓、名,而且还有字、号;英语中则是given name(教名)、middle name(中名)、family name(姓)。
中国人的姓在前,而西方人的姓却位于最后。
著名影星成龙的名字出现在好莱坞的电影的时候就被翻译为“Jackey Chen”,而不是“Chen Jackey”。
尽管姓名是符号,但它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汉文化里,取名是相当讲究的。
以三个字的姓名为例,第一个字是姓,第二个字一般是按辈分选取,第三个字才是名,而在用字的选择上又有许多说法,通常会表达美好的祝愿与意义。
而这些中国人的名字在翻译成英文时,通常是以汉语拼音的形式翻译出来,在西方人的眼里,仅仅懂得这些是某些人的名字,是一个代号,其中名字中所蕴涵的意思是难以懂得的。
3.2.4 中西方亲属称谓文化的不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便是伦理,而这种伦理的基本性质又是家族伦理。
所以在汉语的亲属称谓中,父系或母系,辈分长幼的排列都非常明确,一点都不能含糊。
而在英语中亲属的称谓却不一样,只是标明辈分。
比如,汉语中有外祖父,外祖母,祖父,祖母之分,而英语中外祖父母和祖父母的称谓不区分,都用grandpa和grandma所代替;外甥儿女和侄儿女的称谓不分,都是nephew和niece;表兄弟姐妹和堂兄弟姐妹也称谓不分,都cousin这一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