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施“一线工作法”,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实施“一线工作法”,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实施“一线工作法”,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摘要:学校管理的落脚点是“一线”,“一线工作法”的内涵是“问题在一线发现,困难在一线解决,任务在一线落实,经验在一线总结,典型在一线推广”。

关键词:学校管理;管理经验;一线工作法
自2001年起,我们在学校管理中提出并实施了“一线工作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在省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一线工作法”的主要内涵是:“问题在一线发现,困难在一线解决,任务在一线落实,经验在一线总结,典型在一线推广。


一、问题在一线发现
深入到学生、教职工、社会各界中间,认真倾听,通过“望闻问切”找到学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校长带头兼课。

学校所有教育干部都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充分感知第一线的气息。

校长的兼课实现了工作重心下移、工作指导前移,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

2.坚持教育干部周报制度。

每个教育干部每周一要进行一次书面汇报,重点是“上周发现的问题”和“下步整改措施”。

3.畅通信息渠道。

学校网站设立“在线留言”、“校长信箱”等栏目,创办校报、工作简报、宣传栏,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学生代表座谈会,向师生、社会公布全体教育干部的办公电话、手机、信箱,做到信息反馈畅通无阻。

4.找准问题存在的症结。

2001年以前,我校实施的是“三好学生”表彰制度,每学期每班只有六七人获奖,60%以上的学生在整个小学阶段基本上与奖无缘。

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实施了“星级学生”评选制度,只要在某一方面有了进步、有了成绩、有了发展,都能够进入“星级学生”行列,实现了“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走路,让每个学生捧着奖状回家”的良好局面。

针对学生人文素养偏低的状况,我们开展了“古诗文诵读”活动。

针对电脑普及,学生书写能力普遍下降的现状,我们提出了“手握鼠标,莫丢笔墨”的口号,并专门开设了“写字课”,坚持每天指导学生写字20分钟。

二、困难在一线解决
我们实行“年级主任负责制”、“科室主任责任制”、“任课教师目标管理制”,校委会监督考核,将责任、目标落到实处,使全校教职工形成“不上推,不下卸”的工作习惯,自己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一)实施“高品位精神激励原则”,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师,工作量较大,工资和福利待遇却与发达地区相差极大,巨大的反差给教师的心理涂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越来越多的教师染上了“职业倦怠症”。

如何走出困境?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高品位精神激励原则”,探讨“不发奖金、不发补助也能让教师快乐地工作”的方式方法,让教师热爱工作、享受工作。

“高品位精神激励原则”的内涵,概括起来说,就是“以目标激励人,以氛围感染人,以情感凝聚人,以事业成就人”。

结合实际,我们探讨出多种方式方法,如“发展前景激励”、“学习激励”、“合作激励”、“活动激励”、“价值激励”、“参与激励”、“榜样激励”等。

这里,仅简要介绍一下“价值激励”。

所谓“价值激励”,就是有意识地“放大”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彰显教师的主人翁精神。

每年8月我们都会编写一本《教职工年度最佳成就手册》,列出全校教职工一学年的每一点成绩、每一点进步,让每一个教职工深深地感受到,学校的快速发展与自己的努力密不可分,充分体验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教师节模范表彰体现“以人为本”,凡是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贡献的都能够“榜上有名”,很多老师是“多处留名”。

例如,2007年教师节,我们一次性表彰56项780多人次的模范。

在全市同类学校中,我校教师的奖金最低、福利最少,但是,老师的精神状态好,干劲大。

“教师运动会”、“教职工歌咏比赛”、“教师文艺汇演”让很多学校的老师羡慕,“大家庭”式的氛围,让很多学校惊叹。

(二)启动“名师工程”,解决骨干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
2001年以前,我校骨干教师匮乏,教师执教公开课、观摩课,最高级别是市级。

很多青年教师感到“前途迷茫”。

为此,学校启动“名师工程”,通过“磨一阵”、“扶一把”、“逼一程”,引导教师唱好成才三部曲。

几年来,雷玉芳、陶艳珍、石延华等老师纷纷走向全国课堂教学大赛的比武场,并荣获一等奖的好成绩,23名教师参加省级课堂教学大赛,荣获优质课教师、省级教学能手、特级教师
等称号,56名教师荣获市级教学能手。

出现了“学校有奔头、教师有盼头、工作有劲头”的喜人局面。

三、任务在一线落实
主要强调的是学校管理中的“执行力”问题。

有关调查表明:成功的企业,20%靠战略,60%靠企业各层管理者的执行力,其余20%是一些环境等因素。

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差别就在于双方的执行能力。

学校管理同样如此。

我校的管理实施的是“条块面”三维一体的管理模式。

教学管理、教科研管理、德育管理等主要是“条”状的管理模式,每个年级部又是独立的一“块”,安全办、总务处等科室重点进行“面”上的管理。

做到了“条条清晰,块块明确,面面完善”,实现了“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管”,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上下互动,齐头并进”的立体管理网络。

1.制度规范。

没有铁的制度,没有钢的执行,学校管理就会流于形式,很多任务就会得不到落实。

几年来,我们通过教代会的形式,先后出台了86项规章制度,涵盖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完善的制度,严格的执行,营造了“蓬生麻中,不扶则直”的良好局面。

2.目标具体。

每个科室、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长远规划和近期计划,学校有“三十年发展规划”,人人都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落实着自己的工作。

3.责任明确。

如安全工作,大到每个科室、年级部,小到每个班主任、每个后勤人员都有自己具体的安全职责。

具体到安全值班时间来说,值班教育干部预备铃前30分钟到岗,值班教师预备铃前20分钟到岗,年级主任预备铃前10分钟到岗,班主任预备铃前到岗。

4.养成习惯。

在“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学校精神的引领下,教师形成了“读书反思”、“勤于钻研”、“勇于创新”、“善于积累”、“热爱学生”等良好的习惯。

教师良好习惯的形成,影响和带动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每周一的8:10,无论春夏秋冬、雨霜风雪,雄壮的国歌声准时响起,清脆的宣誓声此起彼伏,规范的升旗仪式已经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上午两节课以后的课间操,也成为学生锻炼身体、严肃纪律的定时“大餐”。

5.“热点”不热。

评选模范、职称晋级、工资挂钩,这些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我校却从来不热。

进行这些工作,我们都会成立一个评审委员会,其中2/3的成员是一线教师。

他们按照教代会通过的《模范教师评选办法》、《职称评审细则》、《职称聘任考核办法》等制度,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并及时把
评审结果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四、经验在一线总结
邓小平同志指出,“每年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

”“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


几年来,我们在重视发展的同时,注重了经验总结,在总结中不断完善学校工作。

先后总结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五步模式”(即:培训—应用—比赛—认证—推广),“教师理论学习的四步台阶”(即:“引着学”-“领着学”-“逼着学”-“争着学”),“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管理的三个体系”(即:建立高效的“学习体系”,构建完善的“组织体系”,形成有力的“保障体系”),“三项一体化教师评估模式”(内容上分为三大项,形式上采取立体评价),“学生体验成功教育”等经验,受到各级领导、专家的肯定和推广。

五、典型在一线推广
按照“发现典型→总结典型→推广典型”的流程,几年来,我们推出了一批批典型,极大地推进了学校工作,为全县乃至全市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学校先后推广了陶燕珍老师的“自主建构、彰显效性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雷玉芳老师的“自主建构、有效生成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刘章剑老师的“渐进式考试评价研究”,张明臣老师的“扶放创”班级管理法,张丽老师的“习惯入手,以情激情”低年级班级管理模式等。

我们认为,“一线工作法”是一种工作方法,一种工作模式,更是一种工作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莘县实验小学全体教职工向着一个更高的目标前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