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周堂镇齐庄明德小学
课程名称:小学体育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适用年级:小学水平
课时安排: 40 课时
一.课程目标:
1.激发和培养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使
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让他们养成尊重他人的品质,让学生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明白终身锻炼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专项技术,如:队列、体操、跳绳、滚
动及滚翻、短跑、跳远和投掷;
3.游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模仿能力、合作能力和
创新精神;
4.集体项目的比赛及练习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二.课程内容:
单
元单元专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目标
序题
号
复习体室内课:基础常识:体学会并且能够站好队本单元是培
育基础育课的着装要求、安全形,能够准确分别左右,养学生对体
1常识、队性教育。
能够正确报数。
育课的兴趣,
列练习室外课:队列练习:站培养学生的队、立正、稍息、向左安全意识。
转、向右转、看齐、报
课
时
安
排
8
数、反口令练习;游戏:小蝌蚪找爸爸、块块集合、接力赛、一切行动听指挥。
复习广复习广播体操的教学;播
体操、学习韵舞和韵律操等学习
韵组合动作;游戏:挑战舞和韵
应战、一切行动听指律操等挥、
障碍赛跑、跳垫子组合动游戏、
端水平衡比赛、
作。
换物接力、迎面接力。
2让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锻炼学生的
技术动作,复习并能独身体协调能
立完成广播体操,能够力、模仿能
做出简单的组合动作;力,培养他们
的节奏感、身
体的灵活性
以及对事物
的审美能力,
让他们通过10
简单组合动
作的学习来
增强自己的
自我表现能
力及自信心,
让他们在学
习中感受到
快乐;
正确的正确的坐、立、行、走能够作出正确的坐、立、培养学生正身体姿姿势;走跑跳练习:各行、走姿势,能够准确确的身体姿态;走跑种姿势的走、走跑跳交的分辨走、跑、跳并完势和对动作跳练习替练习;基本部位操、成,能够模仿老师的动的表现能力,
3
简单舞蹈的身体基本作并准确做出;发展身体的
6姿势练习:自编动作来柔韧性、反应
教学;游戏:绕木棒运的灵敏性和
动、换物接力、挑战应动作的协调
战、十字接力、韵律活能力;
动;
短跑、跳短跑:起跑姿势、个人短跑:知道 30 米跑的技培养学生对
远和投练习与集体练习;立定术要领,能做出 30 米新鲜事物的
掷跳远:分步骤练习,再的快速直线跑的要领;接受能力,让完整练习;投掷:先用立定跳远:初步掌握“立学生在体育
纸团练习,再用沙包练定跳远”的技术动作,活动中适应
4习;游戏:十字接力、形成正确的概念投掷:陌生环境,体
10挑战应战、跳垫子游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正确验体育活动
戏、换物接力、走跑交挥臂的基本动作,建立的快乐,并能替;投掷的概念,发展投掷说出在体育
能力;活动中的情
绪;
各种形跳小绳、集体跳长绳、能够单独熟练并准确的让学生体验
式和方60 秒跳小绳练习完成跳单绳,能够集体集体活动与
式的跳游戏:跳进去拍人、单参加跳长绳并掌握跳绳个人活动的
绳双脚跳圈、 60 秒跳小的技巧;区别,增强学
5绳比赛、“8”字接力、生的集体荣
6十字接力、改换目标;誉感,让他们
感受到集体
活动的快乐;
三.课程实施:
本学期主要以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为主,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是低段体育课的重要目标之一。
为达到这个目标,本学期教师应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设计新颖的组织形式,选择有效地教学方法。
一、在教学环境上: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应自己制作
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道具,用于学生的游戏及模仿操的练习当中,选用一些学生比较喜欢的歌曲来配合韵律操的学习;
二、在教学方法上:应多采用情景教学、示范教学、榜样教学,
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对学生多表扬、多鼓励,对待水平不同的学生要分层次教学,尤其是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要多帮助和关心;
三、在组织形式上:要让学生自己多练习、多集体练习,不要只
是单一的四列站队,应多采取分散的站位。
四.课程评价:
学习评价指标:
1.学生上课出勤情况、课堂纪律情况、课堂积极参与情况;
2.学生个人活动的情况,小组合作的参与情况;
3.期中考试的成绩情况;
4.教师综合评定,给与相应等级。
评价方式及结果处理:
1.学习评价指标1-3 统一后按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等级依次评定;学习评价指标 3 则按百分制评分;
2.若有特殊情况可作特殊处理。
审议意见:
1.本课程纲要符合小学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考虑到了体育学科的特点,完整地体现了课程元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2.课程目标科学合理,表述规范,设置有梯度;简洁明了,兼顾三维目标,指向最终结果。
3.课程内容翔实且把握精准;课时安排合理有序。
4.课程实施能与目标相匹配,围绕学生展开一系列活动,充分贯彻目标的要求。
5.课程评价充分考虑学情,并能做到家校联合,能全面多维的对学生及课程实施效果做出客观的评价,能促进教师的发展及学生的发展。
6.本课程纲要明确了本学期的课程在本课程中的地位与价值,明确了课程内容与课程整体的逻辑关系,明确了知识点与课程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有利于教师把握课程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