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空·悟·境--禅宗的美学智慧

空·悟·境--禅宗的美学智慧

的美学是看空的美学, 它通过悟或顿悟而导向佛 性我的豁显。 悟是什么? 是对空的直观, 是透过假 相看到真实( 象外) , 是突如其来地发现光明, 是佛
性我的挺立, 是个体自由的境界。坛经》 《 中著名的 “ 风吹蟠动” 的公案, 本来是一个客观世界的物理 问题, 但慧能却把它转变为禅宗的精神现象问题,
性, 转而以心为基础任意组合 , , 由此 中国美学从
那就是自 然的风和人造的蟠已经脱开了它们的具 体的时空存在而被孤离, 失去了广延和绵延的性 质, 成为超时空的自 成为某种心境。 然, 于是, 这一 类的直观就被赋予了宗教的意义。我们所重视的 是, 宗教的意义其实是借助美学的即感性的方法 而得来。 质言之, 这是一类特殊.审美经验。 的 说它
生命及其随之而来的自由, 并认为这种自由的根 源就在于自 然之中。庄子美学肯定时空的客观存 在, 但觉得时空变化太快很难把握。因此, 庄子主 张人认识世界的方法应是以物观物,即人与物可
以换位, 人物化以后以 物的眼光直观世界和自己, 无为而无不为, 于是人就有了逍遥的自由。 这样一 种直观, 然主义、 是自 拟物主义和审美主义的。 玄学美学的基本特点, 是以道家为主兼顾儒 家的道儒综合美学。它的突破点在由对人伦鉴赏 的重视进而极度崇尚人格美, 由对自 然的观照、 体 贴进而走向逍遥式的自由,由对情感的推崇进而 导引了缘情的诗学。玄学美学也是更明确主张 “ 的哲学, 无” 要求以体用思想来把握世界, 把合规 律性的无、 然之和或玄冥等作为本体, 自 以为所有 客观的物象都是无的本体的存在方式, 能够了解 物象背后的本体之无,就能够真正认识世界和自 己。 玄学美学的基本思想是“ 体无”所谓的“ 便 , 体” 是直观, 直观万象, 以体认“ 的本体。玄学的直 无” 观不像庄子的那么单纯而直接了, 它把握对象, 需 要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于思辨。如向秀、 郭象的《 庄 子注》以为,自 然界是许多个别的物 “ 块然而自 生”没有什么别的力量使它产生; , 另一方面又以 为这些个别的物之间“ 彼此相因” 而互相为“ , 缘” 它们是“ 对生”“ ,互有” 这种彼此相因就是“ 的, 玄
收稿 日 20- 4 2 期: 4 0- 4 0 作者简介: 蔡洞峰(94 )男, 17- , 安徽省桐城人, 安徽大学哲学系20 级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02
圣人无名” . o 。P 庄子通过在逍遥式的自由创造中出 现一个 自由的人格。 因此说来, 庄子美学从本质上
看是一种生命美学, 它肯定自 然界, 崇尚人的自 然
“ 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这一审美对象的 , 根本特征, 第一次成为中国美学关注的中心。“ 象 外之象”“ 、景外之景”“ 、味外之味”“ 、韵外之致” ……则成为美学家们的共同话题。 这一转换, 不难 从方方面面看到, 例如, 从前期的突出“ 立象以尽 意” 到后期的强调“ 境生于象外”从前期的“ , 气象 峥嵘, 五色绚烂” 到后期的“ 渐老渐熟, 乃造平淡” ……其中的关键, 则是从前期的“ 与“ 的区 象” 物” 分转向后期的“ 与“ 的区分。 象” 境” 前期的中国美 学, 关注的主要是“ 与“ 之间的区别, 象” 物” 例如 《 易传》 就常把“ 与“ 、器” 象” 形”“ 对举,见乃谓之 “ 象, 形乃谓之器”。 N宗炳更明确地把“ 与“ 加 物” 象” 以区 “ 别: 圣人含道应物, 贤者澄怀味象”[ 0后期的 1 6 中国 美学, 关注的却是“ 境生于象外”语言文学要 。 “ 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形象画面要“ , 色相俱空” , 所谓“ 大都诗以山川为境, } 山力亦以诗为境。名山 遇赋客, 何异士遇知己, 一人品题, 情貌都尽” 。冈 结果, 即物深致, 就从“ 无细不章”“ ,有形发未 形” 象” 的“ 转向“ 广摄四旁, 圆中自 、无形君有 显”“ 形” 境”从而, 的“ 。 美学的思考也从个别的、 可见的 艺术世界转向了整体的、 不可见的艺术世界, 从零 散的点转向了有机的面。这样, 象” 与“ 相比, “ 境” 显然更具生命意味。 假如“ 令人可敬可亲, 象” 那么 “ 则使人可游可居, 境” 它转实成虚, 灵心流荡, 生 命的生香、 清新、 鲜活、 湿润无不充盈其中。其结 果, 就是整个世界的真正打通、 真正共通, 万事万
的对象。 庄子认为人是自 然有机的一分子, 主张在 纯粹的个人经验之中亲证人与物的统一:天地与 “ 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 i齐物”是一项极高明 。t l l , ,
的美学策略, 它以天地宇宙的真实存在和无限广 裹赋予人一种回归精神家园的喜悦和超越感。由 此, 庄子美学进而在天地的浑沦一气中追求无我 的逍遥: “ 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 穷者, 彼且恶乎待哉?故曰: 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对自 然山水看法的三个转变。第一步, 见山是山, 见水是水。 未参禅时见的山水为客观实体, 那是与 观者分离的认知对象。第二步, 见山不是山, 见水 不是水。参禅以后, 主体开始破除对象( 将之视为 色相) ,不再以认知而是以悟道的角度去看山水, 于是山水的意象就渐渐从客观时空中孤离出来而 趋向观者的心境, 不再是原先看到的山水了, 而是 在参禅者亲证的主观心境和分析的客观视角之间 游动, 还是有法执。 第三步, 见山只是山, 见水只是 水, 仿佛是向第一步回归。此时, 主体的悟已告完 成(得个休歇处”, “ )山水被彻底地孤离于时空背 景, 认知的分析性视角已不复存在, 然而山水的视 角表象依然如故, 只是已经转化为悟者“ 休歇处” 的证物。正如百丈怀海所云“ 一切色是佛色, 一切 声是佛声”这个完全孤离于具体时空背景的个体 , 化的山水其实只是观者参悟的心相。这一直观的 心相, 保留了所有感性的细节, 却又不是自 然的简 单的模写, 它既是心与物象的统一, 又是心与物象 的改造, 具有美学上的重要意义。儒、 道和玄学的 心物关系在禅宗转换为心色关系,自 然在禅宗被 视为色, 这个色又是悟的道场, 无之则无由得悟。 在这方面, 禅宗美学的“ 古镜” 给我们以重大 启示: 古镜未磨时, 可以照破天地, 但是磨后却是 “ 黑漆漆地” 。因此, 真正的生命活动就只能是“ 面 向事物本身” 。所以, 庄子的“ 用心若镜” 到郭象的 “ 鉴不以心” ,到了禅宗那里就成了 “ 不于境上生 心”所谓“ 视伊”它既非“ , 瞬目 。 水清月现” 也非“ 水 清月不现”结果, 。 以庄子之眼( 主动) , 望见的或许 是“ 天地之美” 的世界, 以郭象之眼( 被动) , 看到的 或许是“ 游外宏内之道坦然自 , 明”以禅宗之眼( 非 主动, 非被动)呈现的却必然是“ , 万古长风, 一朝 风月”“ ,触目皆如, 无非见性”这样, 。 在庄子是“ 小 隐隐于野”在郭象是“ , 大隐隐于市”在禅宗则干 , 脆是“ 一念悟时, 终生即佛”铃木大拙说得好:当 。 “ ‘ 本来无一物’ 这一观念代替 ‘ 自性, 本心 清净无 染’的观念时, 一个人所有逻辑上和心理上的根 基, 都从他脚底一扫而空, 现在他无处立足了。这 正是每一诚心学佛者在能真正了解本心之前所必 须体验的。见’ ‘ 是他无所依凭的结果。吵o 果说庄 子的美学是对茫茫时空中倏忽变化的万物的感性 经验, 那么佛教悟的美学就是对空及其中之万物 的进一步否定, 是看空的感性经验。 看空世界的结 果则是返过来对主观之心的肯认,这个心就是般 若( 无相) 与涅梁( 佛性我) 的状态。
游的自由也慢慢转变为渐悟和顿悟,尤其是顿悟 的解脱, 然被空化以后, 自 心化的境的概念也出现 了。这些变化, 一言以蔽之, 集中地表现出佛教空 观的现象学的特点。庄子和玄学都有现象学的倾 向, 但真正完成现象学的转变, 则还是赖于佛教。
禅宗美学与庄子美学或玄学美学的区别, 首 先在于两者直观世界的本质不同, 在庄子, 美学的 外在世界只可以称之为: 天地自 然。显然, 这仍旧 是一种人为选择之后的外在世界, 一种巫待消解
第2卷 第2 0 期 20 年 2 05 月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Ju ao Lsa Tahr Clg or l e n ce oee n f h e s
Vl0 o o2, . . N2
F b2 0 .0 5 e
空 。悟 ・境
— 禅宗的美学智慧
蔡 洞 峰
( 安徽大学 哲学系, 安徽 合肥 203) 309
缘起理论是佛教对“ 的新解 , 有” 是看空的基
础, 境构成佛学主体观察世界的无数个窗口, 而真
正的境是对空的照, 即寂照。 佛教运用体用方法来 引导人们去觉知空, 教人通过有来把握无。 而禅宗 美学独特的审美智慧, 则使中国美学有可能开始 新的美学思考: 从经验之世界, 转向心灵之境界。
特殊, 是因为它一改庄子和孔孟人与自 然本然的亲 和关系, 然被心化了。 自 可以说, 禅宗开创者慧能的
这一早期公案为禅宗审美经验定下了 基调。 我们再 来看一则著名公案: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 “
见山是山, 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 亲见知识, 有个人 处, 见山不是山, 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 依 前见山只是山, 见水只是水”( 0这是青原禅师自 。] 3 述
求实转向了空灵, 这在中国美学传统中显然是没 有先例的。 美与艺术从此既可以是写实的, 也可以 是虚拟的。中国美学传统中最为核心的范畴— 境界正是由此而诞生。 如果说玄学无的直观比之庄子以物观物之的 直观是虚化了, 那么佛学的直观就更其虚化以至 空化了。佛教大乘般若宗空的直观, 就是空观, 它 的基本认知理论是无相, 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不 外是心之所造, 可以感知界是色界, 它表现为假有 或假象( , 相)真实的存在处于感知界之外, 称为象 外。空宗直观的对象是空, 这个空是超越时空的, 是永恒的般若智慧和涅梁之境。
合”玄合是看不到的, , 因而它是“ 。 无” 向、 然观可概括为“ 郭的自 独化而相因”他们 。 的这一观点, 首肯物在时空当中存在之个体性, 因 此众多自 然现象就可以被当作审美观照的对象而 孤立起来, 而同时它们又是无形地“ 玄合” 着的, 这 种自 然观, 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视为禅宗美学自 然 观的前导。 而到了禅宗美学, 郭象的自 然又被心灵 化、 虚拟化的境界所取代。 与郭象的万物都有其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