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行为概述
第一节行政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一、行政行为的概念
(一)行政行为与行政法学
行政行为主要是一个理论概念,是行政主体行使权力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行政权力的具体实现。
行政行为理论是全部行政法学理论的精髓和柱石。
(二)行政行为的定义
行政行为的4层含义
1、主体要素
2、职权要素
3、法律要素
4、外部要素
二、行政行为的特征
(一)行政行为的执行性
(二)行政行为的单方性
(三)行政行为的裁量性
(四)行政行为职权和职责的统一性
第二节行政行为的形式与内容
一、行政行为的形式
行政行为的形式是指行政活动实施过程中行政行为的表现形式。
行政行为的表现形式
(一)行政许可
行政许可,是指具有许可职权的行政机关根据相对人的申请,以颁发书面证照的形式,依法赋予其从事某种活动的权利或资格的行为。
(二)行政监督检查
行政监督检查是指行政机关对杯管理者是否遵守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开展活动所进行的检视、调查、查验。
(三)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即行政机关对违法者的惩戒制裁,它是在行政监督检查后的一种行为方式。
(四)行政强制措施
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机关为便于日后作出行政决定或实现行政目的,而采取的暂时性控制措施。
(五)行政征收
行政征收是行政机关根据法律的规定,以强制的方式无偿向相对人征集一定数额的金钱或者实物的行政行为。
特点
1.行政征收的主体是依法负有行政征收职能的行政机关或其它组织。
2.行政征收的对象是负有法律所规定的有缴纳义务的相对人。
3.行政征收的目的是为保证国家和公共利益的需要。
4.行政征收是无偿取得相对人的财产。
5.行政征收具有突出的羁束性与强制性。
行政征收主要有以下几类
1.税收征收
2.建设资金费的征收。
3.资源使用费的征收
4.管理费的征收。
(六)行政裁决
行政裁决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授权,主持解决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理事项密切相关的特点的民事纠纷的活动。
行政裁决有以下特点:
1.行政裁决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
2.行政裁决是行政机关居间解决有关民事纠纷的活动。
3.行政裁决职权来源于法律的明确授权。
4.行政裁决的程序是一种准司法程序。
行政裁决解决的民事纠纷由法律明确规定,归纳主要一下几种
第一,损害赔偿纠纷的裁决。
第二,权属纠纷裁决。
第三,侵权纠纷裁决。
二、行政行为的内容
(一)赋予权利或者免除义务
(二)设定义务或者剥夺权益
(三)确认法律事实或者法律地位
第三节行政行为的分类
一、行政行为的分类
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一)抽象行政行为一般在两种意义上使用。
一是静态的抽象行政行为,指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二是动态意义上的抽象意义上行政行为,指行政机关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二)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的对象,就特定的事项作出的处理决定。
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执行等属于具体行政行为。
(三)具体行政行为与抽象行政行为的区别
1.调整范围不同
2.能否反复适用不同
3.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方式不同。
4.行为程序不同
(四)区分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的意义
二、羁束行政行为和自由裁量的行政行为
(一)羁束行政行为是指法律明确规定的行政行为的范围,条件,形式,程序,方法等,行政机关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只能严格依法实施而作出的行政行为。
(二)自由裁量行政行为是指法律仅仅规定行政行为的范围,条件,幅度和种类等。
由行政机关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如何适用法律而做出的行政行为。
(三)羁束行政行为和自由裁量行政行为划分的意义
三、应申请行政行为和依职权的行政行为
(一)因申请的行政行为是指行政行为以相对人的申请为前提条件,行政行使行政权力而作出的行政行为。
(二)依职权的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主动行使行政权力而作出的行政行为。
(三)应申请的行政行为与依职权行政行为划分的意义
四、要式行政行为和非要式行政行为
(一)要是行政行为是指法律法规规定必须具备某种方式和形式才能产生法律效力的行政行为
(二)非要式行政行为是指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行政行为的具体形式,行政机关根据实际需要做出各种形式的行政行为。
(三)要式行是行政行为和非要式行政行为划分的意义
第四节行政行为的成立,生效和有效条件
一、行政行为的成立
(一)行政行为成立的意义
行政行为的成立是指一项行为应当具备哪些要件才能构成行政行为和具备行政行为的效力。
(二)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
1.主体要条件
行政行为需具备,指意思表示须具有可确定的主题。
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的行为。
2.实质条件
行为本身具有行政管理的内容,且须产生直接的法律效果。
行政行为必须必然是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的行为
3.形式条件
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依据法律影响公民权利义务的行为,行政行为的内容总要通过
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行政行为的生效
(一)行政行为生效的意义
行政行为的生效是指行政行为成立后,能对相对人发生的效力产生确定力、约束力或者执行力。
行政行为成立只是对行政机关产生约束力,但对相对人还不能产生效力
(三)行政行为生效的方式
1.即时生效
2.公告生效
3.送达生效
4.附条件生效
三、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
(一)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是指行政行为应当符合法定基本要求,才能设合法的行政行为。
行政行为的生效要件与合法要件是不同的。
(二)行政行为证据确凿
(三)行政行为程序合法
(四)行政行为适用法律法规正确
(五)行政行为没有滥用职权或明显不当
四、行政行为的无效,撤销和废止
(一)行政行为的无效
行政行为的无效是指行政行为因明显、重大违法所致,行为自始至终不产生法律效力。
根据国外关于行政行为无效的理论,行政行为如具备下述情形,属于无效的行政行为:
1.行政行为具有特别重大的违法情形
2.行政行为具有明显的违法情形。
无效的行政行为产生以下法律后果
1.行政相对人可不受该行政行为拘束,不履行该行为所确定的任何义务。
2.行政相对人可在任何时候请求有权国家机关宣布该行政行为无效。
3.国家有权机关可在任何时候宣布相应行政行为无效。
(二)行政行为的撤销
行政行为的撤销是在相应行为具有可撤销的情形下,由有权国家机关作出撤销的决定,而使其失去法律效力。
可撤销的行政行为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1.行政行为合法要件缺损。
2.行政行为不适当
行政行为的撤销,因引起撤销的原因不同,其法律后果也有不同:
1.行政行为撤销通常使行为自始失去法律效力。
2.行政行为的撤销是因行政主体的过错引起,而社会公益的需要又必须使行政行为的撤销
效率追溯到行为作出之日起,那么由此给相对人造成的损失应由行政主体予以赔偿。
3.行政行为的撤销是因行政相对人的过错或者行政主体与相对人的共同过错所引起的,行
政行为撤销的效力通常应追溯到行为作出之日。
(四)行政行为的废止
指因形势或法律、政策的变化,原合法、适当的行政行为已不符合现行法律、政策或者行政行为与完成其原定的目标、任务,故行政主体终止其继续发生效力。
行政行为废止的条件通常有下述诸项
1.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经有权机关依法修改、废止后和撤销。
2.客观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原行政行为的继续存在将有碍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的发展,甚至给国家和社会利益造成重大损失,为此,行政主体必须废止原行政行为。
3.行政行为已完成原定目标、任务,实现了其历史使命,从而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