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诗
北朝乐府民歌
《企喻歌辭》 男兒可憐蟲,出門懷死憂。尸喪狹谷中,白骨無人收。 《隔谷歌》 兄在城中弟在外,弓無弦,箭無栝。食糧乏盡若為活?救 我來!救我來! 《琅琊王歌辭》 新買五尺刀,懸著中梁柱。一日三摩娑,劇於十五女。 《李波小妹歌》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裾逐馬如巻蓬。左射右射必疊双。婦 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 《折杨柳枝歌》 敕敕何力力,女子臨窻織。不聞機杼聲,只聞女歎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阿婆許嫁女,今年無消息。
从古朴走向繁复与修饰
汉魏六朝诗
汉魏六朝诗
第一节 诗体的演变 第二节 汉乐府民歌与南北朝乐府民歌 第三节 文人诗的发展 一、诗歌创作几个渊明
诗体的演变
西汉
四言体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魏
晋 宋 齐
梁 陈
楚歌体
乐府 → → → 七言诗滥觞 五言诗成熟 五言诗流行、律化(永明体) 七言诗成熟 五、七言歌行体出现
汉乐府民歌与南北朝乐府民歌
1、产生年代及采集目的: 汉乐府产生于两汉,朝廷采诗以观风俗察时政为目的 南朝乐府多产生于晋、宋,朝廷采诗用于娱乐消遣 北朝乐府多产生于五胡十六国至北魏时期,在南北交 流中传到齐梁,由梁乐府保存 2、主要内容: 汉乐府多刺美地方郡守,反映家庭问题以及孤儿、病 妇、鳏夫、弃妇、流民、士卒的痛苦生活,还有相当一部 分探索人生问题的诗歌,情诗很少 南朝乐府几乎是清一色的情歌 北朝乐府多反映战争的旷日持久、残酷激烈以及北方 民族好勇尚武的风俗,也有表现贫富对立、男女婚恋等方 面内容。
诗体的演变
1、乐府,本是_______的名称,后来指___________,就 成为一种诗体的名称。魏晋到唐代,凡是能入乐的诗歌以 及文人模仿乐府古题的作品,都可称为乐府。宋、元以后, 词和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但已不是乐府的本义 2、汉乐府诗大多采自____,其中也有一些出自宫廷文人 之手。从形式上看,西汉多杂言、三言和四言,到东汉句 式逐渐整齐,形成____体诗歌 3、五(七)言诗的基本特点: 第一,每句五(七)字,不加衬字 第二,篇幅可长可短 第三,押韵自由,可以句句押韵,韵字可以重复,可以换 韵,平仄通押,邻韵通押。
阮籍《咏怀》其二十
楊朱泣歧路,墨子悲染絲。 揖讓長離別,飄颻難與期。 豈徒燕婉情,存亡誠有之。 蕭索人所悲,祸衅不可辭。 趙女媚中山,謙柔愈見欺。 嗟嗟塗上士,何用自保持?
阮籍《咏怀》其二十
《列子· 杨朱》:杨朱曰:“古之人,损一毫利天 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 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荀子· 王霸》:楊朱哭衢塗,曰:“此夫過舉蹞 歩而覺跌千里者夫!”哀哭之。 《墨子· 所染》:子墨子言:見染絲者而歎曰:染 於蒼則蒼,染於黄則黄,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 入而已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建安:三曹七子
(4)艺术技巧: 语言上趋向华丽,韵律、对偶、修辞等都有明显提高,显 示出有意锤炼的痕迹 如:曹植《白马篇》 (5)诗歌体裁: 使已经僵化的四言体一度复活,使五言诗更加成熟,并出 现了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 4、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所体现的强烈的现实性、慷慨悲凉的感情、简练 刚健的语言表达以及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古诗十九首》其二
青青河畔草,鬱鬱園中栁。 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窓牖。 娥娥紅粉粧,纎纎出素手。 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 蕩子行不歸,空牀難獨守。
——王国维《人间词话》: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 难独守。”“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久 贫贱,轗轲长苦辛。”可谓淫鄙之尤。然无视为淫 词、鄙词者,以其真也。……可知淫词与鄙词之 病,非淫与鄙之病,而游词之病也。
《上山采蘼芜》 上山採蘼蕪,下山逢故夫。 長跪問故夫:“新人復何如?” “新人雖言好,未若故人姝。 顔色類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閣去。” “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 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餘。 将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
南朝乐府民歌
《子夜歌》 始欲識郎時,兩心望如一。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 今夕已歡别,合會在何時?明燈照空局,悠然未有期。 自從别郎來,何日不咨嗟。黄蘖鬱成林,當奈苦心多。 夜長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聞散喚聲,虚應空中諾。 《拔蒲》 朝發桂蘭渚,晝息桑榆下。與君同拔蒲,竟日不成把。 《懊侬歌》 江陵去揚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
“浮云· 游子”对比阅读
曹丕《杂诗》其二 西北有浮雲,亭亭如車蓋。 惜哉時不遇,適與飄風會。 吹我東南行,行行至吳會。 吳會非我鄉,安能久留滯? 棄置勿復陳,客子常畏人。
曹植《吁嗟篇》
吁嗟此轉蓬,居世何獨然! 長去本根逝,宿夜無休閒。 東西經七陌,南北越九阡。 卒遇回風起,吹我入雲間。 自謂終天路,忽然下沈泉。 驚飈接我出,故歸彼中田。 當南而更北,謂東而反西。 宕宕當何依,忽亡而復存。 飄颻周八澤,連翩歴五山。 流轉無恒處,誰知吾苦艱? 願為中林草,秋隨野火燔。 糜滅豈不痛,願與株荄連。
正始:嵇、阮
1、曹魏后期,从齐王曹芳登基改年号为正始,到魏元帝 曹奂禅位、司马炎以晋代魏,文学史上称为正始时期 2、正始文学的特点: 内容上:多忧生之嗟 艺术上: 阮籍使五言诗进一步文人化。具体表现: (1)善于用多种比兴构成完整的意境,将建安诗以赋寓 比的表现方式发展成化典为喻、寓理于喻 (2)“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钟嵘《诗品》) (3)首创五言咏怀组诗的体例,哲理与诗情结合,集中 反映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感想。
诗体的演变
4、五言诗的律化包含两方面内容: 第一,对偶;第二,平仄的协调 5、最早的五言诗:西汉时采入乐府的无名作者的五言诗 6、最早的完整而成熟的七言诗:________ 7、第一个开始大量写七言诗的诗人:南朝宋代的______ 8、五、七言歌行体: 出自汉乐府中以“行”为题的诗 行:一种可以多遍歌唱或演奏的乐曲 “行”诗体的基本艺术特征:语意复沓,节奏分明。全 篇排偶,铺陈华丽,词意繁复。
汉乐府民歌与南北朝乐府民歌
3、艺术表现: 汉乐府偏重叙事,往往选取生活中某一场景、事件发 展中某一情节或片段加以集中描述 南朝乐府形式短小,多为五言四句,常常利用汉字谐 音的特点,以双关隐语取喻起兴,抒情更细腻,描写心理 活动更深入 北朝乐府刚健质朴,直率爽朗,不假修饰。
诗歌创作几个重要发展阶段
旧题李陵《与苏武诗三首》其一
良時不再至,離别在須臾。 屛營衢路側,執手野踟蹰。 仰視浮雲馳,奄忽互相踰。 風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長當從此别,且復立斯湏。 欲因晨風發,送子以賤軀。
“浮云· 游子”对比阅读
旧题苏武《诗四首》其四
燭燭晨眀月,馥馥秋蘭芳。 芬馨良夜發,隨風聞我堂。 征夫懷逺路,遊子戀故鄉。 寒冬十二月,晨起踐嚴霜。 俯觀江漢流,仰視浮雲翔。 良友逺别離,各在天一方。 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長。 嘉会難再遇,歡樂殊未央。 願君崇令徳,隨時愛景光。
建安:三曹七子
1、建安是____的年号,建安年间到魏明帝统治时期五十 多年的文学创作,文学史上称为“建安文学” 2、建安时代文人普遍承认文章具有独立不朽的价值,这 一观念的确立标志着“________”的来临。 3、建安文学的特点: 内容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艺术上: (1)表现自我,个性鲜明 (2)抒情风格:慷慨多气、刚健苍凉 (3)艺术表现:发展了传统比兴手法,用比象与兴象构 成完整的意境,创造出以赋寓比、化比为赋的构思方式。
《古诗十九首》之四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伸。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踞要路津? 无为守贫贱,轗轲常苦辛。
《古诗十九首》其七
眀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 玉衡指孟冬,衆星何歴歴。 白露霑野草,時節忽復易。 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 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棄我如遺跡。 南箕北有斗,牽牛不負軛。 良無盤石固,虛名復何益。
汉乐府民歌
《东门行》 出東門,不顧歸; 來入門,悵欲悲。 盎中無斗米儲,還視架上無懸衣。 拔劒東門去,舎中兒母牽衣啼: “他家但願富貴,賤妾與君共餔糜。 上用倉浪天故,下當用此黃口兒。今非!” “咄!行!吾去爲遲!白髪時下難久居。”
汉乐府民歌
阮籍《咏怀》其二十
《韩非子· 八说》:古者人寡而相亲,物多而轻利易让, 故有揖让而传天下者。 《三国志· 魏书》:帝升坛礼毕,顾谓群臣曰:“舜、禹 之事,吾知之矣。” 《诗经· 鸱鸮》:“风雨所飘摇。”《序》:《鸱鴞》, 周公救亂也。成王未知周公之志(未知周公安王室之志), 公乃為詩以遺王,名之曰《鸱鴞》焉。 曹操《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 公有《金滕》之书以自明,恐人不自信之故。
(一)古诗十九首 (二)建安诗歌 (三)正始诗歌 (四)太康诗歌 (五)元嘉诗歌 (六)永明诗歌
古诗十九首
1、是指《______》所录的一组无名氏古诗,不是一人一 时之作,产生时代大约在_______,内容可分两大类,一 类抒写______之情,一类抒发______之叹;人生观偏于 ____,情调______ 2、作品选读: 3、艺术特点: 质直中见婉曲,浅近中寓深远,言情务尽而自有余韵: (1)保留乐府民歌质朴平易的口语和直截了当、真率自 然的抒情风格 (2)吸取《诗经》的复沓、叠字的表现手法 (3)多用比兴,兼取《诗经》、楚辞二者之长 (4)有些作品受乐府民歌影响,往往通过某一情节或生 活场景抒情,因而带有叙事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