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魏六朝诗

汉魏六朝诗

汉魏六朝诗汉魏六朝诗的韵例,继承了诗骚的传统。

四言诗和五言诗一般是隔句为韵,也就是说偶句的末一字用韵。

例如古诗《迢迢牵牛星》的韵脚是"女,杼,雨,许,语";左思《郁郁涧底松》的韵脚是"苗,条,僚,朝,貂,招"。

偶然有一般押韵处而不用韵的,曹操《步出夏门行o观沧海》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中"字就是一个例子。

但是这只是极其个别的情况,后人也没有仿效的。

五言诗首句可以不入韵,也可以入韵。

首句不入韵的情况比较常见,不必举例。

首句入韵的例如:上山改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上山改采蘼芜)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曹植白马篇)五言诗以换新韵为比较常用,但也可以换韵。

比如古诗《行行Behren行》的韵脚就是:|距,涯,言,枝‖离,急,抵,晚,饭|,共用两个韵。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的韵脚就是:|窟,骨,卒‖程,声,城‖里,妇‖比涅,居住‖子,鄙,子‖握,脯,柱‖君,第一关,全系列|,共用七个韵。

再加韵后的第一句有的进韵,有的未入韵。

这里不再举例。

七言诗在南北朝以前是句句入韵的,曹丕的《燕歌行》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后人把这种七言诗叫做"柏梁体",因为相传汉武帝作柏梁台,与君臣共赋七言聊句,就是句句入韵。

其实句句入韵的七言诗,与其称为柏梁体,不如称为汉魏古体,因为汉魏时代就只有这一类七言诗。

直到鲍照才写了一些隔句为韵的七言诗。

源自民间的杂言乐府诗,在韵例方面,比五言诗、七言诗都必须民主自由一些。

G540《战城南》: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这一段前两句不押韵,后三句句句押韵。

《有所思》的韵例更加特定,前七句的韵脚,"实乃在大海南"、"双珠毒瑁簪"、"闻君存有他心"三句相押;"用玉绍缭之"、"拉杂摧烧之"两句;"阳平"和"火烧"押韵。

后九句的韵脚则就是"之灰思之凉之";其中"兄嫂Tolosan之"和"东方须臾高知之"的"言"也可以指出押韵。

《有所思》押韵的情况毕竟就是个别的,杂言乐府诗主要还是外木句韵和句句韵。

有一点值得提一提,汉魏六朝的文人诗一般是避免重韵的,乐府诗却不避重韵,例如《上山采蘼芜》既有"新人复何如",又有"手爪不相如"。

著名的《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也有类似的情况。

以上谈论的就是韵例。

至於汉魏六朝诗的韵部系统,由於这一时期没韵书留存於世,而作品的地域原产又比《诗经》时代宽广,所以还不难弄清楚。

大致说来,汉魏古诗的用韵吻合先秦韵部,晋以后的诗韵,越至后来越吻合隋唐韵部。

依照通常的观点,汉魏诗的用韵就是比较阔的。

我们可以用合韵的眼光去介绍汉魏时代的宽韵。

比如曹操《踏进夏门行o观沧海》的韵脚就是"海,峙,田,起至,里,志",就是之幽合韵,其中的"田"字就是幽部字。

合韵不是不分昼夜标准的,必须邻韵就可以通押。

曹植《汉二祖优劣论》存有客反问余曰:“夫汉二帝,高祖、光武,俱为奉命拨乱之君,此时事之深浅,学说其人之好坏,孰者为重?”余应之曰:“昔汉之初兴,高祖因暴秦而起至,官由亭长,自亡徒招集英雄。

遂诛强楚,光存有天下。

功齐汤武,业流后嗣。

荣帝王之元勋,人君之盛事也。

然而名不继德,行及不氢铵道。

身没有之后,崩亡之际,果令凶妇肆酖酷之心,嬖妾被人豕之刑;云赵幽囚,祸殃骨肉;诸吕专权,社稷几安远。

凡此诸事,岂非高祖寡计浅虑以致。

然彼之雄材大略,刚直之节,信当世至豪强壮杰士也。

又其枭将画臣,皆古今之甚少,历世之希睹。

彼能够出任其才而用之,听其言而察之。

故并任天下,存有帝位,上涌巨勋,而遗元功也。

不然,斯不免于闾阎之人,当世之匹夫也。

世祖体乾灵之休德,禀贞和之纯精,通黄中之妙理,韬亚圣之懿才。

其为德也,聪达而多识,仁智而明恕,重慎而周密,乐施而爱人。

值阳九无妄之世,遭炎光厄会之运。

殷尔雷发,赫然神举。

用武略以攘暴,兴义兵以扫残,神光前驱,威风先游。

军未出于南京,莽已毙于西都。

破二公于昆阳,斩阜、赐于汉津。

当此时也,九州鼎沸,四海渊涌,言帝者二三,称王者四五,咸鸱视狼顾,虎超龙骧。

光武秉朱光之巨钺,震赫斯之隆怒。

夫其荡涤凶秽,剿除丑类,若顺迅风而纵烈火,晒白日而扫朝云也。

若克东齐难胜之寇,降赤眉不计之虏,彭宠以望异内陨,庞萌以叛主取诛,隗戎以背信躯毙,公孙以离心授首。

尔乃庙谋而后动众,计定而后行师,故攻无不陷之垒,战无奔北之卒。

是以群下欣欣,归心圣德,宣仁以和众,迈德以来远。

于时战克之将,筹画之臣,承诏奉令者获宠,违命犯旨者颠危。

故曰:建武之行师也,计出于主心,胜决于庙堂。

故窦融闻声而影附,马援一见而叹息。

股肱有济济之美,元首有穆穆之容。

敦睦九族,有唐虞之称;高尚纯朴,有羲皇之素;谦虚纳下,有吐握之劳;留心庶事,有日昃之勤。

乃规弘迹而造皇极,创帝道而立德基。

就是以计功则业殊,比隆则事异,旌德则靡愆,言行则无秽,量力则势微,论辅则力劣。

卒能握乾图之休征,应当五百之显期,立不刊之遐迹,建好永恒之元功。

金石播出其屈辉,诗书有载其勋懿。

故曰:“光武其优也。

”汉魏六朝散文之《恨赋》欣赏试望平原,碧草萦骨,拱木敛魂。

人生至此,天道宁论!于是仆本恨人,心惊不已。

直念古者,伏恨而死。

至如秦帝按剑,诸侯西驰。

削平天下,同文共规。

华山为城,紫渊为池。

雄图既溢,武力未毕。

方架鼋鼍以为梁,巡海右以送日。

一旦魂断,宫车晚出。

若乃赵王既虏,迁于房陵。

薄暮心动,昧旦神兴。

别艳姬与美女,丧金舆及玉乘。

置酒欲饮,悲来填膺。

千秋万岁,为怨难胜。

至例如李君再降北,名辱身冤,拔刀击柱,吊影惭魂。

情往上郡,心领雁门。

裂帛系书,誓还汉恩。

朝露溘至,击掌何言?若夫明妃回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摇风忽起,白日西匿。

陇雁少飞,代云寡色。

盼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

至乃敬通见抵,罢归田里。

闭关却扫,塞门不仕。

左对孺人,顾弄稚子。

脱略公卿,跌宕文史。

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及夫中散下狱,神气激扬。

浊醪夕引,素琴晨张。

秋日萧索,浮云无光。

郁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旸。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

迁于客海上,流戍陇阴。

此人但言悲风汩起至,血下粘衿。

亦复含酸茹叹,销落湮沈。

若实乃骑叠迹,车屯轨,黄尘澘地,歌吹起四起。

无不烟断火绝,闭合骨泉里。

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

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

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汉魏六朝诗的句式,能斯脱诗骚,下启唐宋。

现代民歌的句式,和汉魏六朝诗也存有一定的承继关系。

句式和字数是有密切关系的。

偶字句和奇字句是显然不同的两个类型。

所谓偶字句,主要是四言和六言;所谓奇字句,主要是五言和七言。

《诗经》和《楚辞》的《古诗》《九章》等就是偶字句的一类。

《诗经》以四字句为主要形式;《楚辞》以六字句为主要形式,兮字算不上在六字之内,比如《古诗》的"帝高阳之苗裔(兮),联及皇考曰伯庸";《哀郢》的"民线性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诗骚的也时字句发展为汉赋、六朝诗赋以及骈体文的句式。

《诗经》和《楚辞》也有一些奇字句。

例如《静女》:"俟我于城隅","匪女之为美";《离骚》:"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这是五字句。

又如《七月》:"二之日盘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离骚》:"谣诼谓余以善淫","夫孰共道而相安"。

这是七字句。

但是我们一般不说五言诗和七言诗始于诗骚,因为诗骚中没有全篇都是五字句或七字句的,而且真正五言诗和七言诗的一般句式也和诗骚中的五字句七字句不同,这一点下文还要谈到。

真正的五言诗源于西汉的民谣,文人写下的五言诗则就是至东汉才发生的。

七言诗又比五言诗发生得晚些。

曹丕的《燕歌行》就是现存最早的一首完备的七言诗。

现在讨论偶字句和奇字句的句式。

四言诗的通常句式就是二二,这就是说全句的节奏就是二字提二字,意义单位和节奏单位就是一致的,这种句式承继了《诗经》的传统。

抓举曹操《踏进夏门行观沧海》里的几句为基准: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来五言诗的一般句式是二三,这就是说全句的节奏是二字加三字。

这种句式是四言的扩展。

在二二的当中插入一个音,或在后面加添一个音,就成为五言。

这样,二三可以细分为二一二或二二一。

例如:纤纤--擢素手札札--搬机杼(古诗行行Behren行)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曹植白马篇)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左思不得志涧底吉)(以上各例可以细分为二一二)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迢迢牵牛星)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曹植白马篇)不得志--涧底吉春草--山上苗(左思不得志涧底吉)(以上各例可以细分为二二一)七言诗的通常句式就是四三。

这就是五言的拓展,因此细分出来就是二二三。

抓举曹丕的《燕歌行》为基准: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慊慊已而--恋爱故乡何为淹留--递他方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明月皎皎--照曝光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全篇诗的句式都是四三,这里只摘引了八句。

每句前四字又可以细分为二二,后三字可以细分为一二或二一。

由此可见,五言诗七言诗的通常句式和上文艺文志的《诗经》《楚辞》里的五字句七字句就是不完全相同的。

当然我们不能说所有的诗句都是依照这种句式写成的。

例如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的"以观沧海"、"若出其里"、"水何澹澹"等是一三;古诗《行行重行行》的"各在天一涯",陶渊明《饮酒》第五首的"而无车马喧",第九首的"且共欢此饮"是一四;第九首的"问子为谁欤"是一三一。

但是这些比较特别的句式不是诗句的主要形式,对后代的影响不大。

以上所述的通常句式,就是就文人的作品来说的。

至于源自民间的乐府,句式就比较民主自由了。

汉魏六朝诗的韵例,继承了诗骚的传统。

四言诗和五言诗一般是隔句为韵,也就是说偶句的末一字用韵。

例如古诗《迢迢牵牛星》的韵脚是"女,杼,雨,许,语";左思《郁郁涧底松》的韵脚是"苗,条,僚,朝,貂,招"。

偶然有一般押韵处而不用韵的,曹操《步出夏门行o观沧海》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中"字就是一个例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