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类药物

动物类药物

1斑蝥(本品为少常用中药。

始载《神农本草经》,原名“斑猫”。

)拼音Ban Mao学名Mylabris其它名称斑毛来源:为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芫青科(Meloidae)昆虫南方大斑蝥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或黄黑小斑蝥Mylabris cichoriiL.的干燥虫体。

产地主产于河南、广西、安徽、江苏、湖南、贵州等省区。

群集于大豆、花生、茄子、棉花及瓜类植物上,危害植物的叶、花、芽等。

采收加工7~9月,清晨露水未干,斑蝥翅湿不能起飞时,带手套捕捉(避免刺激皮肤),或用蝇拍打落,用竹筷夹入容器,放入沸水中烫死,然后晒干。

形态性状:南方大斑蝥呈长圆形,长1.5~2.5cm,宽0.5~1cm.。

头及口器向下垂,有较大的复眼及触角各1对,触角多已脱落。

背部具革质鞘翅1对,黑色,有3条黄色或黄棕色的横纹;鞘翅下面有棕褐色薄膜状透明的内翅2片。

胸腹部乌黑色,胸部有足3对;腹部成环节状,有黑色绒毛。

气特异而臭,刺激性强,不宜口尝。

黄黑小斑蝥较小,长1~1.5cm。

完整的触角末节基部与节等宽。

均以个大、完整、颜色鲜明、无败油气味者为佳。

化学成份:南方大斑蝥含斑蝥素(cantharidin )1~1.2%,脂肪油12%及树脂、蚁酸、色素等。

黄黑小斑蝥(台湾产者)含斑蝥素0.97%,但亦有达1.3%者。

性味归经:性辛,味寒。

有大毒。

归大、小肠经。

功能主治:功能:破血积,蚀死肌,利尿,攻毒。

淋病,疯狗咬伤;外用治恶疮瘰疬、疔毒疥癣等。

西医用为引赤发泡药。

临床应用1.外用治牛皮癣、神经性皮炎等。

斑蝥酒治局限性神经性皮炎,有止痒和改善局部神经营养作用。

2.内用治癌肿,例如复方斑蝥素治肝癌,据报道有一定疗效,短期内使症状明显改善,肝脏缩小。

用量外用适量。

内服0.3~0.6g。

孕妇忌用。

处方举例斑蝥酒:斑蝥2克加入65度白米酒或65%稀酒精100毫升,密闭浸7昼夜,患部外涂少量,每日1~2次。

2本国名称:鳖甲(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拼音:Bie Jia学名:Carapax Trionycis别名上甲、团鱼甲。

来源:为脊索动物门爬行纲鳖科(Trionychidae)动物鳖Trionyx sinensis Wiegmann的背甲。

主产地:主产湖北、安徽、江苏、河南、湖南、浙江、江西等省。

已有人工饲养。

采收加工:3~9月捕捉,割下鳖头,将鳖体放入沸水中煮至背甲上硬皮能剥落时取出,去净残肉,剥取背甲晒干。

形态性状:本品呈椭圆形或卵圆形,背面隆起,长10~20cm,宽8~17cm,厚5mm。

背面灰褐色或墨绿色,密布皱褶并有灰黄色或灰白色斑点;腹面灰白色,中部有突起的脊椎骨,颈骨向内卷曲,两侧有对称的肋骨各8条,伸出边缘。

质坚硬,易自骨板衔接缝断裂。

气微腥,味淡。

化学成份:含骨胶原(Collagen)、碳酸钙、磷酸钙等。

性味归经:性咸、寒。

归肝、肾、脾经。

功能主治:滋阴潜阳,软坚散结。

骨蒸潮热,虚热劳嗽,经闭,癥瘕等症。

临床应用1.治虚劳烦热。

如属肺结核之潮热,盗汗。

方如清骨散。

如属温病后期,津液已损,余热未退,出现潮热,夜热早凉,口唇灼烂,齿干,或因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引起眩晕,四肢抽搐,舌干燥而无光泽,脉细数而微弱,均可用鳖甲,取其有清热和镇静作用(即所谓“养阴退热”和“潜阳息风”),常用三甲复脉汤或青蒿鳖甲汤。

2.治积聚癥瘕(肝脾肿大),其原理尚待近一步研究。

3.用于妇科,治月经过多、崩漏,取其有收敛理血作用。

4.用于外科,治疮痒久不愈合。

使用注意1.下列情况不宜用鳖甲:a.腹泻(因鳖甲会致泻);b.消化不良、胃口不佳(因鳖甲含胶质,不易消化);c.阳虚,尤其阳痿(因鳖甲抑阳而制肾火,能降低性欲);d.孕妇(因鳖甲能动胎)。

2.与鬼板比较:论滋补力,鳖甲不如龟板;论治积聚症块,鳖甲有其特长,为龟板所不及;论腻滞程度,鳖甲较轻。

用法用量9~30克,打碎先煎。

处方举例清骨散:银柴胡9克,胡黄连2克,鳖甲15克(先煎),青蒿6克,秦艽6克,地骨皮9克,知母9克,甘草3克,水煎服。

三甲复脉汤:生牡蛎15克,生鳖甲24克(打碎先煎),生龟板(打碎先煎),炙甘草18克,干地黄18克,生白芍18克,麦冬15克(不去心),阿胶9克(溶化),火麻仁9克,水煎服。

青蒿鳖甲汤:青蒿6克,鳖甲15克,细生地12克,知母6克,丹皮9克,水煎服。

3本国名称:蝉蜕(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于《名医别录》。

)拼音:Chan Tui学名:Periostracum cicadae分类:蝉科Cicadidae昆虫黑蚱Cryptotympana pustulata fabucius 药用部位: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其它名称:蝉退、知了皮、虫退、仙人衣(北京)形态性状:全形似蝉,中空稍弯曲,长约3.5cm,宽约2cm。

表面黄棕色,半透明,有光泽。

头部有丝状触角1对,多已断落,复眼1对横生。

额部突出,上唇宽短,下唇延长成管状。

胸部背面呈十字形裂开,裂口向内卷曲,左右具小翅2对;腹面有足3对,前1对足粗壮具齿,后2对足稍细长,均被黄棕色细毛。

腹部圆而丰满有细纹,尾部钝尖,由腹部至尾端共9节。

体轻,中空,易碎。

无臭,味淡主产地:主产山东、河南、河北、湖北、江苏。

全国大部分地区亦产。

采收与加工:采收:夏、秋二季自地面或树上拾取。

加工:除去泥土,晒干化学成份:含大量甲壳质,含氮7.86%,灰分14.57%。

性味归经:性寒,味咸、甘。

归肺、肝经功能主治:功能:散风热,退目翳,透气,解痉主治:用于风热感冒,咽痛,音哑,麻疹不透,风疹瘙痒,小儿惊痫。

临床应用一般用于小儿科较多,内科杂病和眼科也经常使用。

1.治疗肺热嘶哑(急性喉炎、急性支气管炎),配牛蒡子、生甘草,如单纯外感风热所致的嘶哑,则配胖大海。

2.用于治疗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夜睡不安,配钩藤、灯芯草。

3.治疗小儿夜啼。

用薄荷汤调服蝉蜕的小半截(即去头足)7~9个。

4.眼科方面,主要用于退翳(包括炎症性或外伤性角膜损害遗留的云翳、斑翳、白斑),古方即已用蝉蜕无比散治白翳遮睛,现代实践用蝉蜕无比散加减全蝎或蜈蚣、凤凰衣、犀角等治疗角膜白斑,根据对一些病例的初步观察,确有一定疗效,能提高视力。

此外,蝉蜕配木贼、菊花等能清风热,治眼红肿痛(急性结膜炎等)。

5.用于息风定惊(如治破伤风)。

方如五虎追风汤。

用量常用量3~15克,治慢性肾炎、破伤风须用大量,甚至达15~30克。

处方举例蝉蜕无比散:蝉蜕(去头足)3克,蛇蜕3克,白蒺藜12克,石决明15克,防风9克,苍术6克,川芎3克,赤芍9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

五虎追风汤:蝉蜕30克,制南星6克,明天麻6克,全蝎7个(连尾),僵蚕(炒)7个,水煎,每日一剂,连服三日。

4名称:蟾酥(本品为较常用中药,始见《药性本草》,原名蟾蜍眉脂,至《本草衍义》始有蟾酥之名。

)拼音:Chan Su其它名称:癞蛤蚂浆、蟾蜍眉脂、疥蛤蟆酥、虫酥。

学名:V enenum Bufonis分类:为脊索动物门两栖纲蟾蜍科(Bufonidae)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 或黑眶蟾蜍Bufomelanostictus Schneider的耳后及皮肤腺所分泌的白色浆液,经加工而成。

形态性状:团蟾酥呈扁圆形团块或饼状,直径3~7cm,厚约5mm,茶棕色、紫黑色或紫红色,表面光滑。

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光亮,胶质状。

气微腥,味麻辣,粉末嗅之作嚏。

遇水即泛出白色乳状液。

片蟾酥呈不规则片状,厚约2mm,一般较粗糙,另面较光滑。

质脆,易折断。

均以色红棕、断面角质状、半透明、有光泽者为佳。

主产地:主产河北、山东、四川、湖南、江苏、浙江等省。

采收与加工:夏、秋两季捕捉,洗净泥土,用铜镊子夹压耳后腺及皮肤腺,使分泌的白色浆液贮于磁器中(忌用铁器,以免变黑),虑去杂质,取纯浆放入原模型中晒干,即为团蟾酥;如涂于玻璃板上晒干,即为片蟾酥。

化学成分含多种强心甾体化合物,主要有华蟾毒精(Cinobufagin)、华蟾毒它灵(Cinobufotalin)、蟾毒它灵(Bufotalin)、蟾毒灵(Bufalin)等。

此外,尚含吲哚化合物蟾蜍季胺(Bufotenidine)、蟾蜍色胺(Bufotenine)、胆甾醇(Cholesterol)、精胺酸(Arginine)、辛二酸(Suberic acid)等。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

归心经功能主治:解毒,止痛,开窍醒神用于痈疽疔疮,咽喉肿痛,中暑神昏,腹痛吐泻临床应用蟾酥可作内服和外用。

外用主要为治疗皮肤感染疾病,如痈疮肿毒,或皮肤疮癣等有解毒散肿的作用,又可外用与内服同时采用。

1.治疗疔疮、乳房炎、骨髓炎、骨结核等。

孕妇忌用。

2.治疗疮痒肿痛或牙痛,可用蟾酥外敷,有止痛作用。

治咽炎、扁桃体炎或疮疖,也可用蟾酥配牛黄、冰片、麝香等内服,以加强解毒散肿止痛的作用。

方如六神丸。

3.局部麻醉,可用其酊剂“蟾酥”酊。

4.用于治疗肿瘤和白血病。

以其片剂内服,每天3次,每次0.6克,试用于治白血病和恶性肿瘤;又以蟾酥、七叶一枝花等量研末,每天2次,每次3克,治非白血性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不宜用于体弱者和孕妇,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用量外用适量,或入丸散剂作内服。

处方举例蟾酥丸(成药);含蟾酥6克(酒化),轻粉1.5克,煅枯矾、寒水石、铜绿、乳香、没药、胆矾、麝香各3克,雄黄6克,蜗牛21个,朱砂6克,研末为丸,如绿豆大,每服5~6粒,每日1~2次,又外用以药丸1粒,加95%酒精2滴,研成药糊,外擦患部,治牙齿过敏。

六神丸(成药):蟾酥、牛黄、珍珠、麝香、雄黄、冰片,每次0.03~0.06克,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

附注蟾蜍药用其皮(干蟾皮),或去其内脏的干燥全体(干蟾),焙干研末应用。

味甘、辛,性温,有毒。

功能:消积、除胀、去肿。

主要用途:1.治小儿疳积痨热、腹胀、泄泻。

2.试用于治癌,用蟾皮或干蟾,单用或配其他中草药,方如治食道癌的蟾蜍丸。

蟾蜍治癌原理是否与蟾酥同,尚待进一步研究。

3.治皮肤湿毒、痈肿,可用本品煎粥服。

用量蟾蜍粉每服3~9克。

处方举例蟾蜍丸:蟾蜍粉500克,砂250克,硼砂250克,7枯矾30克,玄参30克,黑豆4.5克,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小,每日3次,每次10丸。

5穿山甲(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名医别录》,原名“鲮鲤甲”。

《图经本草》称为“穿山甲”。

)拼音:Chuan Shan Jia其它名称:甲片,山甲学名:S quama manitis分类:本品为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鲮鲤科(manidae)动物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 L.的鳞甲。

形态性状:本品呈扇形或近三角形,中间较厚,边缘较薄,长3~5cm,宽4~5cm。

背面淡棕色或黑棕色,有纵纹和横线纹;腹面色淡,前半部光滑,中部有1条棱线,自棱线至底部有横皱纹。

相关主题